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 NMR 除了尺度较小以外,与13C NMR 似乎没什么不同。然而,事实上我们还没有讨论到1H NMR 关键点所在——邻近质子之间相互作用,即偶合/耦合 (coupling) 。
考虑到原子核的能级。当我们在之前讨论化学键时,我们想象了相邻原子彼此发生相互作用,裂分 (split),产生新的分子轨道(有些在能量上下降,有些在能量上上升的过程中涉及的电子能级)。
类似的当一个分中的氢原子核彼此接近时,核的能级也会相互作用,裂分,产生新的能级。如单个氢核与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两个能级,原子核可以与磁场方向一致,也可以相反,于是只有一种可能的能级跳跃,因而存在在某一个频率下的共振,如下图:
下图2,6-二氨基嘧啶的环上的两个氢的谱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两个质子在分子中分隔得很开,故而它们都独立地表现自身行为。每个质子都具有两个能级,也都给出单重峰,谱图中便出现了两条线(s 峰,single,每个氢质子都没有裂分)。
但在胞嘧啶中,情况就不同了。
有两条稍稍不同的路径,都可完成将 HA 从与外加磁场相反的排列方式中激发的过程,分别在下图中显示为 A1 和 A2(PS: 我们对 HA 的讨论,离不开对 HX 以相同方式的讨论。如果有两种稍稍不同的,激发 HA的能级跳跃,那么也必然有两种稍稍不同的,激发 HX 的能级跳跃)。
这种所谓的激发过程表现在谱图当中,我们会发现胞嘧啶中的HA 和 HX两个质子在 NMR 谱图中都给出两条线 (d峰,double,一个双重峰),而它们的间隔是相同的。
上图单个质子给出的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被称为偶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 即 J,单位Hz。
有人会问这里为什么我们不用 ppm 而要用赫兹衡量 J呢?
在之前的分享中——NMR中化学位移的刻度,被修正为ppm的理论依据,我们指出,用ppm 衡量化学位移,是因为在 NMR 机器的 MHz 数量级下,我们会得到近似相同的数值,用Hz无法去分析。
和化学位移的标度不同,如果你懂得耦合常数的计算方法,你就会明白我们用Hz 衡量 J 就是为了在不同的机器下得到相同的数值。
举例如下,是一个有机分子在磁场强度分别为90 MHz 和300 MHz光谱仪下得到的谱图。如果你认真看了,你便会发现在峰的裂分上,90 MHz的磁场强度距离会更大,但是 J 值却是相同的。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1 ppm 在90 MHz光谱仪测得的NMR谱图中值 90 Hz,而在300 MHz光谱仪测得的NMR谱图中值 300 Hz。而化学位移等于两峰位移之差乘以磁场强度(就如同两个国家的纸币,虽然面额不同,但中间有汇率)
书面描写耦合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两个质子发生耦合,如下图这样:
应该描述为 δH 7.5 (1H, d, J = 4 Hz, HA) 和 5.8 (1H, d, J = 4 Hz, HX)。主数是以 ppm为单位的化学位移,在括号中,是以 Hs 的数量计算的积分数值,信号的形状 (“d”代表双重峰),以 Hz 为单位的偶合常数,以及通常与一个图表关联的分配方式。积分是双重峰两条峰下面积的加合,如果双重峰完全对称,那么每个峰的积分都为半个质子。无论有多么复杂,组合后信号的积分对应正确的质子数目。
如果涉及更多的质子,裂分过程则还会继续。下面是一种著名的,具有“绿叶丁香”气味的香水化合物的NMR光谱。该化合物是一种缩醛,在正常的苯位置具有五个邻近的完全相同的质子(m峰,multiple,7.2–7.3 ppm) 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 OMe 基上的六个质子。
所剩的三个质子表现为在 2.9 ppm 的一个 2H 双重峰,和在 4.6 ppm 的一个1H 三重峰 (t峰,triplet)。在 NMR 讨论中,三重峰的意思是三个以等同距离分割的线,积分比例为1:2:1。三重峰产生于 CH2 基上两个完全相同质子的三种可能状态,这个我们不再赘述,但是可以给出一个经验规律,即杨辉三角形:
PS:杨辉三角形来自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
我们可以从杨辉三角形上读出与 n 个等价的邻近氢偶合的质子会表现出的模式,模式始终是按杨辉三角的强度排列的 n + 1 个峰。上文中我们已经见过了与 1 个质子偶合产生的 1:1 双重峰 (杨辉三角的第 2 行),与 2 个质子偶合产生的 1:2:1 三重峰 (第 3 行)。实际学习工作中,我们也会常见到乙基 (CH3CH2X),其中与三个等价质子偶合的 CH2 基就表现为一个 1:3:3:1 四重峰,而甲基则表现为一个 1:2:1 三重峰。在异丙基,(CH3)2CHX 中,甲基表现为一个 6H 双重峰(td峰),CH 基表现为七重峰(qt峰)。
不过,在上述所有的示例中,质子可能拥有的多个邻近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有的偶合常数也都是相同的。
但看到这里之前,你有没有想过:当多个临近氢有所区别时,会发生什么呢?
