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语文《古诗二首》中,我们的渗透

情感   2024-10-14 20:35   河北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以“家乡”为主题的单元,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以及《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与温暖,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8课《古诗二首》就写了“鹳雀楼”和“庐山瀑布”这两处美景。教学这一课时,学生的一句话,让我又渗透了两个知识点。


讲解《登鹳雀楼》时,按照课程设计,学习了生字、古诗的大意,诵读了古诗,领略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观景象。本来设计时,是从题目入手,问学生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因为这是第一次用这个方法,孩子们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潘泓旭的问题是“为什么叫鹳雀楼?”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还用问?觉得他是故意的。所以我就反问他:“你为什么叫潘泓旭?”没想到人家还头头是道地讲了出来。


这下,轮到我尴尬了。因为备课时没想到这一点,只是了解了背景,鹳雀楼在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并没有想到名字还有什么为什么。但我脸皮比较‘厚’,立即夸奖人家讲得好:“那我就来告诉你们吧,为什么叫鹳雀楼。”我们一起搜索了网页,这才明白,鹳雀楼其实也叫“鹳鹊楼”,因为这种鸟经常在楼上栖息,所以就叫“鹳鹊楼”,后来也叫“鹳雀楼”。


都明白了,继续讲吧。结果潘泓旭自己又来了一句:“鹳雀楼”有六层高。他声音不大,我听得清楚。我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哪怕我自己也不清楚,谁说学生不可以做老师呢。


“你怎么知道有六层而不是三层呢?”他说他妈妈说的。这个我也不敢直接否定人家说的是错的。其他学生也不知道,那就一起来学吧。我搜索之后,告诉孩子们:“鹳雀楼”外观为四檐三层,内部为六层。其总高73.9米。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提到四大名楼了,顺便再拓展一点知识,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指的是“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


难怪别人说语文太宽泛了,真的是呢。本来只是讲一首诗,却讲了很多外延。不用刻意去记,了解一下就好了。以后再学到的时候就会有印象。


讲《望庐山瀑布》时,提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这个是第一次提到。我跟学生大概讲了什么叫夸张,简单说就是把一种事物夸大了,【才二年级,我觉得没必要讲那么仔细,只做简单了解能够判别什么是夸张,会简单运用就好。】怕他们不明白,我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别人嘴大,夸张的说法就是——他的嘴好大呀,简直就是上顶天下顶地。我让学生说一个夸张的句子,墨轩的特别好。他说:桂花开了,香飘十里。


最后,在讲课后习题的‘读一读,记一记’时,我们不单单说了每组词语的特点,还进行了仿写


穷尽  山穷水尽   烟云   烟消云散 

层叠  层林叠翠   山川   名山大川


每组第一个都是二字词语,第二个是四字词语,而且是把第一个词语拆开添加后成为四字词语的。我先举了几个例子,打开思路,学生仿写如下:


花草  奇花异草    动摇  地动山摇     

风月  风花雪月    智谋  足智多谋
奇怪  奇形怪状   飞舞  龙飞凤舞     

山水  千山万水    呼唤  千呼万唤
颜色  五颜六色    上下  七上八下     

变化  千变万化    天地  惊天动地


一说起词语,就知道平时看书多少与留不留心了,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想说,奈何胸无点墨呀!


两节课的几个知识点整合到了一起,有一种感觉,如果放到高年级讲,可能切入点不同,渗透的知识点也会不同吧。


等再过几天,可以试着让孩子们把古诗写成一篇小文章,一个小故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未可知。

风掠过原野
阅读,跑步,写作。热爱教育,认真工作,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笔记录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