提起历史上的治蜀,我们会自然想起“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这句流传甚久的名言,也会联想到成都武侯祠大门那幅有名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引申说来,这些名言除了揭示了四川在全国历史政治地理中的一定规律性特点外,实际上反映的还有历史上治蜀——四川社会治理的难度。从地理学角度看,四川盆地四周高山险江环绕,北有秦岭、大巴山屏蔽,西有川西高原与横断山脉拱卫,西南有川江夔巫三峡雄据,盆地偏西北部是平衍富庶、物产丰富的成都平原,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四川盆地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地形封闭,四塞险固的特殊区域,以三星堆文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演进也经历了与中原社会历史不同的历程。战国中期,秦并巴蜀后,治蜀就成为秦国控制四川的必要策略,秦在在蜀地推行郡县制度与田亩制度,蜀地逐渐结束了封闭发展的社会形态,从政治上纳入华夏政治统一的文明演化进程。西汉文帝时期的蜀守文翁鉴于蜀地儒教淡漠,诗书礼乐不倡,社会民众无心向学,民风萎靡不振的现状,在蜀地大力置办学校,推行儒学教育,助力教化,蜀地的社会文明风气得以显著提高。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重视对巴蜀后方基地的社会治理,整顿吏制,严行法制,抑制豪强,倡导廉洁士风,“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蜀汉出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良好社会局面,这些都是历史上“治蜀”成功典型先例。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动荡分裂战乱,进入隋唐两宋时期,国家与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即学界通常所说的“唐宋转型期”。与全国几乎同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地区同样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割据,所不同的是还经历了较长时段的“蛮獠入蜀”现象,笔者称之为巴蜀地区的“第二次蛮夷化”历程。因此隋与唐代前期,巴蜀社会经济停滞,杂祠淫祀、崇巫信鬼成风,唐贞观年间,高士廉赴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即发现蜀地民风落后,孝行不倡:“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頭挂食,遥以哺之”(《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直到唐代后期李德裕帅蜀时,成都平原还存在女口买卖、民削发为僧却娶妻妾的丑陋社会现象。这仅仅是巴蜀社会风俗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于巴蜀地区的匪患、兵变、边患、官场的奢靡、民间的佞佛等都是摆在中央与地方官员面前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社会问题。入宋以后,赵宋王朝中央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死灰复燃,对四川地区采取种种“特殊”政策,政治上对川峡四路的转运使、知州、知府、知县等官员由中央直接排遣,京官赴任甚至不能带眷属入川;经济上将四川划为“铁钱”流通区,以区别于剑外他州的货币政策。城市建设上饬令四川各府州县相当一段时间内禁止修筑城墙,直到宋神宗时期方才逐渐解禁。宋对四川特殊化政策,也说明“治蜀”并非易事。对此,宋人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宋仁宗时期曾任监察御史、梓州知州的何郯有诗句曰:“择守来颁兹土政,治人颇与他邦殊”(《成都文类》卷四《益州州学圣训堂诗》),说的就是这一现象。唐宋巴蜀地区这些情况稍有中国史常识的学者也是熟悉的,但更详细具体的“治蜀”运作,包括唐宋王朝如何对蜀地施行不同层次的政区设置、如何在四川实行对蜀地官员的监控与约束以防职务犯罪?特别是如何对巴蜀地区进行城乡社会及其不同人群管理等,则须进行深入、系统、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唐宋时期巴蜀社会及其治理》一书正是基于上述种种问题进行“地毯”式梳理与探讨的成果结集。
