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淋」一线:维奈克拉 vs.苯丁酸氮芥,谁是 CD20 单抗的良好治疗伙伴?

学术   2024-11-16 20:01   湖南  



引言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领域,固定疗程的靶向联合治疗已成为一线、复发难治性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BCL-2 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与 CD20 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奥妥珠单抗(Obinutuzumab,Obi)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 CLL 患者的缓解率和无治疗缓解时间(treatment-free remissions)。2024 年 10 月 31 日,CLL14 Ⅲ 期研究的更新成果在血液学领域权威期刊 Blood 上发表,并公布了维奈克拉联合奥妥珠单抗(Ven-Obi)vs.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CIb)联合奥妥珠单抗(Clb-Obi)一线治疗 CLL 患者的 6 年随访结果。该研究不仅深入分析了两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还探讨了微小残留病灶(MRD)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为 CLL 患者管理提供了宝贵的长期数据 [1]。笔者将该研究的最新结果整理如下,旨在与各位读者一同交流学习。


关键要点




■ 为期 1 年的固定疗程维奈克拉 + 奥妥珠单抗一线治疗方案(Ven-Obi)可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获得持久的无治疗缓解(treatment-free remissions),6 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为 53%, 65% 的患者接受下一线治疗的间隔时间为 6 年。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 MRD 状态与 PFS、总生存期(OS)具有相关性。

图 1.摘要海报一览(来自 Blood)



「头对头」比较:CLL14 研究探索 CD20 单抗的「最佳伴侣」



靶向该凋亡途径的小分子抑制剂维奈克拉(Ven)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不仅如此,维奈克拉联合 CD20 单抗具有良好治疗前景。研究发现利妥昔单抗能够增强 BCL-2 抑制剂的疗效,维奈克拉联合奥妥珠单抗可提高患者不可检测的微小残留病灶(uMRD)率并保持相对持久的治疗缓解 [2]。固定疗程而非持续治疗的维奈克拉联合 CD20 单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终止治疗的同时还能维持数年的疾病缓解(无治疗缓解)的可能性。


Ⅲ 期研究 CLL14 深入探讨了固定疗程的维奈克拉联合二代 CD20 抗体奥妥珠单抗(Ven-Obi)vs.化学免疫治疗方案苯丁酸氮芥联合奥妥珠单抗(Clb-Obi)在未经治疗且伴有并发症的 CLL 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入组患者按 1:1 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接受 12 个周期的 Ven 和 6 个周期的 Obi 治疗,或接受 12 个周期的 Clb 和 6 个周期的 Obi 治疗。


1

患者特征和随访:

本研究共有 432 名患者入组,其中,216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 Ven-Obi 组,216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 Clb-Obi 组(表 1)。入组的中位年龄为 72 岁,累积疾病评分量表的中位评分为 8 分,中位肌酐清除率为 66.3 mL/min。59.8% 的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未发生突变,11.8% 的患者存在 del(17p)和/或 TP53 突变,其中大多数患者同时存在 del(17p)和 TP53 突变。国际预后指数(IPI)为高危或极高危的 CLL 患者占 64.3%,中危或低危患者分别占 26.4% 和 9.3%。数据截止日期为 2022 年 11 月 14 日,所有患者均已停止研究治疗至少 5 年。数据截止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77 岁(45-96 岁)。中位观察时间为 76.4 个月。


表 1.持续 uMRD 状态下的患者基线特征


2

PFS

在所有患者停药超过 5 年的情况下,Ven-Obi 组的 PFS 仍明显优于 Clb-Obi 组(中位值:76.2 个月 vs. 36.4 个月;HR:0.4;95% CI:0.31-0.52;P<0.0001;图 1A)。


Ven-Obi 组和 Clb-Obi 组的研究者评估的 6 年 PFS 率估计值分别为 53.1%(95% CI:45.9-60.3)vs. 21.7%(95% CI:15.8-27.6)。


对存在 del(17p)和/或 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Ven-Obi 组的中位 PFS 比 Clb-Obi 组更长,为 51.9 个月 vs. 20.8 个月(HR:0.56;95% CI:0.30-1.06)(图 1B);同时,无论是 Ven-Obi 组还是 Clb-Obi 组,存在 del(17p)和/或 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相较于无该类突变的患者的 PFS 均更短。


