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北雁南飞,我国众多候鸟栖息地陆续迎来鸟儿迁徙大军,观鸟爱好者也已准备好相机和望远镜,争相赴一场鸟儿的约会。
这个秋天,观鸟多了一份“世界级”指南。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五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雁字回时,百鸟翔集。本期,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崇明东滩、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河北沧州南大港、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等“世遗”候鸟栖息地,以及江西南昌鲤鱼洲、湖南常德西洞庭湖、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江苏苏州东太湖等“鸟的天堂”,共同领略“晴空一鹤排云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秋日胜景。
鸟栖崇明岛
□ 沐沐周
上海崇明岛之美,美在万物生、百鸟集。万里长江入海口的独特位置、淡水到微咸水皆有的独特水资源,为崇明岛各类动植物带来了充足的营养,万物得以生长,欣欣向荣。
秋冬季节登岛,只见环岛大堤若巨龙盘伏,北岸一带芦苇林宽达数公里,团团苇絮银白似霜雪、柔和似棉花,人行其中,仿佛置身苍苍蒹葭的无边森林。堤坝外的海涛声哗啦啦不绝于耳,来自长江与东海的风携带着饱满的水汽,穿过苇丛细长的茎叶阵阵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天空中的景色最为迷人。站在东滩抬头仰望,辽阔海天之间黑压压全是鸟。成千上万的雁、鸭、鸥、鹭、鹳、鹤,挥动着洁白、银灰、墨黑、镶着蓝边或带着斑点的翅膀,呼朋引伴,声音嘹亮欢快。它们在芦苇浅滩中觅食,在蓝天白云间盘旋,蔚为壮观。若清晨观鸟,还能同时欣赏大海涨潮和日出。海潮温柔而缓慢地从海天一线涌来,“唰”一下冲撞堤坝后又悄然退去。而天边的一抹光越来越亮,太阳最终跃出的瞬间,天地万物都仿佛为这庄严时刻而凝固,四下里沉静肃穆,却又暗暗积聚着巨大的生命力。只需亲眼看见一次,那种震撼便会长久留存于心。
之所以有众多鸟儿齐聚于此,是因为这里是它们补充能量的免费“加油站”。古代字书中,“岛”字原意是海中可供鸟儿聚集栖息的山头,这精准地诠释了岛屿对于候鸟的重要意义。茫茫大海与无垠蓝天之间,群群候鸟扇动疲惫双翼,不远万里长途迁徙,迫切需要合适的岛屿歇歇脚、打个尖。崇明岛是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驿站,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候鸟,如东北亚鹤类、雁鸭类及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每年都会在此中途停歇或越冬,岛上栖息和过境的候鸟超百万只。
最东端的东滩芦苇荡是规模大且发育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泥沙淤积的滩涂上,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特别是芦苇茂盛,沟壑纵横。每天潮涨潮落,许多小鱼小虾滞留在沟沟坎坎,为饥肠辘辘的候鸟提供了无数免费大餐。所以,每年秋季伊始至次年春天,来自天空的客人都会呼朋唤友、拖家带口,遵照血脉深处祖先们无声的召唤,不请自来,给岛上平添无限生机和盎然野趣。
穿上接近自然环境色的灰绿色冲锋衣,带上10倍双筒望远镜,来到东滩湿地公园的雀鸣渡,保持安静,对着镜头专心观赏。这是一座草房子,木头墙壁,茅草屋顶。这种房子与常见的钢筋水泥住房截然不同,能最大程度减少对鸟儿的干扰,让它们不用害怕或紧张。谁持彩练当空舞?只见湖面波光粼粼,白云自在遨游,鸟儿欢快起落,芦苇摇曳间,五彩羽翼若隐若现,海天之间仿佛舞动着一幅巨大的锦绣。
小天鹅、白鹭、白额雁、绿鹭、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鹳、白尾海雕、燕鸥、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黑嘴鸥、红脚隼、燕隼、游隼、黑翅鸢、楔尾伯劳、白眉鹀、斑尾塍鹬、灰斑鸻、翘嘴鹬、阔嘴鹬、花脸鸭、草鸮……如天上彩云飘然而至,落在水边嬉戏,低头觅食,扑打翅膀,犹如一年一度乡村过年赶大集逛庙会般热闹喜庆又壮观。
赏完鸟,再去木栈桥。两公里长的栈桥蜿蜒于湿地滩涂之上。低头细看,湿泥地上遍布蚕豆大小的洞眼,那是螃蟹的出没之处。游人稀少时,滩面上到处是小螃蟹,黑压压一片。人一靠近,小蟹便迅速钻进洞穴藏身,原本密密麻麻的螃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怀疑自己刚才看花了眼。
