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从哪里来?

文摘   2024-11-09 00:27   美国  


湖南人从哪里来?


近几年研究湘菜,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湘东菜不少与客家菜相似,如浏阳蒸菜。湘南一些菜的做法,与江西菜更是接近。湘西大部分地区喜欢酸味,与川渝习惯相似。不能简单地认为湖南与这些地方接壤,这些习俗味道是移民带来的。再看湖南古时饮食习惯,并不吃辣,马王堆出土的东西,似乎没有辣椒,倒是有香瓜子。而江西吃辣的历史,比湖南要早一些。

我正在写长篇小说《下洞庭》,是洞庭湖移民的故事。洞庭湖区古时基本上没有原住民,大都是外地迁徙而来。由此又关注起这些移民的先祖,他们来自湘中湘东的,基本上都是从江西而来。而西洞庭的人,祖先大都是云贵高原的。

湖南三面环山,向北敞开,自古是荒蛮之地,封闭,不开化。元末明初以前,传说中的炎帝舜帝,都不是湖南人。湖南东南部山区有南蛮,也就是现在说的少数民族先民。西南部也是如此,武陵山脉、雪峰山区,古时是少数民族的地盘,后来渐渐下山与汉人融合。所谓湖湘古文化的中心湘中新化一带的,自称是蚩尤的后代,号称梅山文化。但现代的新化人,还是移民为主,全县人口数排第三的罗氏,约有七万人,祖上基本上从江西迁入的。

湖南开化,最早在汉朝,也不过是个封地,离文化中心很远。到了三国时期还是偏远地区。历史上与湖南有关的著名人物,基本上是谪贬之人,如屈原、如贾谊,如柳宗元、如王昌龄等,都不是地道的湖南人。那个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压根儿没有来过湖南。请他写这篇文章的滕子京,也是谪守巴陵。

湖南历史上的名人,应该从元末明初算起。

最有名的衡阳人王夫之,始祖王仲一是高邮州人,江苏的。他因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功劳,明朝授予他山东青州左卫之职。王仲一的一个儿子王成,在明朝永乐年间,因为担任衡州卫指挥佥事,迁往衡州府。王夫之出于这一支。

宋雍熙年间,清末名臣曾国藩的祖先曾孟鲁,从江西永丰睦陂出发,沿恩江,西下赣江入禾水,踏上西去湖南的流浪之路,后卜居湖南茶陵纂溪,后代又迁往衡阳、双峰等地。

自江西迁往湖南之前,湖南“大界曾氏”一族曾从更遥远的故乡山东嘉祥南下。

从山东到江西,再由江西至湖南,自北向南,由东往西,曾国藩家族的迁徙之路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移民之路,也是湖南人最典型的迁徙路径。

有文献指出,毛伟人老家韶山的祖先是云南大理那一边的,追溯更远,是浙江江山县的,与蒋老先生的夫人毛福梅同宗。这也是说说而已。


历史学家曹树基对湘南519个氏族家谱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是宋元之后的移民,没有土著居民。湖南氏族研究者在各地,也很难找到湖南原住民的信息。

据考证,湖南向氏、舒氏、田氏、覃氏、梅山符氏等几大姓氏,都是唐宋时蛮族的显姓,不过这些姓氏人群早已汉化。只有逃入湘南、湘西深山的土家族、侗族、瑶族、苗族,才保留了独立血统,算得上湖南最初的原住民。

湖南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对湖南人口格局影响最大的,就是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陈友谅战败,朱元璋迁怒与支持他的湖南人,血洗湖南,造成九室一空的悲惨局面。战后不得不把江西人迁到湖南来填补人口的不足。

民间对此深信不疑,也有人将史书中的记载,作为朱元璋血洗湖南的证据,史书上说过:“湘潭土著仅存数户”。

由于元末战争破坏,湖南呈现出“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的局面,而江西人口增加,土地矛盾加剧,正好向湖南转移。加上朝廷允许插标占地,进一步推动了江西移民的大量迁入。从移民数量来看,这是有史以来江西迁入湖南人口最多的一次。

这些移民就近进入湘东湘中广大地区,可以说,这片区域现在的人口,基本上是江西人的后代。

其他区域,也有江西移民嵌入。南宋时期,江西往湖南的移民曾有一个高峰期。曹树基对湘北的岳阳、平江、南县三县238个氏族的原籍地进行统计,在南宋时迁入的氏族有31个,多于洪武年间的26个。在湘南,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湘南受到战争的影响较小,北南宋朝迁入的江西人,远比洪武年间迁入的多。但这些氏族被朱元璋屠杀了多少,没有人去考证。

明朝永乐年间至明朝后期,除了江西移民,朝廷下令让浙、闽、粤等地沿海地区居民迁往内地。其中一部分通过江西吉安、袁州进入湖南平江、浏阳、醴陵、桂东等地,成为湖南客家人聚居地。

我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从方言学的的角度分析,湖南的方言构成就有明显的移民色彩。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省,如同湖南那样复杂的方言体系。中国北方和西南,方言大同小异,属于大范围的北方方言区和西南官话区。其实西南官话也属于北方方言区。华东吴方言区,几个省大致相近。粤方言区涵盖了两广,客家话属于自成体系的。而湖南,除了北方方言没有外,西南官话和赣粤方言、客家话都有。只有湘乡为核心的一带,有正宗的湘方言,发音方法和造句方式留有古音古汉语结构,与赣方言相近。有人考证,湖南话中最难懂得新化话、涟源话,与赣方言相似。

罗霄山脉腹地的大围山是客家人聚集地,是赣客方言区。从平江南下至酃县(现在的炎陵)、桂东、汝城一部分,说的也是客家话。

方言是与故土血脉相连的“脐带”。这些方言的流布,与湖南有关的移民运动有关。湘东和湘中的衡山一带,成为赣、客方言,是新、老湘语的过渡地区。紧邻攸县、茶陵一带属于赣语区,靠近湘乡的地方说新湘语。江西移民在湖南境内自东往西移居,湘中腹地的新化,湘西南的洞口、绥宁,湘西的怀化、麻阳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赣方言分布。先在的长沙话,已经有很浓的普通味,官话色彩很重,不属于真正的古音,不能做古湘方言的代表。

由此看来,湖南方言里,栖居着对祖先对故乡的眷恋,不管如何腾挪变幻空间,乡音在,连接故乡的纽带就在。

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乱,都造成人口大规模的迁徙,并塑造了现在的地域格局。湖南在元末明初那个时段,出现了一个断层,先民们被成片地消灭了。作为中国移民史上的一块拼图,在移民迁徙与融合中,湖南人在这片马蹄形土地上开拓、繁衍,创造出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南,因移民的涌入,改变了人口结构,也改变了历史命运。爱拼搏、求上进、不偏安一隅,争强好胜的基因,造成了了移民勇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创造出独特的湖湘文明,塑造出霸蛮、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性格,促成湖南在近代的强势崛起。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论文集《新闻文化随想》。


风起小说张效雄
关于风起小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