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患者相较于携带 IGHV 基因突变患者的 PFS 更短,这一差异在 Ven-Obi 治疗组和 Clb-Obi 治疗组中均有体现。


在 Ven-Obi 组中,存在 del(17p)突变、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和淋巴结大小 ≥ 5 cm 被认为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图 1D)。在 Clb-Obi 组中,存在 del(17p)突变、del(11q)突变、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复杂核型(≥ 3 个畸变)、淋巴结大小 ≥ 5 cm 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 50 × 109/L 被确定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图 1D)。


图 2.PFS;(A) Ven-Obi(蓝色)和 Clb-Obi(红色)组患者的 PFS;(B)TP53 缺失/突变存在(实线)或不存在(虚线)患者的 PFS;(C)IGHV 基因状态突变(实线)或未突变(虚线)患者的PFS;(D)Ven-Obi 组(上图)和 Clb-Obi 组(下图)PFS 的多变量模型
注:Del/mut,缺失和/或突变;mIGHV,IGHV 突变;uIGHV,IGHV 未突变。

3

OS

Ven-Obi 组的 6 年 OS 率估计值为 78.7%,Clb-Obi 组为 69.2%(HR:0.69;95% CI:0.48-1.01;P=0.052;图 2A)。在 Ven-Obi 治疗组中,存在 del(17p)和/或 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相较于无该类突变的患者的 OS 更短,6 年 OS 率分别为 60.0% vs. 81.9%(HR:2.31;95% CI:1.15-4.65)。Clb-Obi 治疗组中情况类似,6 年 OS 率分别为 49.2% vs. 72.9%(HR:2.50;95% CI:1.36-4.59;图 2B)。在 Ven-Obi 组中,与携带 IGHV 基因突变的患者相比,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的患者 OS 并没有显著缩短,6 年 OS 率分别为 77.7% vs. 82.1%(HR:1.43;95% CI:0.75-2.70)。相比之下,在 Clb-Obi 组中,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的患者较携带 IGHV 基因突变的患者 OS 显著缩短,6 年 OS 率分别为 63.0% vs. 79.7%(HR:2.00;95% CI:1.17-3.41;图 2C)。对于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的患者,Ven-Obi 组患者的 OS 较 Clb-Obi 组显著延长(HR:0.58;95% CI:0.36-0.92)。


多变量分析表明,年龄(≥ 75 岁)和复杂核型是 Ven-Obi 组患者 OS 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年龄、ECOG 表现状态、β2 微球蛋白、del(17p)的存在、未携带 IGHV 基因突变和复杂核型是 Clb-Obi 组患者 OS 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图 2D)。


图 3.OS 分析:(A)Ven-Obi(蓝色)和 Clb-Obi(红色)组的 OS;(B)TP53 缺失/突变存在(实线)或不存在(虚线)的 OS;(C)IGHV 基因状态突变(实线)或未突变(虚线)的 OS;(D)Ven-Obi 治疗组(上图)和 Clb-Obi 治疗组(下图)OS 的多变量模型。

4

MRD

在随访的第 60 个月,即治疗结束 5 年后,Ven-Obi 组中仍有 17 名患者(7.9%)为 uMRD(外周血二代测序水平为 < 10-4),22 名患者(10.2%)存在低 MRD(10-4~10-2),23 名患者(10.6%)存在高 MRD(≥ 10-2;图 3A)。而 Clb-Obi 组有 4 名患者(1.9%)为 uMRD、9 名患者(4.2%)为低 MRD,18 名患者(8.3%)为高 MRD(图 3B)。随访 60 个月时,在 Ven-Obi 组检测出 MRD 的 62 名患者中有 17 名(27.4%)MRD 水平<10-4,而 Clb-Obi 组 31 名患者中仅有 4 名(12.9%)MRD 水平<10-4。MRD 水平维持在 < 10-4 的患者的共同特征是携带 IGHV 基因突变以及仅有 del13q存在(表 1)。


从最后一次治疗暴露开始的 PFS 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Ven-Obi 组中,治疗结束时 MRD<10-6、≥ 10-6~<10-5 以及 ≥ 10-5~<10-4 的患者的 6 年 PFS 率分别为 61.5%、66.4% 和 43.0%,而 MRD ≥ 10-4 的患者的 6 年 PFS 率为 22.7%(图 3C)。Clb-Obi 组中,MRD<10-6、≥10-6~<10-5、≥ 10-5~<10-4 患者的 6 年 PFS 率分别为 85.1%、44.8% 和 36.7%,MRD>10-4 患者的 6 年 PFS 率为 9.2%(图 3D)。


