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感知、了解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当今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蜀道作为我国历史时期沟通川陕地区的主要交通网络,数千年以来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包含大量文物遗存、古建筑遗址、栈道遗址等,有着重要的文旅开发价值。近些年来,随着蜀道文化线路申遗工作的开展,沿线地区日趋重视蜀道文化资源,众多学者针对蜀道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应对思路建言献策,对蜀道历史文化传承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蜀道;文化旅游;综述
【作者简介】任嘉欣,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长江文明》2024年第2期(总第54辑),第73-79页。如需引用,请查阅原文,注释从略。
蜀道是历史时期秦蜀之间翻越秦岭、大巴山,连通关陇、汉中平原及成都平原的道路总称,“北四南三”构成了古代川蜀地区的主要交通网络,数千年来,蜀道翻越崇山峻岭,以栈道与碥路为主体,以险峻著称。蜀道作为川陕地区的官方驿道,历代王朝多次对其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护与修缮,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承担了交通、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重功能。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伴随着川陕公路开始修建,古蜀道彻底衰落,但对古蜀道的研究与考察并未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地理学者对蜀道线路的考证用力颇深,其历史沿革与历史价值研究也有一定成果。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旅游业的兴盛,近些年来蜀道沿线面临的开发、保护与申遗问题得到多学科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蜀道文化与开发现状,从蜀道文化价值与文化遗存、蜀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蜀道线路综合性开发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蜀道文化旅游研究情况做系统梳理,以期为当代蜀道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发挥做微薄贡献。
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蜀道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其呈现出地理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多样、文化价值极高的特点,对蜀道文化遗产及其内涵深入挖掘是当今蜀道文化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早在 20 世纪末马强发表《蜀道文化述论》一文,将汉魏以来蜀道沿途的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以及有关蜀道羁旅的历代诗词歌赋、游记散文等有形与无形遗存统称为“蜀道文化”,倡导重视蜀道文化遗存及其价值。后又发表《蜀道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指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蜀道三类旅游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并从宏观层面提出旅游开发问题与策略,文章可谓蜀道文化开发研究的先导成果。近些年来,随着全国文化旅游逐渐兴盛,有关蜀道文化价值的研究接续涌现。在蜀道的文化旅游价值方面,冯明义、唐光辉等人认为古蜀道具有三国文化、宗教朝觐、饮食文化、军事文化、科学考察及生态旅游六大旅游价值。王小红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军事、交通、民族交往、经济交流等方面分析了蜀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认为蜀道文化不仅代表线性文化本身,更是由沿线地区众多文化形成的综合体。涂然以世界遗产标准为背景依据划分概括了历史上各个时期剑门蜀道的文化特征,对基于蜀道文化而形成的当代地域特色文化及其利用展开分析,是合理利用蜀道、促进区域发展的应用性研究尝试。在当前四川域内蜀道申遗步伐超前、剑门蜀道旅游发展一马当先的态势下,不少学者呼吁关注蜀道总体文化价值,如唐飞、罗晓东等人在倡议对蜀道进行整体遗产资源评定与开发的基础上,建议川陕甘三省协同努力、联合挖掘蜀道文化。吴松显认为秦岭古道承载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作用,蜀道陕西段较高的申遗价值需要引起重视。 孙启祥从历史角度深入解析了故道岭南段、祁山道与阴平道组成的陇南古道及其沿线古迹在蜀道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上述研究从宏观层面对蜀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抽象分析,但未涉及对蜀道现存遗产或待开发旅游资源的具体整理工作。在目前有关蜀道的综合性研究中,以《中国蜀道》为代表,其第三卷《人文地理》对蜀道沿线区域特色风土文化进行了记述,第四卷《历史遗存》则选录道路本体遗产及沿线遗产共计 379处进行汇总分析,所记录遗产占蜀道线路全部文物遗产的三分之一,可为当今蜀道全线旅游开发提供有效基础。蜀道沿线范围较广,文物遗产种类数量繁多,当前以线性文化遗产、遗产廊道、文化线路为视角的蜀道遗产结构研究多以分段考察为主。罗欢以四川省蜀道沿线的 22 个区县 427 个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利用 GIS 技术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四川蜀道旅游资源以阆中为核心高密度集聚区,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彭弢以古蜀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为划定范围对蜀道大散关段遗产类型与内容进行了整理,包含了道路本体及其保障系统、桥梁、石刻等主要相关遗产。刘晓天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实地勘察调研,统计了秦蜀古道连云栈道—红心铺段沿线现有的文化遗存并列出潜在遗产清单,研究范式与内容可为秦蜀古道其他路段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遗产统计与认定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目前相关考古和考察工作仍待继续深入,研究空间区域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扩展。
当前蜀道文化旅游多借鉴申遗成功的大运河及丝绸之路的开发经验,引入文化线路开发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划分。线性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仅包括对文化线路上各重要遗址的开发,还必须关注其相互之间历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统筹附属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以往研究与蜀道开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于蜀道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线路本体遗迹、物质文化遗产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城镇与传统村落、自然遗产景观四个主要部分,目前专门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前三者。
