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兼具“革命摇篮”的红色美和雄伟山峦的绿色美,被朱德誉为“天下第一山”。
几年前,我在井冈山工作过一段时间,居住的地方叫茨坪镇。山上的温度较山外低几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算夏季傍晚出门,凉凉的山风也会让你不得不披上一件外衣。
红军北大道的行道树是水杉,这些水杉树皮斑驳,记录着过往的风霜雨雪和四季更迭。它们一株株笔直屹立,宛如宝塔,不像另一侧的毛竹,吹大风作大响,吹小风作小响,在风的面前弯腰低头。秋天,水杉会染上金黄,整条马路也被这种暖色调渲染得温暖而明媚。即便到了冬日,苍劲有力的水杉也不失其风采,在寒风中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后来因岗位变化,我回南昌工作,就很少去井冈山了。朋友来江西,我和他相约再登井冈山,此时苍竹松影环顾,山峦峰浪起伏,林野中的溪声虫鸣洒满了黄洋界。旧营房、迫击炮、纪念碑……美丽山水画上,皴折之中尽是英雄血、民族魂。
在井冈山,我们一边听导游讲述“读书石”“一根灯芯”“红米饭”“刮骨疗毒”等红色故事,一边驻足欣赏山中的婆娑竹影、嶙峋奇石,瞻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纪念塔、纪念亭、纪念碑。这些塔、亭、碑,镌刻的是无数烈士的英灵和厚重的红色记忆。
硝烟散尽的今天,我们通过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谣来聆听、感悟红与绿的交织,在重现的情境中与数十年前的英魂“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导游讲解的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德的扁担”。井冈山革命时期,朱德与战士们一同挑粮,他的扁担因而被传颂。在追忆中前行,在沉思中攀登。朱德的扁担,不仅仅是一根物理上的扁担,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力量的源泉。这根扁担,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象征。
弯弯的扁担,架在人的肩膀上。挺拔的水杉,立在群山之中。这一根扁担,挑起了初心和使命,挑起了过去和未来。扁担弯曲,是为责任和担当而弯曲。而水杉挺直了脊梁,挺直了信念。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选择站成水杉。在风雨险阻面前,只有像水杉一样挺拔站立,方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五百里井冈,峰峦叠翠,前方的游人唱起了《十送红军》,回首隐没林间的哨口,我和朋友舒展筋骨,阔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