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湘菜146 湖南口味,不是吃辣味,而是吃辣椒
八大菜系中,有“鲁菜是官菜,粤菜是商菜,川菜是民菜,淮扬菜是文人菜”的说法。这就是一种说法而已。真要把八大菜系分得清清楚楚,并非易事。各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能称王称霸天下的,应该是“后来者”湘菜和川菜。
说道湘菜川菜,大都以辣为特点。当然也有许多不辣的名菜,但大众喜爱的菜品,还是以辣为主。
辣椒为草本植物,一年生,其别名繁多,如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等。它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在明代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辣味文化新篇章。
湖南与四川气候温和湿润,上古称“卑湿之地”。明代方进入中国的辣椒,在湘川等地扎根之后,成为饮食上的执念。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加之湖南四川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湘菜与川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辣。要说带辣的菜,当然不止这两个省。常言道:“四川不怕辣,贵州辣不怕,湖南怕不辣”。如果说辣椒是川菜中的“魔法”,那么在湘菜中,辣椒则被视为“灵魂”。川贵除辣之外,还多一个麻,佐料为花椒,是为麻辣。湖南除靠近川贵的湘西部分县区有麻辣习惯外,大都是纯辣。
要说湖南人喜辣,与其他省份决然不同的是,重点在吃辣椒。也就是说,别的地方做菜用辣椒当佐料,添味的。而在湖南人,辣椒是完全当菜吃的。辣椒炒肉,其中一半是辣椒,辣椒比肉还好吃。剁辣椒、酱辣椒、辣椒酱。湖南人不光是用来做调料,辣椒本身就是美味。但看川菜名菜辣子鸡丁,那么一大盆,鲜红的辣子很少有人当菜吃。还有贵州的酸汤鱼中的辣椒,也很少有人吃,食客吃的是那股辣味。
把菜盘子里的辣椒全吃了,这是湖南人最最不同于别的喜好辣椒省份的地方。
人们习惯将湘菜的历史追溯至长沙马王堆,因为那里出土了不少文物,记录了咱先民的吃食。其实,先秦楚国的大鳖、屈原笔下的桂酒椒浆,都有当时吃食的文字记录。湖南的人口构成复杂,有南越的后裔,也有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大量的是从江西移民而来的,饮食习惯多元。加上湖南久为蛮夷之地,交通闭塞,开化尚晚。湘菜大约是在清中晚期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形成体系,而“湘菜”一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甚晚,在民国初年才真正见诸于报端。
湘菜被本地人称为本味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湘菜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坛子浸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鲊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
当年曾国藩带着子弟兵征战东南,为消除士兵们长期露宿野外的湿气,常以流行于湘中的“三合汤”(取牛血、牛肚、牛肉配合干椒、山糊椒油烹制)佐餐,百战百胜,故有湘菜孕育了湘军之说。
湘军四大名将曾左彭胡,都是辣椒的喜好者。创立祖庵菜的大人物谭延闿也不例外,他的日记中频频提及辣椒,如:“惟食凉面二碗耳。最佳者,辣椒胜蒜泥也。”“向厨菜尚不恶,酿辣椒尚不如午食之酿莲花白也。”“切嫩鸡块更同炒兼可放茴香、辣椒或蒜。”
湘菜不求奢侈,讲究入味,文人表述为“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之辣,九分辣在汤底,一分辣在嘴巴。多数菜品以鲜辣为主。一道剁椒鱼头,辣椒不止要淋油,更要保证辣椒还在“鲜”的那个劲儿上淋油,图的就是一个大汗淋漓的畅快。
辣椒,主要并非只充当湘菜中的调味角色,而是作为蔬菜种植。至光绪年间,辣椒在湖南已广泛种植,食辣之风席卷全省。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述湘人“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每道菜肴都离不开辣椒。湖南人对辣椒的运用非常讲究,善于根据不同的菜品和口味需求,巧妙地搭配各种辣椒,红椒、青椒、剁椒和辣酱,使湘菜的辣味呈现出多层次的口感。最最有名的剁椒鱼头,就是将新鲜的鱼头与剁椒等调料一起蒸制而成,辣中带鲜,鲜红的剁辣椒,好看又好吃,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