图 4.MRD 分析(A)通过二代测序评估 Ven-Obi 治疗组外周血中的 MRD;(B) 通过二代测序评估 Clb-Obi 治疗组外周血中的 MRD;(C)根据 MRD 状态进行的 Ven-Obi 治疗组的 PFS 标志物分析;(D)根据 MRD 状态进行的 Clb-Obi 治疗组的 PFS 标志物分析。


研究者在 IGHV 突变和 IGHV 未突变的患者中观察到了治疗末 MRD 状态与 PFS 之间的关联。同时治疗结束时的 MRD 状态也可区分 del(17p)和/或 TP53 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

5

TTNT

Ven-Obi 组的至下一线治疗时间(Time-to-Next-Treatment,TTNT)明显长于 Clb-Obi 组(图 4A)。两组患者中,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更早地开始后线治疗。与没有 del(17p)和/或 TP53 突变的患者相比,有 del(17p) 和/或 TP53 突变的患者的 TTNT 更短(图 4B)。IGHV 未突变患者的 TTNT 短于 IGHV 突变患者(图 4C)。Ven-Obi 组的 39 名患者和 Clb-Obi 组的 103 名患者接受了后线治疗。


图 5.TTNT 和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SPM):(A)Ven-Obi(蓝色)和 Clb-Obi(红色)治疗组的 TTNT;(B)TP53 缺失/突变存在(实线)或不存在(虚线)患者的 TTNT;(C)IGHV 基因状态突变(实线)或未突变(虚线)患者的 TTNT;(D)根据 Ven-Obi(蓝色)和 Clb-Obi(红色)治疗组划分的 SPM 累积发病率。

6

PROs

与 Clb-Obi 组相比,Ven-Obi 组的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 TUDD 明显更长(中位 TUDD 为 82.1 个月 vs 65.1 个月;HR,0.70;95% CI,0.51-0.97),这表明与 Clb-Obi 相比,Ven-Obi 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维持得更好。


7

安全性

在观察期间(Ven-Obi 治疗组中位观察 76.8 个月,Clb-Obi 治疗组中位观察 75.8 个月),Ven-Obi 治疗组 212 名治疗患者中有 133 名(62.7%)出现严重 AE,Clb-Obi 治疗组 214 名治疗患者中有 101 名(47.2%)出现严重 AE。


讨  论

这项研究提供了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 CLL 患者的长期数据,这些患者通常被认为不适合接受 Ven-Obi 或 Clb-Obi 一线治疗。据研究者所知,这是迄今为止最长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接受 Ven-Obi 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 50% 的患者病情持续缓解,且无其他毒性报告。与之前的分析相似,在接受 Ven-Obi 治疗的患者中,del(17p)和/或 TP53 基因突变与 PFS 和 OS  明显缩短有关,突出了这一发现的预后相关性。然而,中位 TTNT 在超过 6 年的观察期内仍未达到,这表明即使存在某些高危特征,患者的疾病也能在数年内得到控制。


尽管这项研究提供了关于 CLL 固定疗程靶向治疗长期疗效的临床相关见解,但仍存在几个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缺乏随机对照比较的情况下,仍不清楚哪组患者更应接受持续 BTK 抑制剂或本研究讨论的 Ven-Obi 治疗。尽管本研究证实了在接受 Ven-Obi 治疗后可检测到 MRD 的患者中 OS 较短,但仍不清楚是否通过调整治疗还能提高任何临床获益。上述问题都有待更多研究来解答。

编辑 | Bree(jiamei sun)
整理 | Jenny
投稿 | sunjiamei@dxy.cn
排版 | 姣姣
题图 | 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Othman Al-Sawaf, Sandra Robrecht, et al. Venetoclax-obinutuzumab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6-year results of the randomized phase 3 CLL14 study. Blood(2024) 144 (18): 1924–1935.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4024631
[2]沈晖,朱华渊,李建勇.BCL-2抑制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2,35(01):77-81.DOI:10.13201/j.issn.1004-2806.2022.01.015.


丁香园血液时间
血液时间是丁香园旗下的专业平台,这里有医生同仁分享经验、解读指南、追踪前沿,是血液医生的充电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