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乐于学习,养成锲而不舍的钻劲;
善于学习,练就学用相长的巧劲;
博于学习,锤炼洞若观火的眼劲”
——《人民日报》
有人说:“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一种是把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做到顶尖。”
无论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还是“把人人都能做的事做到顶尖”,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我们大部分人往往并不是不“乐于学习”,也并非不喜欢“博于学习”,更多的人是不“善于学习”。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想要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先学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01
舒适区边缘:
成长的黄金地带
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而是要讲究方法。
许多人在学习时,喜欢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难以达成。
经常无法完成目标会给人带来挫败感,也会让人感受到无助,甚至放弃。
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智力、精力都是不同的。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提到要“因材施教”。
学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比如,有的人想要参加马拉松比赛,制定了激进的计划:每天跑3小时。结果坚持了没几天就因为身体吃不消放弃了。
又比如,有的人想提升英语水平,给自己定了计划:每天背100个单词。结果也因为太难坚持而放弃了。
《认知觉醒》中提到:“最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这为我们提供了制定学习计划的新思路。
以跑步为例,刚开始训练时,如果计划每天的跑步时长是自己能够轻松坚持下来,不会感到痛苦的,那就是处于舒适区边缘。
比如每天跑 30 分钟,这个时间既不会让我们因过长而疲惫不堪、难以为继,也不会因为太短而无法达到锻炼效果。
事实上,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如此。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故步自封。
要找到那个自己 “踮起脚尖够一够” 的适度挑战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这会让学习成为一种有成就感且可持续的过程。
02
关联知识:
深度学习的关键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觉:读完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后,内容就全忘了,对生活和工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这不是读书本身的问题,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的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学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左右。
所以,我们想减少遗忘就需要通过“深度学习”和“反复复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反复复习很容易理解,如何深度学习呢?
《认知觉醒》中提到:“深度学习有三个步骤: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深度缝接新知识;输出成果去教授。”
大部分人只关注获取知识,但“缝接知识”才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提出了“关联学习法”。
它强调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情境进行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并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比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壶盖为什么能被热气顶起来,发明了蒸汽机……
我们要学会把知识与知识关联起来,把知识与生活关联起来,把知识与自己关联起来。
这样能更牢靠地掌握学到的新知识。
03
成果输出:
变被动为主动
善于学习,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它意味着我们要掌握转换知识、输出学习成果的能力。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 “学习金字塔” 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奥秘。
在这个理论中,学习被划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种模式。
被动学习涵盖了听讲、阅读、视听,令人惊讶的是,以上方式的知识留存率仅为 5%, 10%和20%。
这种低留存率表明,仅仅依赖被动学习,知识很容易从我们的脑海中溜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动学习,它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几种方式。留存率达到 50%,75%和 90%。
可见,如果我们渴望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知识教授给他人。
但是,把知识教授给他人并非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这需要我们在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话讲授给他人。
在开始尝试讲授知识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这时候,我们可以先尝试将学过的知识默写下来。
默写是对知识的再次梳理和巩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默写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到能够将知识讲授出来。
这样,我们不仅能真正掌握知识,还能在教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写在最后的话
学习如同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程,我们都是行者。
当我们掌握了学习的艺术,无论是做他人无法企及之事,还是将平凡之事做到极致,我们都在向着 “不可替代” 的目标大步迈进。
微信号|心智成长坊
伴你成长
🌹点赞分享,好运连连!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