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丨2024年动脉粥样硬化领域《国际循环》十大热文

健康   健康   2025-02-02 14:3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年度盘点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策略一直备受关注。2024年,众多专家学者在ASCVD领域勤耕不辍,贡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我们精选了2024年《国际循环》发表的ASCVD十大热文,内容涵盖从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新指标、抗炎治疗新进展、临床实践新策略等等,为广大读者汇总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意义和处理


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意义和处理

颈动脉斑块和心脑血管事件有密切关联,并且斑块的负荷量越大,它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就越显著。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有症状的外周血管病变需直接纳入ASCVD二级预防管理范畴,而无症状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 mm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是ASCVD风险增强因素,当患者合并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也需按高危患者处理。JACC发表了一项研究描述了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发展轨迹,并分析了影响颈动脉斑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项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和可重复标志物


三项可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和可重复标志物


现有证据显示,机体一旦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一般都处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在这个阶段启动治疗不能逆转疾病的转归,并且残余风险极高。如果我们采用一些方法,在动脉粥样硬化尚未发生症状的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并且采用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治疗,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目前公认的有三项标志物: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钙化(CAC)和踝臂指数(ABI)可以可靠的和可重复性识别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侯静波教授:PRE18FFIR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与血管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丨ACC热评


侯静波教授:PRE18FFIR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与血管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丨ACC热评


PRE18FFIR研究(Prediction of Recurrent Events With 18F-Fluoride,NCT02278211)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在4个国家的9个中心进行。该研究旨在探讨非侵入性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性是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心脏事件。在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4)上,公布了PRE18FFIR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本文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侯静波教授团队深入解读了该研究结果并予以精彩点评。

心血管专家访谈:动脉粥样硬化残余风险的有效策略和抗炎治疗进展


心血管专家访谈:动脉粥样硬化残余风险的有效策略和抗炎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尽管使用高强度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残余风险仍存在,并逐渐被心血管领域内专家所关注。炎症感染领域的相关药物是否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或高风险人群的炎症反应,是近年来领域内专家逐步重视的话题。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CIF 2024)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PCC 2024)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围绕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降脂治疗后残余风险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ESC中国之声 | 陈韵岱教授研究团队:斑块衰减指数定量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ESC中国之声 | 陈韵岱教授研究团队:斑块衰减指数定量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动态演进的病理过程,评估其病理类型对判断斑块风险程度至关重要。既往学者依据尸检结果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了细致分类,其中纤维斑块、纤维钙化斑块和纤维粥样斑块等重要病变被认为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同时,炎症,特别是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OCT 凭借其较高的轴向分辨率,在描述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斑块微观结构方面表现出色。然而,OCT 图像的准确解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自身经验,定量评估能力十分有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周珊珊教授代表陈韵岱教授研究团队在ESC 2024大会的Late-Breaking Science专场介绍了光学相干衍射断层技术(OCT)衍生的定量指标,斑块衰减指数(IP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炎治疗的新视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炎治疗的新视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这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在过去30年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急性事件(如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增加,死亡率很高,这要求寻找新的靶点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残余风险。近年研究发现抑制胆固醇合成药物(他汀类药物)、靶向白介素(IL)-1和IL-6的单克隆抗体(卡那单抗和托西珠单抗)、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秋水仙碱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在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改变冠心病病程方面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

ACC.24中国之声丨王军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有望揭晓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疗法


ACC.24中国之声丨王军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有望揭晓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疗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壁内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状况,对心血管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在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4)上,陕西省人民医院王军奎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进行了探讨,分享了多项最新成果。

EAS 专访|Tomasz Guzik教授:免疫、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沿研究与治疗新视角


EAS 专访|Tomasz Guzik教授:免疫、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沿研究与治疗新视角


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第92届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 2024)大会上,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免疫和炎症在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策略。本文中,英国爱丁堡大学Tomasz Guzik教授就这一领域的最新发现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阐述了免疫和炎症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分享了针对这些机制的最新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动态。

医线心声 | 以巨噬细胞为靶标的纳米技术在未来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医线心声 | 以巨噬细胞为靶标的纳米技术在未来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纳米粒子(NP)是各种分子化合物的制剂,这些化合物在数十纳米的尺度上空间组织。由于其复杂的架构,它们提供了一系列复杂的功能,能够推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与仅具有单一预期特定治疗功能的传统药物疗法不同,多功能NP可以设计为具有传感和递送药理学激活剂、抑制剂或siRNA等遗传物质有效载体的能力。许多为动脉粥样硬化设计的治疗诊断NP被功能化,以靶向巨噬细胞生物学的多个方面,并且还可以携带治疗药物以提供额外的获益。

心房颤动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中血管性脑病变的比较丨ESC热点研究解读


心房颤动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中血管性脑病变的比较丨ESC热点研究解读


既往研究显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会增加3~5倍,约15%的房颤患者颅脑MRI表现为隐匿性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约35%的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脑梗死。房颤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对隐匿性血管性脑损伤的作用仍不完全清楚。来自德国Leipzig大学医院的Tina Stegmann教授在2024年ESC大会上公布了心房颤动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中血管性脑病变的比较研究结果。本文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杨靖医师对这一研究进行了解读。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