栈道是蜀道线路上极具特色的道路遗迹,具有自身的险峻特点与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其旅游开发现状与趋势理应受到关注。蔡云辉的《试论栈道旅游及其开发》指出目前栈道景区开发模式基本以“资源展示型”为主,资源开发属于低级水平,如广元明月峡和清风峡栈道、汉中石门栈道以及留坝县的孔雀台和黑羊坝等栈道遗址。作者提出栈道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必须围绕“栈道”这一主线,创造性利用“拼景成团”的表现手法进行旅游产品的纵深、延展性开发。作者对栈道开发的深入解读与针对性建议具有开创性、实用性价值。赖昱宏从自然、人文、意境三个角度研究四川广元明月峡古栈道景观空间序列,总结目前其发展特征为以历史塑造景观序列,以三国蜀汉历史事件为主线贯穿,其他历史文化为陪衬烘托氛围。郭新良、蒋晓春则从人文角度出发剖析明月峡栈道的空间特征、建筑特征和文化特征,倡导栈道旅游开发应以复原与保护相结合,提升文化内涵。杨婧以褒斜栈道—金牛栈道为例进行研究,认为目前景区的“混杂型”“展示型”等问题亟待解决,应从历史遗产的角度出发认清资源的内在联系,联合打造跨区域的特色栈道品牌。蜀道上现存的栈道遗址数量多、分布零散,其具体开发策略仍待深入研究。
蜀道文化与三国文化息息相关,联系较为紧密,当前川陕甘区域内仍有大量三国文化遗迹,不少成果涉及蜀道开发与三国文化开发相结合的现状趋势。如苑永康基于文化遗产廊道视野倡导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协同开发,认为蜀道线路申遗开发必将带动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热度。温虎林对陇南域内阴平古道、祁山古道以及故道的现存遗址和分布以及蕴含的三国故事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建设三国文化园及成立研究中心、挖掘打造三国文化品牌等一系列建议举措,对陇南蜀道与三国文化开发具有实用价值。蜀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开发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如王雪绮等研究认为子午道有声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潜力等级最高,其他道路开发价值则较低,各非遗类目中秦岭古道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潜力级别高于曲艺和传统音乐类。尚清芳以陇蜀古道陇南段非遗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从类型分布来看,陇蜀古道陇南段非遗以传统美术、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习俗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文县与康县非遗数量最多,两当县与成县最少,指出陇蜀古道沿线非遗兼具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氐羌文化等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差异性、融合性等开发价值。
有关蜀道线路上历史城镇、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目前较为丰硕,基于文化遗产视角对蜀道沿线历史城镇展开研究的有陈俐伽、高燕妮。前者关注蜀道历史城镇的保护,在统计当今蜀道历史城镇分布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四维一体”保护模式,即用时空维度将蜀道域内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文化线路相互串联,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后者对蜀道陕西段历史城镇关联性与聚落选址、空间形态、历史职能和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展开分析,并基于线路历史城镇活态化的内涵从区域层面提出“点—线—面—网”的活态化网络构建思路,基于城镇层面提出“保育—生长—调控”的活态化基本思路。两者对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的整体性开发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在历史城镇生态旅游方面,赵娜对留坝县的生态旅游度假资源展开实证研究,按照功能分区规划重新构建了县域内两条旅游环线,提出将留坝县打造成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以蜀道文化遗产为基础辐射带动秦岭山区旅游发展的战略性建议。姜路涛认为太白山景区、鳌山景区及褒斜古栈道为太白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文章对其特色、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山水文化是太白县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天然优势。在历史城镇文旅产品设计方面,任珏奕、任磊结合蜀道文化对梓潼县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了评估分析,认为目前仍存在蜀道文化开发不够、精品不突出、创新不足、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创作“印象·梓潼”“五丁开山”“文昌祭祀”实景剧等蜀道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思路方法。洋县华阳古镇是傥骆道的历史文化名镇,景涛、程娟认为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需发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汉船城,秦蜀镇”契合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并提出了分层次、横纵向开发等措施。阆中古城作为米仓道古城文化开发的代表,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如“文化视角阆中古城短视频”“社区参与视角下的阆中古城”及“阆中古城的建筑及空间形态”等,此处不再赘述。
在蜀道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徐悦颖以子午道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倡导借助古村文化节“点”元素的地基性作用以及古道文化线路“线”形态的串联性作用,将古道内线状绿色生态资源与村落分散式点状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多维空间耦合,打造“古村—古道—绿道”的联动效应,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方向、新方法。相关成果还有孙文君、穆森 等人对子午古道南豆角村落文明的实地考察,高曙光等以宁陕县江口回族镇为例对子午道沿途村镇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文章不仅强调了子午道文化内涵,还呼吁开发村镇地域文化特色。总之,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对蜀道文化的日趋重视,目前学者的研究表明蜀道线路历史城镇与村落开发需统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联动性、持续保护性、创新特色性开发策略。
