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303字,阅读需要7分钟
文章来源:咖啡公社
手冲咖啡,针对冲煮质量的检核,有五大方向:酸,甜,香,稠,余韵。
本文,谈一谈影响咖啡风味"清晰度"的几个因素。
清晰度(Clarity ),是指咖啡风的特征(味道与香气)易于识别和区分,不受干扰。
因此清晰度的评估,主要在于香气(风味/余韵),以及酸甜感受。
针对酸甜感受,又可分为气味刺激与味觉刺激。
而酸的甜感受,综合其他气味分子,又帮助大脑对特定风味图像进行关联。
左右清晰度的原因很多,生豆、烘焙、冲煮,都可能对咖啡清晰度带来影响。
咖啡采摘后,会经过加工阶段。
咖啡处理法,可能增加正面或负面的风味。
一般来说,水洗咖啡的干净度与清晰度较佳。
至于日晒咖啡,虽然口感较饱满、甜度更浓郁,但清晰度可能反较低。
为何有此差异?
究其原因,与日晒咖啡经历较多发酵,产生更多气味分子。
所有的风味图像,都是由不同气味分子与味觉刺激感加总之后的排列组合。
因为组合的可能性太多,有时候反而增加了辨识难度。
试想,要从一堆拥挤的人群中,快速找到目标对象。与只需要从二三人中找到特定对象,哪个容易些呢?
咖啡生豆,经历烘焙热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更多的香气化合物。
不同烘焙方案,会影响烘焙均质度。
不均质型烘焙的咖啡,容易带来更复杂的风味图像。
这时冲煮上,如果更多趋向不均匀萃取结果,就可能使
风味图像上,出现少者更少的机率。
有些含量本就较少的气味分子,可能是组成特定风味图像的关键分子,这时候可能因为萃取上的不足,而使大脑图像组成失败,就影响了咖啡的清晰度。
冲煮的每个参数,都影响着清晰度。
设备部分,磨豆机与滤纸设计,影响至大。
冲煮部分,水温,研磨度,粉床厚度,注水方法,也对清晰度带来影响。
因此每一台磨豆机,在不同目标粒径设定下,具有不同比例的粗细粉分布情况。
当粒径分布愈不均匀时,单颗咖啡粉的萃取率高低落差更大。
如果更多咖啡粉偏向低萃取,有可能削弱原本特定风味图像组成物质的浓度。
带来整体风味强度降低,某些风味可能更难以具象化,自然影响了清晰度。
如果细粉占比过高,也可能导致过多高萃取,这时可能又导致杂感增加,或是让酸甜因苦涩物质的增加而受到压抑,这时,也会干扰风味特征的辨识。
较厚的滤纸,往往能够拦截更多的油脂和细粉,可能因此提高浅烘焙咖啡的清晰度。
滤纸的纤维设计,也会影响极细粉通过率,以及精油通过率,自然也会影响清晰度。
有些生豆,因生豆加工与烘焙方式,容易产生更多细粉,萃取更多油脂。
面对不同的烘焙豆条件,可以选搭不同设计的滤纸,作为因应。
粗磨,有机会使咖啡风味分离程度更高,增加辨识。
但,这不意味研磨细,咖啡越不清澈。
只是研磨度愈粗,咖啡的萃取率,更多会仰赖扩散作用。
这时,较易溶解的小分子物质,在全部萃取物质中的占比,可能比细研磨更多。
粗磨,可能增加更多果香类型的风味清晰度。
所以咖啡冲煮,没有从一而终的细磨,或是始终粗磨的定律。
都可以试试看。
试举一例,某次,烘豆师友人,带来一包柑橘与洛神花调的肯尼亚水洗。
这是使用细研磨度,以及杯测时,观察到的咖啡风味。
但在改为粗研磨冲煮后,洛神花消失,转为以蔓越莓和覆盆子的气味呈现。
更充分的水粉接触,可以有效提升清晰度。
为了达到更充分的粉水接触,要考虑三件事:接触机会,接触时间,接触浓度。
在接触机会部分,粉床的设计,平底比锥形,能够让每一颗粉的接触水时间更平均。
注水是否有充分的搅拌,使每颗粉接触到的水量平均,也是实现充分粉水接触的关键。
每次分段注水,更短时间完成全部给水(代表每秒流速加大),可以让所有粉,接触水的时间更为接近。
最后,每一个分段萃取,尽量“等水排干后再注下一次的用水”,也是可以考虑增加清晰度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水浓度的变化,会影响萃取中的扩散作用。
当咖啡浆浓度高时,扩散作用减缓,当咖啡浆浓度低时,擃散作用增加。
如果不等咖啡液排干,又注入下一阶段的新水,反可能导致粉床中的咖啡粉,接触到不同浓度的水。
水落入位置的咖啡粉,浓度被新水稀释,因此扩散增强。
而远离水落入位置的咖啡粉,水浓度未及被新水稀释,扩散作用较慢。
如此会导致不均匀的萃取率,也可能影响清晰度。
由上可知,冲煮质量的清晰度,受到许多原因的影响。
当我们追求出杯的清晰度时,就要针对不同烘焙豆的条件,检查是哪一个环节,导致清晰度的降低。
手冲质量的进步,来自于对原因与结果的分析能力。判断问题的正确成因,才能往对的方向调整,以增加咖啡清晰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