一种简单的具有两个不同临近氢的分子——菊酸可以告诉你。
菊酸在三元环上有一个羧基、一个烯基,和两个甲基。质子 HA 拥有两个邻居,HX 和 HM。与HX 的偶合常数是 8 Hz,与 HM 的是 5.5 Hz。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四条强度相同的线,被称作是双重双重峰 (dd峰)
峰型的判断远比我们举例难的多,不过对于太过于复杂的峰型,我们一般用多重峰m代替。
从上面我们也能看出,质子间的偶合作用比化学位移更重要的,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单个原子,而且还能看到 C–H 骨架连接的方式。
耦合的种类包含三种,邻碳耦合,远程(长程)耦合,以及同碳耦合
邻碳耦合是最常见的耦合类型,通常都发生于邻位碳原子上氢原子之间——换句话说,这种偶合途经三根键 (H–C–C–H) ,用特指之。
偶合常数在可自由旋转的开链体系中,通常在7 Hz 左右; 跨双键的偶合 (3JHH) 通常会大于 7 Hz; 顺式二氢耦合常数小于反式二氢(和键角关联); 偶合常数随C-C键长的减少而增大(沿键效应最好的体现,PS:前段时间,有个同组博士说萘的键长都一样,心碎)
吸电子基团会使耦合常数减小(负电性的原子从C–H 键上吸电子,并弱化了经由这根键的交流,如下)
然而,在有些物种中也可观察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例子是芳环上的间位耦合,和烯烃上的烯丙型耦合。在这两种情况中,两个氢原子间的轨道都可以排列成锯齿形,以使相互作用最大化。排列看上去很像字母“W”,这类耦合被称为 W-耦合。即使有了这样的优势,值通常仍很小,大约为 1–3 Hz。
当同时存在邻位偶合时,间位偶合非常常见;而这里有一个例子,其中的芳基质子没有邻位质子,因而没有邻位偶合,只存在间位偶合。有两个完全相同的 HAs,它们都具有一个间位邻近氢,并以 2H 双重峰出现。在两个 MeO 基之间的 HX 有两个等价的间位邻近氢,因而以 1H 三重峰出现。偶合非常小 (J ~ 2.5 Hz)。
耦合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两个质子间,但同碳耦合不常表现,表现时耦合常数也非常小。
如上图,耦合常数为 1.4 Hz的值出现在烯烃同一个碳原子的两个质子上,这是由于双键不能旋转而不同的两个质子间的耦合,也称之为偕偶 (geminal coupling)(参考:有机分子中化学键的旋转和刚性)。
故而单取代的乙烯基中质子间的耦合非常丰富,通常包含以下耦合类型:
同一个碳上两个质子间的耦合常数大概有以下规律:
大多数SP3杂化基团上的 J 值在12~15Hz之间 SP2杂化的-C=CH2上质子之间的 J 值为0.5~3Hz 环丙烷型 J 值同为3~9Hz
以上描述看着可能比较啰嗦,比较适合大家明白耦合的概念,为了更方便记忆,我们也整理了典型的耦合类型整理如下:
在1H NMR中除了两个质子间的耦合作用,我们也会关注质子与其他原子核之间的耦合,这些原子核通常包含2D、13C、14N、19F、31P。其中:
1H-2D耦合:遇到的机会很小。 1H-19F耦合:19F的I=1/2,所以,1H-19F偶合的裂分规律与1H-1H偶合相同,偶合常数可达90Hz。 1H-31P耦合:31P的I=1/2,所以,1H-31P偶合的裂分规律与1H-1H偶合相同,为n+1规律,偶合常数可达200Hz。 1H-13C耦合:13C的I=1/2,所以,1H-13C偶合的裂分规律与1H-1H偶合相同,为n+1规律,偶合常数可达200Hz。但是,由于13C的自然丰度仅为1.1% ,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种偶合看不到。
1H-19F耦合同样比较复杂,总结如下:
一些相关谱图分享如下:
PS:文中耦合和偶合都是被承认的,因为输入问题,统一比较难挑,不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