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岳红蕾
家有病人,很多时候家里必备各色点心,以应不时之需。
点心很多类,面、糕、饼、汤、羹、团、馒、饺、面包、蛋糕都算。有些年,我全职在家,总做些点心,紫薯山药糕、米糕、黑米糕、百合汤……
记忆中,小时候新婚小夫妻第一次去亲戚家,若不用正餐,那一定是要坐一坐吃点点心当当筷子的。简单点,小夫妻俩一人一碗水潽蛋,一人两个,成双,讨吉利。
在老家,常有人这么说:弄点点心点点饥。家中常备一些点心,出门必备“干点心”,待客是“茶点心”,当然还有各色小馄饨、豆腐花、海棠糕等小摊。口味各异,各有特色。吃点心,主要是点饥。“点饥”一词没有正而八经在字典里看到,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饥肠辘辘时给一点心理安抚,作不得一顿饭的。
说起来好玩,老家人喜欢把点心以时间来分。把早饭称作“早点心”,午后三点左右则为“吃点心”辰光,临困时吃的就叫“夜点心”。饭和点心,最大的不同在于饭要吃饱,点心在于“吃不求饱”为准。而绿豆糕、酥糖之类的精细糕点,常被称为“小点心”,小点心不限辰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点心也成为点心中的重中之重。家乡人,喜欢吃面,常常去面馆吃上一碗浇头面,浇头要多。面是碱面,但煮熟之后不能有“面汤气”,这让许多外地人很不习惯。反正我们也不怕麻烦,所以吃过汤面,在水里煮过,捞起,浇上吊好的高汤,就是一碗阳春面。讲究一些的,一浇二浇,随便放。现在回家,我也常去老街上的小阿二面馆,去吃一碗汤面。浓厚鲜香,那滋味,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清早不出门的,在家早点心也不含糊。萝卜干、咸鸭蛋、酱黄瓜摆上,还一定要加上一些点心才算。讲究人家,吃汤包、小笼、生煎包;一般就油条醮醮,最省事的也要摊几张“面衣”当点心,光吃粥,或者泡饭,不熬饥。
最精致的,当属午后点心。往往是一小碗甜汤和一小块甜品。苏州人喜欢“不时不食”,各色点心也随季节而变,糖山芋、鸡头米、绿豆百合汤、桂花小圆子……甜食较多,不喜欢这一口的,只能吃吃“泡泡纱馄饨”,小笼、生煎将就了。夏日里,午睡起,吃点点心是必需的,但吃口重的点心并不讨喜,来点汤汤水水的甜汤,恰到好处。
夜点心并不多见,有钱有闲的,临睡前喝一小碗冰糖银耳羹,弄上一小块绿豆糕,谋求养生安神,睡一个安稳觉。真正熬夜要吃夜点心的,却是只能劳作而吃不上补品的苦命人,耐不住饿的时候,只能拿点云片糕点点饥。
点心点点饥,点心好像不仅仅是一种吃食,而是老苏州人的一种情结。上梁时要抛“定胜糕”和馒头,寓意高、发。孕妇临产,要吃“催生团子”,老人祝寿要送“寿团”……亲朋好友走动,互赠点心为常事,以示同庆。桩桩件件,离不了点心。
看来,吃点心,吃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生活习性,是苏州人难以割舍的地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