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雨就下个不停。确切说是从昨晚开始的,不大,却很阴冷。
下在冬天里的雨,自然不只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意境。细细的雨丝加上呼呼的北风,更显出冬季的寒冷。可不是嘛,小雪已过,也是该冷的时候了。
淅淅沥沥的周一,冒雨上班,遭遇了事情最多的一天。
这一周,要年级组进行周测分析,要开家长会,更主要的课程要抓紧。
今天讲了第19课古诗二首,《夜宿山寺》和《敕勒歌》,分享几个课堂小故事。
按照教师用书所示,古诗大意学生需要了解,但没有提倡写下来背会。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按照要求来做了,但我发现这样好像不太好。因为课后题中有一道是这样的: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如果只是讲课时讲个大概意思,不要求写到书上,即使你重复三遍,大部分学生都是记不住的。他们没有那么强的注意力,即便记住,遗忘也很快。
我验证了一下,在我强调过三遍之后,随即提问,找的还是学习好的,站起来不知所以,想不起来该怎么说。
接着,我又问了几个孩子,有几个可以说个大概。
能说出来的孩子,上课有个习惯,他们善于观察老师的课堂,看我强调或者重复问题,即便我不要求他们写笔记,也会自己记到书上或者本子上。
功利一点说,是老师一旦问到可以对答如流,不至于答不上来。这样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越到高年级优势越明显。
我也在班里不止一次说过,但凡老师强调重复的一定是重点,没说让你记,你也可以记下来,课后复习可以用到。
有的孩子会学习记住了,也用上了,有的就随风飘走了。
所以,我想,古诗的意思应该让学生写下来,反复诵读,至少遇到问题的时候能说个大概。
第二课时讲第二首古诗《敕勒歌》,这是和第一首有明显不同的。上课之初,我对上节课进行了简单提问。
“李白字什么?号什么,有什么之称?”我问小雨。
“李白字很白……”他回答声音不大,我还是听清楚了。同桌在一旁提醒:是太白,我忍不住笑了。
他这一回答,好像也没毛病,太白不就是很白吗?可是人家的号是不能乱改的呀。孩子们好像也反应过来,笑了起来。
他有点不好意思,改了,又重新说了一遍。
这首诗歌中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同“现”,意思是出现。
虽然书中有拼音,有的孩子还是读为“jiàn”。需要说明这不是多音字,是古时候的说法。
本来打算让孩子们用故事形式写一写其中的一首诗的,后来还是作罢了,诗意都没弄明白,怎么可能写出来故事?等明天有时间写写诗意再说吧。
不过,如果能编成个故事出来,效果一定美美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