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百家米
我老家湘阴县东北边一带有个风俗,孩子若是夏天生疮了,可以采用讨百家米吃的方式来治疗。
大约是我十岁的时候,我和弟弟从镇上回老家度暑假,因为适应不了农村闷热潮湿的气候,头上生出来不少痱子,红肿变成了疮,又痛又痒。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别的消暑泻火的招儿,用的大都是土方子。奶奶对我的小姑姑说,带他们去讨百家米吧,吃几次就好了。
那时候我们不懂事,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会顾忌讨米这讨字,背着一个粗布做成的蓝色袋子,跟着姑姑出了门。姑姑一路上告诉我,讨百家米必须是生疮长疖子的人自己去讨,挨门挨户每家讨一碗米,和起来磨成浆。还有一点,需要的是当年的新米,陈米没有什么效果。夏收以后,新米正好登场,各家各户都有。
我们那个村,当时叫大队,处于洞庭湖平原向丘陵区过渡的地方。十二个生产小队,一半在平原,一半在丘陵。姑姑领着我们沿着山路转了一大圈,再从平原返回我那个小山包下的家。刚出门姑姑先教我们说:“请给我们一碗百家米”,要忌讳这个讨字。到各家门前,得我们打开米袋子自己说。只要说是百家米,不用再解释,农家主妇会热情地把一碗米倒进蓝色的布袋子里。我们也不觉得这么什么丢脸的事儿,倒像玩游戏一般的,蹦蹦跳跳半天就积攒了不少百家米,高高兴兴地回到奶奶那里。奶奶忙说了三声好好好,转身把石磨搬到了堂屋里。
接下来是磨米。奶奶要我们自己把不知从多少人家讨来的米搅合,这样才能聚合各家的阳气。浸泡过后的米,磨成浆后,并不像奶奶平日做红薯粉皮那样滤出浆水,只用沉淀下来的粉,而是滗出几碗上面清淡一点的浆水,直接抹在我们兄弟二人的额头,当时就有十分清凉的感觉。下一步是把磨好的米浆做成米粑粑,在大锅里做成贴饼子。当晚我们就享受了一次带有浓厚稻香的米粑粑,然后美美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我们还未起床,奶奶就端来一碗头一天晚上预备好的米浆,涂抹在我们二人的额头上。这样翻来覆去弄了几次,头上的疖子痱子很快就消失了。
从小到大,我试用过许许多多民间土方子,很难说都有效。这讨百家米的疗法,只有过唯一的一次,挺灵验的。
奶奶的土方子很多,应该是她的前辈们教的,可惜我没有记下来几个。爷爷奶奶和姑姑去世多年,那些土方子也随着他们失去了。即便他们还活着,农家早不是原来的耕作方式,老家的土地大都被征收了,剩下的几坵田也荒废了,怎么找得到百家米哦。
作者为记者出身的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