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温度对萃取动力的影响

文摘   2024-12-01 08:01   山东  

全文2409字,阅读需要10分钟

文章来源:咖啡公社


天冷了,冲一杯咖啡正好。


但是天冷,也特别容易导致咖啡萃取失温。


温度到底在咖啡萃取上扮演何种角色?


本文将透过两位WBrC冠军选手冲煮时的温度方案,分享温度对于萃取动力学的影响。


温度影响萃取动力

2020年,SCA委托加州戴维斯分校咖啡中心的科学家,针对萃取水温对咖啡风味特征的影响,进行感官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不论你使用哪种水温,只要浓度与萃取率不便,风味特征不改变。因此水温只影响萃取作用力,但不影响风味特征。

那所以,萃取时不用管温度,随便设一设吗?

应该也不是这样结语,因为水温会影响”萃取作用力”。

所以我们可以把温度视为调控萃取动力的一个工具,但应该怎样调控呢?

或许,温习几位WBrC选手对温度的见解,可给我们一些提醒。


温度影响粉床密度

王策在2017年夺得世界咖啡冲煮赛的决赛展演,其实相当程度侧重温度对萃取的影响力,特别是闷蒸时的温度。

他的整场演说,一直在各处强调温度管理的重要性,包括:

1.闷蒸使用冷杯降水温,可以帮助提升香气清析度

2.闷蒸的水温影响排气,并与注水水压互动,影响粉床密度与粉水互动方式

3.手冲壶水要注满,以维持全程的水温稳定。

以下是王策这三段温度展演重点的视频片段,可开wifi观看
王策这场演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他提到的”粉层密度”概念。

他告诉评委,我将注入水温设定为92度,这个温度能带来最佳的密度与接触,我意指气泡与水压的运动,这将影响萃取结果。

王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策先提到水温,接着提到"密度与接触"。

闷蒸,是非常主要的咖啡粉排气时刻,大家都通晓,闷蒸目的之一在排气。

但排气如何与粉床密度及温度有关,这事却较少被思及。

闷蒸所以要排气,是因为躲藏在咖啡壁孔隙中的二氧化碳,会阻挡水进入孔隙,溶解可溶物,所以萃取之前,要将二氧化碳先排除。


闷蒸时,我们所注入的水温,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因热胀冷缩作用,被水温加热的空气会更快从粉内排出粉外。

而王策展演提到的密度,就是指这被排气作用抬升的粉床,会
使原本咖啡干粉与干粉间的排列,密度开始变为疏松,形成一个更易被水渗透的多孔性粉床。

这时,闷蒸选择的温度,搭配设定的粒径,以及注入的每秒水压,将影响整个粉床密度的动态形成。

冲煮者,可利用水温加速或缓和排气作用。

至于粉层应该要更蓬松或是不蓬松?这牵涉到研磨粒径,以及冲煮者预期本阶段要达至的萃取结果。

以方便水流经过?这些都要纳入萃取逻辑的整体规划。

这个密度要合理。膨胀不均的粉床,会导致不合理密度。这不均密度的粉床,会干扰粉水的均匀接触。

对王策来说,他设定了细研磨度,他利用冷滤杯吸收水热来降温,他利用较低温的粉床搭配细磨度,并且每秒超过六克的注水速度,来充分湿润细研磨度的粉床。


不同温度萃取不同酸质

温度会带来怎样的萃取动力,或许,2018年世界咖啡冲煮冠军的EMI,她的一席话,可以带给我们关于风味萃取的启发。

EMI在她的世界赛,预备一个以变温为主的冲煮思路。而GINA只是方便她执行变温的工具。

换句话说,EMI并不是因为要使用浸泡型滤杯,而设计这个冲煮匡架。

反过来,EMI是因为想要利用不同温度萃取咖啡物质,才找了方便控温的GINA滤杯。

以下请看EMI的演说视频:
EMI的咖啡是一款二氧化碳浸渍咖啡,因位处理法的特性,这款咖啡具有三种不同的酸质(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

她在研究这款咖啡的萃取特性时发现,这咖啡对不同研磨度,并没有很大的风味特征差异,但却对水温很敏感。

EMI发现,不同的萃取水温,会改变酸质风味的呈现特征。

因此EMI最后设定了80度转95度的萃取方案。

EMI展演时告诉评审,她这个变温冲煮的结果,会让风味更增添层次感与立体感。

这杯咖啡的酸质,会从高温段的柠檬酸,转入中温段如红酒的酒石酸,再进入低温段的苹果酸。

为何变温冲煮会影响酸质的转换?

或许,我们可以从不同酸物质对温度的溶解度差异,理解EMI变温冲煮,对酸影响力

研究指出,苹果酸在100度前的溶解度,并不随温度变化。

但柠檬酸的萃取效率,却在40度后随温度上升。(看下图)

在EMI的设计中,她在闷蒸用了低温,常温粉(可能是24度)加入1:3的80度热水,这时的粉床温度应该最多到55度。

这样的温度,对于苹果酸的溶解度无差别,但可能对柠檬酸的溶解率有差。

因此即便使用了闷蒸浸泡,本阶段EMI可以最先萃取的酸,应该是苹果酸多于柠檬酸。

闷蒸后,EMI打开GINA阀门,让闷蒸的咖啡液流入下壶,这是第一批萃取的物质。

之后EMI使用了一分钟的时间,以95度高温萃取第二阶段的物质。

这时,随着持续的增温,随后的柠檬酸萃取量也随之增加。
第二阶段完整萃取了咖啡所有酸质,但这些酸
会在下壶,以不同的浓度进行混合。

最先闷蒸萃取下的是低温咖啡液,二次萃取流出的是高温咖啡液。

当两种不同酸质比例咖啡液,以不同温度在下壶混合时,初入口的高温,会首先感知到后段高温萃取的柠檬酸。

随着咖啡液渐凉,苹果酸的溶解度在常温下优于柠檬酸, 常温时苹果酸,舌头对该物质的感知,会更凸显。

因此,EMI利用了不同酸物质对水温的不同溶解与萃取反应,利用变温冲煮,丰富了咖啡出杯时酸质与舌面互动反应的时间结构,使其更有层次性。

从以上两位WBrC冠军选手的温度对策,我们可看出,温度具有加速萃取或降低萃取的作用。

在萃取的前中后期不同阶段,冲煮者应该要对各阶段预备溶解的物质,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模式,建立通盘的掌握。

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类型咖啡,拟定温度这个参数的最佳设定。

温度尽管或许不会影响风味特征,但它却帮助冲煮者,调节不同物质的呈现时间,并且也帮助冲煮者,调整粉水互动(这会影响萃取效率)。

因此水温仍旧是重要的冲煮参数,我们对温度的运用,还是有很多细节可进行观察。


END


作者林宁
小红书
210894156

点击阅读原文,下单购买D特压~

啡言食语CafeCulture
传播咖啡厅饮食文化,分享优秀的咖啡、食物、饮料和咖啡厅从业者的知识、故事和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