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芝麻闲话”关注本号,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通鉴》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8月14日这天,宋代汪藻作《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其三:“人生几聪明,日夜隙驹骤。才经花信风,又过麦秋候。吾非金石坚,与世相邂逅。胡为闻钟鸣,更历路傍堠。”
写这首诗的时候,汪藻已71岁。诗人感叹岁月过得太快了,“才经花信风,又过麦秋候”。因为是名人,所以《通鉴》记载了这件事。
汪藻(1079年-1154年),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中国宋代文学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著有《浮溪集》60卷。
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探讨汪藻或者是他的这首诗的问题。而是在同一年,也有一首诗写得意趣盎然,传到子孙后代手中显得更“香”,且被记录在宗谱当中。但是,因为没有佐证,结果到了后世,作者究竟是谁,写于哪里,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傥溪魏氏宗谱》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春仲,历阳魏邦达书于常山松壑轩《闲居》一诗。魏矼(1097-1151),字邦达,和州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人。傥溪魏氏自南宋迁居以来,一门八进士,显耀一时,其始迁祖魏矼,更是南宋名臣,官至吏部侍郎。写这首诗时,魏矼54岁。过了一年,便去世了。
《傥溪魏氏宗谱》记载魏矼遗留的诗篇,其三为《闲居》:“一壑萧然万里间,此身落得似云闲。蹁跹野鹤身同逸,来往樵人语不关。瑶草茂时春不断,乱溪交处水潺湲。偶怀知己携琴去,十里松风未出山。”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山谷幽静,广阔无垠,我在此地宛如身世凌云,宛如云彩自在漂荡。野鹤在其中轻盈地踏着步伐,仿佛自由逍遥的舞者,而经过的樵夫与我无关,他们的言语不触及我心。青翠的瑶草在春季茂盛时,山间小溪交汇处的水波荡漾,流水悠然流淌。我心心念念想念知己携琴而去,沿途风吹松涛,但离山顶仍有十里之遥,松风的呢喃声未曾到达。
全诗写景寓情,以山谷广阔的景象勾勒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由之情,以蹁跹的野鹤和往来的樵夫凸显人事的繁忙与我意的超然。瑶草茂盛和溪水潺湲增添了一份春天的清新和宁静。最后,以携琴赴约的未竟之行,表达了对知己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是好诗,否则,不会代代相传,流传至今。问题是,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
《傥溪魏氏宗谱》记载是魏矼。据记载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即位,宋室南渡。建国伊始,人才匮乏,于是朝廷广求忠贤之士,意气奋发的魏矼,在此次大调整中也得到提拔,被授予宣教郎,调任常山知县一职,成为南宋时期常山的第一任知县,这一呆就是三年,期间,他与赵鼎、范冲结为至交,先后迁居常山。
诗里的松壑轩,现代常山人在《常山宋诗地名辑考》中27松鹤轩。见魏硿诗《闲居》。轩在常山黄冈山,魏矼寓居永年寺尝游其中。《傥溪魏氏宗谱》载,该诗为“绍兴庚午年(1150)春仲,历阳魏邦达书于常山松壑轩”。也就是说,证明这首诗作者的证据还是傥溪魏氏宗谱。
现在能够接触或者研究宗谱的人越来越多,如何读谱?其实是大有文章的。宗谱自有它的价值所在,但是谱上的记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信。需要读谱者自己比较、判别、考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王铁在《宗谱中的虚夸和伪冒》一文中认为,冒认祖先是宗谱中最严重的问题,有冒认得姓始祖等远祖的,也有冒认本县、本乡的始迁祖等近祖的,在许多宗谱中,都是这两种情况兼有。
宗谱中宋以前的世系可靠的不多,明代以后的世系则基本可靠。宗谱中谱序以外的其他文字也都可以改动或伪造。欧阳修《谱图》中就提到欧阳氏的旧谱,前列“魏司空清河崔林、宋太保王弘、齐太尉王俭、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上”,又列“唐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舍人徐令言等重定”,欧阳修认为这些署名都“可疑”。
清代学者吴骞也认为自家旧谱中的“历代名公序跋、赞颂等连篇累牍,大抵不经见于他书及文集者,举未可尽信”。(道光二十三年《休宁厚田吴氏宗谱.谱源》)。
“大抵不经见于他书及文集者,举未可尽信”,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发现这首诗真的不一定是魏矼写的,至于是不是1150年写的,更是无从考证,仅仅是宗谱记载而已。
那么,作者究竟是谁?
有书籍资料证明,这首诗作者的是郑魏珽。翻开《全宋诗》,赫然发现了这首诗:
题松风馆 宋 · 郑魏珽
一壑萧然万里间,此身落得似云闲。
蹁跹野鹤身同逸,来往樵人语不关。
瑶草茂时春淡荡,乱溪交处水潺湲。
偶怀知己携琴去,十里松风未出山
郑魏珽是江山人,江山与常山是相邻的两个县。
郑魏珽(清康熙《江山县志》卷六作挺),浙江江山人。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浙江宣谕使。有《卓斋集》,已佚。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七。查了淮裔郑氏家谱,记载始迁祖极(字惟泰,号一斋,行七三)、魏珽(行万一),南宋嘉泰二年父子二人自江苏淮安县清河村宦居浙江江山县市后村(今属双塔街道)。
郑极是郑魏珽的父亲,《江山县志》在名臣传上有记载。宋宁宗庆元五年,即公元1199年,郑极授江山丞。
笔者查阅了《宋史》,宁宗庆元五年五月戊戌,御集英殿,赐礼部奏名进士曾从龙等四百十有二人及第、出身。郑县丞上任月余,便碰到括寇,县令夜遁,郑县丞集乡兵迎战,二子遇害,郑县丞中流矢归卒。妻周氏上吊自杀。郑魏珽是大儿子,父母兄弟遇害后,他发愤图强,在1214年考中进士。
宣谕使是干什么的?
宋官名。掌考察地方政治,按察官吏,招抚起事者,宣谕朝廷关心。南宋绍兴后常于民众起事被镇压后派高级官员为宣谕使前往抚慰。
与吏部侍郎魏矼相比,浙江宣谕使郑魏珽官职不能相比。吏部侍郎在宋代的官衔是正三品。宣谕使没有品级之分,只是兼职。况且。傥溪魏氏自南宋迁居以来,一门八进士,显耀一时。谁敢把魏矼的诗作为郑魏珽的诗流传后世?
如今,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了。魏矼的子孙在常山,他是傥溪魏氏的老祖宗;郑魏珽的后人在江山,他是淮系江山通禄门郑氏的老祖宗。
既然真伪莫辨,也可以这样认为,两个老祖宗都是这首诗的作者。作为他们的后人,是不是有些荣幸呢?有缘百里来相会,大家不妨到“浙西小西湖”—耕读海棠湖(郑魏珽后人郑积勤创办),安静地品味这首诗,让思绪慢慢的飘远到宋代,体会祖先的闲适与自由。因为,这首诗的意境,与耕读海棠湖颇为吻合。
黄庭坚说: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匆匆几百年过去了,大家何不到江山或者常山“穿越”一番,体验这首诗的意境,体会古人的云闲和蹁跹。
公益推荐:红盖头“五0”葛根健康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