《唐宋时期巴蜀社会及其治理》一书从地域社会史与历史政治地理两个角度切入,力图对唐宋这一重要时段的巴蜀地区社会与政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这一课题的萌生由来已久。早在四川大学读博、撰写博士论文《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之时,随着接触的唐宋巴蜀史料不断积累,就愈来愈感觉到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只是要赶博文而无暇于顾。2006年来西南大学任教之后,即开始着手编制写作大纲。无奈职场事务繁多,无法专门投入。2009至2014年间我在指导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同时,根据学院对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让我兼带指导唐宋史方向的研究生。这期间有先后有张健、薛婧、易宇、王海虎、周伦毅、潘玉渠、刘桂海、陈呈、朱婧、周志强、乔天、牟旭平、杨雪艺等多位唐宋史、历史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考入门下,由我作指导教师。鉴于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是中国地方政治史的重要课题,而以往学界研究比较薄弱,就有意识地启发部分同学关注唐宋时期巴蜀地区及其治理这一问题,引导他们尽早了解学术研究史及其现状动态,并认真扎实地搜集相关唐宋史文献资料,其中张健、王海虎、周伦毅、刘桂海、杨雪艺等人选择了与本主题相关的唐宋史选题。经过数年的艰苦研究,上述五位同学相继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毕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或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由我一一修改补充,终于从零散、单一的学位论文形成一本书的模样,由于近年来我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与重大项目的主持与研究,《唐宋时期巴蜀社会及其治理》一放就是五、六年之久,直到新冠疫情期间无法跑田野才又陆续补充、整合与修订,形成书稿。去年冬天,在四川广元举办的“蜀道文库”首发式上,有幸认识巴蜀书社的王祝英、王群栗二位领导。二位领导不愧是出版界卓有见识的名家,对选题意识非常敏锐,在约我撰写《中国蜀道文学史》的同时,听说有这样一部“治蜀”书稿,当时就向我约稿,并让返渝后寄去部分书稿审阅。不久,接到他们的回复,出版社领导对这部书稿给予了高度肯定的评价,欣然承诺出版,并很快寄来了出版合同签约,这对我及其曾经的团队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于是又花费两个多月时间对书稿再次补充、整合、修订,寄给巴蜀书社。
此书稿的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周伦毅、马强;第二章:张健、马强;第三章:王海虎、马强;第四章:杨雪艺、刘桂海;第五章:刘桂海。《20世纪以来出土墓志所见唐代巴蜀社会经济与交通》为笔者与孟凡华发表于《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的论文《出土唐人墓志所见唐代巴蜀图景考论》,经过补充修订,此次作为附录收入。
感谢中国历史地理学会副主任、暨南大学郭声波教授肯定此书的学术价值,并热情赐序。此外,本书的责任编辑巴蜀书社王楠女士,我的硕士研究生何开雨、四川教育出版社奉学勤编辑都为此书的校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劳动,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马 强
2024年10月25日
【《唐宋时期巴蜀社会及其治理》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政治地理与政区调整
第一节 唐宋时期巴蜀的地缘政治环境对其政区的影响
第二节 唐宋时期巴蜀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第三节 唐宋时期巴蜀高层政区在全国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节 唐宋王朝经略巴蜀边疆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中央与地方:北宋的治蜀及其政治经验
第一节 对巴蜀的政治权衡
第二节 对巴蜀的经济策略
第三节 对巴蜀的教化措施
第四节 对巴蜀的军事控制
第五节 治蜀之鉴
第三章 两宋时期巴蜀乡村居民生活状态研究
第一节 乡村主客户比例
第二节 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状况
第三节 宋代巴蜀农民的精神生活
第四章 唐宋巴蜀地区的士人群体及其管理
第一节 唐宋时期蜀士群体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唐宋时期巴蜀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
第三节 宋代蜀士家族的空间特征考察
第四节 地理学视域下区域人群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成都及其社会空间
第一节 喧然名都会:唐宋时期成都的整体印记
第二节 物以类聚:特色商品与成都的商业空间
第三节 人以群分:群体与唐宋成都的社会空间
第四节 何处是成都:行为、风尚与唐宋成都的休闲空间
附录一 20 世纪以来出土墓志所见唐代巴蜀社会经济与交通
附录二 宋川峡四路治所郡守易替表
附录三
后记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编辑 | 何开雨
编审 | 宋亮
审核 |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