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诊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先生,他是一个物流公司的司机。平时工作忙,生活规律很差,经常熬夜赶路。
最近几个月,他总是觉得晚上睡不好,翻来覆去地折腾,好不容易睡着了,还会因为自己打鼾声大的惊醒,甚至憋得喘不过气。可他一想着“人到中年哪有睡得好的”,就没太在意。
直到有一天清晨,他开车途中突然感到呼吸急促,手脚也开始发软。他赶紧靠边停车,拨打急救电话。
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这是急性心梗,还发现他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问题。
医生严肃地对他说:“你这几年不规律的睡眠和长期打鼾,早就在给心脏埋雷了!”
01
夜间呼吸暂停症的危害
很多人觉得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然而,严重的打鼾其实可能暗藏危机,它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SA)的表现,而这种问题跟心脏病的关系,比你想象中要紧密得多!
有数据表明,患有OSA的人,心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两到三倍!可事实上,这正是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当你睡觉时,呼吸道反复受阻,导致身体频繁处于“缺氧”状态,心脏为了弥补氧气的不足,只能加班加点地工作。长期下来,血管的压力逐渐升高,心脏负荷过重,甚至可能引发血栓,从而导致心梗。
如何远离OSA
1.及时就医检查:如果你怀疑自己有OSA,别等问题恶化,及时到医院做睡眠监测,确定病情后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呼吸机(如CPAP)或进行手术治疗。
2.改善生活习惯:适当减轻体重,避免饮酒和吸烟,这些都是引发OSA的主要因素。
3.调整睡眠姿势:侧卧睡觉可减少打鼾风险,避免仰卧时舌头后坠压迫气道。
4.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空气流通、温湿适宜,减少呼吸道阻力。
02
睡眠时间不规律的影响
睡眠时间不规律,不仅让你白天没精神,时间久了,心脏还可能抗议!研究指出,长期睡眠不规律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睡眠正常的人高出20%-30%。
1.睡眠时间不规律的三大健康危害
破坏身体生物钟
我们身体有一套内在的生物钟,负责调节各器官的运作。睡眠时间一乱,生物钟被打乱,影响荷尔蒙分泌和代谢功能。
尤其是夜间熬夜,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多,让心脏处于“过度工作”状态。久而久之,心脏负担加重,甚至诱发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削弱心脏修复能力
深夜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间。睡眠不规律或不足,会影响心脏的“自我修复”机制。长期作息紊乱的人,心脏血管的健康状况明显不如正常人,血液循环受阻,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加重心理压力
长期睡不好,还会让情绪变得焦虑,压力激增。压力过大时,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统计数据显示,慢性压力与心脏病发作的发生几率息息相关,而睡眠不规律恰恰是压力的“助推器”。
2.改善睡眠时间的实用建议
制定规律作息表
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睡觉时间,晚上10点半到早上6点半。即使周末也尽量不要熬夜补觉,保持生物钟的稳定性。
睡前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手机、电脑、平板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你更难入睡。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以做些轻松的阅读或听听舒缓的音乐来助眠。
为睡眠创造良好环境
一个黑暗、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可以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调低室内灯光,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为身体营造一个适合休息的氛围。
避免临睡前的刺激性活动
不要在睡觉前剧烈运动或喝含咖啡因的饮品,这些都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影响入睡速度。
03
不当睡姿对心脏的影响
1.不当睡姿如何影响心脏
长期仰卧睡觉会增加腹部的压力,压迫到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变慢,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抽”血回来,增加了负担。
不仅如此,胸部也可能因为姿势受压,导致供氧不足。尤其是对于心功能本来就偏弱的人,仰卧甚至可能引发夜间胸闷或心慌。
另一种情况是趴着睡。趴着睡虽然看起来放松,却容易压迫到胸口和腹部。很多人趴着睡醒后会觉得胸口发闷,背部酸痛,这其实是因为血液流动受阻,心脏“累坏了”。
一项研究指出,长期采取不正确睡姿的人,心脏病风险比采用正确睡姿的人高出近20%。别看这个数字好像不高,但对于已经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影响可能会更大。
2.正确的睡姿,给心脏“减负”
专家建议,左侧卧是对心脏最友好的姿势。这并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左侧卧时,心脏的位置更高于其他器官,有助于减轻心脏的压力,同时也能让血液更顺畅地回流,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衰或者高血压的人,这种睡姿更为重要。
此外,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也很关键。太高的枕头容易导致颈椎不适,甚至影响呼吸;太低的枕头则会让血液回流变慢,心脏的负担也会增加。
一般来说,枕头以保持颈椎和脊柱自然平直为宜,建议高度在10到15厘米之间。
3. 营造一个健康的睡眠环境
不仅仅是睡姿,睡眠环境也很重要。床垫不宜太软,太软的床垫无法给身体提供良好的支撑,可能导致腰背部压力增加,从而间接影响血液循环。
房间要保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这样才能为心脏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复环境。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