以往有关以各线路开发策略命名的研究比重与蜀道申遗步伐趋同,各线路研究成果不均衡,表现在集中于蜀道四川段即“南三道”范围内。
有关蜀道陕西段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与荔枝道相接的子午古道,古道多次翻越秦岭,在沣峪段、秦岭梁一带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薛倩最早对子午道历史资料展开全面梳理,在旅游开发方面,详细分析现状并以此提出构建“一核、两轴、六景区”的具体布局结构,文章内容对子午古道的具体旅游规划具有较大贡献与意义。冯思远、杨湘涛对子午道沿途旅游景观开发进行具体设计,主要考虑子午道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傥骆道周至段等于 2021 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其中太白县傥骆古道景区驿站、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与华阳古镇的旅游发展较为成熟。陈钰以景观规划视角切入,宏观分析了傥骆古道的功能发展、形态变更特点,提出傥骆古道的历史文化脉络——“将相之道”,结合景观规划与保护性设计,打造生态秦岭、历史傥骆的文化线路。
荔枝古道于 2014 年 6 月被四川省纳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沿线有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高观音岩石窟摩崖造像等历史遗迹。关于荔枝道的旅游开发有黄中平、李海洋等人的研究性论文,其对荔枝道沿线地区主要历史文化、开发利用的价值展开相关评估,并据此提出规划、修复、宣传的举措,对达州、镇巴等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贡献与意义。杨湘涛基本梳理了洋巴道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资源,提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构建新型体验景观区的策略方法。 在米仓道旅游开发研究中,刘禄山认为米仓道文物主要有宗教文化遗迹、驿站古道与石碑石刻遗迹、古寨遗址三种类型,文章探讨了米仓道旅游开发的原则、相关途径及可行策略,并着重提出开发利用时应坚持与环境保护并重。 王林以旅游产业的主体——“旅游者”为关注对象,对米仓道旅游者的旅游支付意愿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 SPSS24 分析、相关因子分析等手段得出米仓道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如米仓道旅游商品、旅游环境较受欢迎,景区住宿、通达性、硬件设施不尽人意,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与改善措施,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文化旅游现状不失为一种有益方法。
金牛道广元段剑门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一马当先,可为其他线路开发提供一定思路,此处将作为重点综述。在传统旅游资源统计及评估的基础工作方面,周惠琴、蔡燕歆对广元剑门蜀道一线的景观及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根据遗产综合评估与分级认为剑门蜀道遗产廊道的遗产资源点主要集中在 4 个片区附近,即七曲山大庙、剑阁古城、剑门关、昭化古城,文章对其保护与展示进行了图文说明。李汶桐从遗产旅游资源的分布性特征入手,为平衡遗产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制定划分模式,为促进其合理利用做出大量研究。王晶晶除整理剑门蜀道文化旅游资源外还论述了广元市以往、未来的文化旅游开发资源规划。拦马墙是剑门蜀道文化翠云廊原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是金牛古道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何云对拦马墙的历史概况及面貌进行梳理,指出保护力度不够、缺乏整体开发思维等问题,提出历史文化主题特色化、引入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及创新营利模式三项具体建议,文章见微知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剑门蜀道旅游资源开发日趋成熟,其文化旅游研究成果在具体的文创产品开发、IP策划等方面愈来愈丰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如李琴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概念,通过 SWOT 方法分析剑门蜀道旅游发展的现状,据此为剑门蜀道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设计提供具体思路。于晶钰、杨烁以剑门蜀道自驾、骑游、徒步旅游产品开发为视角,基本分析了剑门蜀道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结合旅游资源提出了具体思路和方法。何丛盛、任泽薇、施立敏等人针对剑门蜀道文化旅游设计展开讨论,介绍了剑门蜀道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产品设计应注入蜀道特色理念,以蜀道申遗为背景,打造剑门蜀道旅游 IP,包括 Logo、人物形象、景区打造、线路串联以及文创产品等的策划、设计,设计原则与思路都较为清晰完整。王克军以剑门古蜀道区的农村传统土坯房作为旅游资源的分析对象,根据 102 位科研人员对其旅游价值的评估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类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潜在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等良好的综合价值,其中旅游开发价值最为明显,值得巧妙利用。
结语
纵观三十年来蜀道文化旅游研究,研究成果丰厚,涉及范围较广,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关于蜀道沿线遗产的整理工作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工作,目前整理研究成果或过于笼统或较分散,统计与认定工作仍待深入。其次,在蜀道文化旅游研究方法上,需要运用各类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考察、个案实证等多种方法,以提高蜀道文化旅游方案的现实可行性。研究视角上,需要多角度切入,将挖掘蜀道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景观规划以及旅游产品具体设计等各方面结合起来。最后,根据当前各地区蜀道文化旅游发展来看,地方性文献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与深入,但往往局限于一地。近年来多个地方的学者提出应建设各地蜀道文化研究会并举行联合学术活动,以实现蜀道区域内川陕甘跨区域合作联动,深入挖掘蜀道文化线路的总体内涵,此方向或为蜀道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总之,蜀道文化旅游开发需要跨地域、多学科、跨部门、多系统的专家学者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通力合作,以便科学地发挥蜀道文化的品牌价值。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编辑 | 程嘉妮
编审 | 宋亮
审核 | 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