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费

文摘   2024-07-28 16:14   湖南  

稿费


前几天,一位朋友到我家来,问我写那么多公众号文章,是怎么获得稿费的。

我笑笑回答:我写公众号文章,完全出于爱好,没有考虑过利益。

朋友诧异地问:没有稿费吗?我又笑了,他毕竟不是行内人。

记得十七岁时,一个中学老师与我聊天,说起全国靠稿费过日子的只有作家巴金一人,很是崇拜。他又和我谈起旧社会的作家,靠稿费过日子的什么什么人,如鲁迅,如张恨水、如徐志摩,一大串人,我很是羡慕。心想哪一天我也能依赖稿费生活,那就很成功了。

打从十六岁起,我就开始做文字工作,为我所在的农场写写经验总结材料一类的文章,应该属于调查报告吧,那是当时工作的一部分。我也试图为新闻单位写稿,居然有长篇通讯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得到了两个采访本,很是高兴。在我看来,这是很丰厚的稿酬。上大学的四年,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每次可以得到五元十元稿费。那时可以买很多书。


大学毕业后,进了报社,常有稿件见报,属于职业行为,是不拿稿费的。偶尔写点散文或评论,稿费少得很,还是属于靠工资吃饭的那类人。

在报社工作了很多年,文章写了不少,书也出了几本,稿费收入却寥寥无几。好在工作稳定,职级不低,没有缺钱少米的日子。看到那些专业作家,在作协有一份固定工资,写的文章、出版的书可以拿稿费,羡慕他们出生在新社会就是好。

那些业余作家就可怜得多,稿费少且不说,好多报刊居然不发稿费,网络文章更是无从谈起稿费这事。我也属于业余作家一类,少得可怜的稿费几乎拿不到。单说某个报纸的副刊,我每年都要给他们发一两篇文章,稿费的事儿,从没有人与我谈起过。稿子能发出来,就是大面子哦。至于新闻稿,估计新闻单位早就不发稿费了,还要给人红包。网络媒体崛起,媒体日子越过越糟,维持印刷费发行费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想发文章,想出书的大有人在。报刊从来不缺供稿人。而出版社,书号是稀缺资源。一家出版社卖得好的书不多,得防止亏损。一般的书,能印出来就不错了。稿费别谈,先谈出版费。作者自己掏钱,或是转弯抹角去寻求出版补贴。这些年网络阅读兴起,纸质书不行销,弄得好多作家只能自费出书,赔夫人又折兵。

我也试图在网络开号子,卖自己的作品。长篇小说《风起》就是这么写出来的。每天被读者逼着更新几千字,才会有人追,才有点击量。五六十万字写完,那个新浪读书只给了190元稿费,以改版为由不做任何回复了。我从此不再为他们写稿,一是网络太不靠谱,二是效益太差,三是受不了读者天天催逼。

好在网络读书为我赢得了一批读者,东方出版社出版《风起》以后,销量不错,在几大平台卖得好,在各大机场书店热销了七八年。朋友又为我录制了专业的语音版,上了喜马拉雅,听众不少。我得到的是版税,对几十元百把元的报刊稿费就不在乎了。写写公众号文章,不受约束,想骂就骂,想哭就哭,嬉笑怒骂皆文章,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感觉真好。如果哪个读者开心了,打个赏,权当稿费。但这绝不是我写文章的初衷。

我历来认为,文学这个东西,就是茶余饭后的玩意儿,小众的,消遣的。说得高大上一点,讲究的是审美情趣和思想共鸣。咱们古代的先哲,几乎没有一个是卖文的,写文章为的是开心,或是郁闷时转移情绪寻开心。开心了,手头有钱了,刊印出来,分送给亲朋好友。如果真的是好作品,后来的有钱人出钱印点出来,流传后世。作文写诗的,从来不去考虑稿费,与现在自费出书,自娱自乐别无二致。

什么时候文学作品变成了商品,我没有考证过,大概与报纸刊物的发展有些关系吧。卖报刊其实是卖作品,当然也捎带着卖广告。有人买,便有了市场,作品便有了商业价值,职业作家因此应运而生。为了某种目的而办的报刊,为的是他们特殊的需要,与艺术和审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百十年过去了,报刊式微了,没有了市场,又回归到了文学最初的那个样子。公众号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回归了文学的本原。

至于那些为了稿费没日没夜写作的网络写手,太苦了,那不是享受,是受罪。追他们的大抵也是一群疯子,猎奇罢了。

咱吃不了这个苦,还是自娱自乐吧,开心就好。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集团)高级编辑、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蓉园笔记》等。


风起小说张效雄
关于风起小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