崇明岛交通便捷,从上海市区自驾半小时即达。若乘公交、轮渡慢悠悠晃荡过来,亦别有一番情趣。首次上岛,许多人会和我一样产生错觉,觉得双脚仍踏在内陆,而非置身于江海之间的岛屿。目之所及,毫无岛屿惯有的苍凉冷峻,却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以有此错觉,是因崇明岛作为中国第三大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海拔却极低。全岛地势平坦,无起伏之坡,无崎岖之路,处处坦荡,处处开阔。再者,崇明岛是长江口的冲积岛,近千年的泥沙层层沉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片片碧绿水灵的庄稼蔬菜,一丛丛姹紫嫣红的果树野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流沟渠,一只只小船在水网中穿梭如鱼,一派水乡景致。
我若是鸟儿,也愿意来此安家。
鹰击老铁山
□ 张 迪
秋光滟滟,三分萧索,七分胜春澜。但还差点意思,若一江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划过一群鸟,最好是南下的鹰,时而突击长空,时而乘风破浪,唳声惊空遏云,这才是北方的秋,惊艳而壮观。国庆假期到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遇见群鹰,遇见生机勃勃的秋天。
天才亮透,慕名先去渤黄海分界处,感受何为“泾渭分明”。老铁山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蓬莱隔黄海、渤海相望,恰成“一山担二海”的绝美景致。下了崖,站在海边的一块巨礁上,正好旭日东悬,一半在老铁山的海风中昂首,一半在对岸山东半岛的雾气里摇摇晃晃,缕缕晨曦一分为二,果然各有其美,正如大连作家邓刚所言,“西去急流如云涌,南来薄雾应风生”,望不尽朦胧与澎湃,令人怦然。
还不够尽意,上了崖,顺着老铁山灯塔的视线远眺。这座百年灯塔的眼光十足好,越过层层浪,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风景,还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一眼接一眼,叫人兴不知返。忽听一声高亢而有力的尖啸声,仰颈一看,嗬,孤鹰划过,接着是数十只齐齐振翅,在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气浪,俯身后又一同冲天,犹如一股“鹰柱”,气势汹汹,让大家看傻了眼。有人喊道:“观猛了!观猛了!”原来老铁山也是鸟的驿站,尤其是猛禽类的栖息地,凤头蜂鹰、红脚隼、苍鹰等猛禽种类丰富。秋气肃杀,猛禽昂昂,最宜观猛,尤其是观各类鹰,别有一番浓烈秋意。
跟着人群追寻鹰的足迹,路过蛇岛,迁徙的鸟类多了起来,我却不敢驻足太久。这里有约2万条蝮蛇,春秋最为活跃,因要捕食迁徙至此歇息的候鸟。但那乌泱泱的群鹰,又岂是善类?蝮蛇要捕捉候鸟过冬,群鹰却也要捕蛇作为冬储的食物,二者互相博弈,大概鹰胜的时候多些,气急败坏的蛇会不会朝路过的我撒气,这可不敢赌,只好赶紧离开。
向导带我们来到一处绝佳的猛禽观测点。临海处有一座由土墙和石砖瞭望台组成的矮城楼,视线极佳。中午就地解决了午餐,接着拿望远镜观察候鸟的“航线”。海平线处黑压压一片,近了,近了,成百上千只鹰鸟从葫芦岛、秦皇岛的方向南下,愈飞愈低,看样子是准备一起驻足栖息了。向导说今日天气好,停留的鸟不会太多,它们要抓住好天气趁早南飞呢。向导还说,9月底的两次“万猛日”,万余只鹰齐鸣长空,那气势叫人也心生飞天壮志。如今,千余只巨鹰同时扑面而来,对我这个外地人来说已然十分壮观了,犹如大军压境,让人总忍不住怯怯地后退几步。
经过这一对比,相较于虚幻的鹊桥,我更爱老铁山的“鹰河”。近黄昏,群鹰似从西天而来,披着一身火红的霞光和余晖,像天界的神鸟,也如凯旋的兵将,呼啸着,奔腾着,在黄渤二海汇成滚滚长河,搅得海浪滔滔,也要一再为它们让步。还看什么海与蛇岛,这可是鹰的主场。我一眼不错地追随着群鹰,它们掠过灯塔,比灯光还夺目;它们绕过巨船,比风帆还傲然;它们犹如大海的主宰,用争流竞浪的气势为秋天的主旋律添上一笔狂野,十足震撼。
晚风起,群鹰振羽,不时有入海捉鱼,或者入林捕蛇捉兔的,我不禁想起李白写鹰的名句:“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鹰的力量让人敬而生畏,但又为之欣慰,若无一身本领,怎成笑傲苍穹的王者?人在低谷时也该如此,不畏风浪,不惧荆途,学鹰不远万里、逆流而上,也学它们顺势而为、风驰霆击,才能行稳致远,奋楫争先。
夜幕将至,我恋恋不舍地离开老铁山,这场追鹰之旅太值得,正所谓:秋太淡,群鹰盛会添豪迈。我与金秋同醉,再出发,也有一身英姿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