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信仰者是被阴谋性解释所吸引,还是被替代性解释所吸引,或者两者都是?
个体在相信阴谋论的一般倾向上存在差异,通常被称为阴谋心态。由于典型的阴谋论表现出阴谋性内容(即,它们声称发生了阴谋)和替代性地位(即,它们被权威机构所拒绝),因此不清楚阴谋心态是捕捉到相信阴谋的一般倾向,支持替代性叙述的倾向,还是相信阴谋性替代性叙述的倾向。为了在这些解释之间做出裁决,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研究(样本量分别为364、772、629),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实验性地操纵了虚构争议事件的竞争性阴谋论和非阴谋论解释的相应地位(被权威机构支持与被权威机构拒绝)。总体而言,阴谋心态预测了对阴谋性解释的支持和对非阴谋性解释的拒绝。然而,这些关系受到这些解释的相应地位的调节。当权威机构支持阴谋性解释并拒绝非阴谋性解释时,这些关系要么被抵消(在研究1和3中),要么被削弱(在研究2中)。这些效应是由阴谋心态量表得分低的参与者驱动的,他们报告说,当阴谋性解释被权威机构拒绝时,对其的支持度较低。当非阴谋性解释被呈现为被权威机构支持时,他们也报告了更强的支持度。相比之下,阴谋论信仰者对解释的支持不受其地位的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了解阴谋心态量表捕捉的内容,并强调了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更具体定义的必要性。
你跟我在一起更安全:自我存在降低了对他人风险的感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么单独要么与同伴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其中一些活动涉及一定程度的风险。除了关心自己的安全,我们也关心他人的安全。当前的研究调查了自我存在对我们如何感知他人风险的影响。在六项研究中(包括两项预注册研究),我们一致发现,当个体在场(相对于缺席)时,他们倾向于在暴露于相同风险源时认为他们的朋友更安全。这种感知差异可以归因于个体相信自己对概率事件有更多的控制,并在陪伴朋友时经历较低水平的焦虑。重要的是,这种感知偏见不能通过参与危险行为的个体数量或乐观偏见的扩展来解释。此外,在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自我存在效应并不存在。这些发现揭示了一种仅基于自我存在的强大风险感知偏见来源。
聪明地跟随他人:多数影响取决于多数行为的形成方式
个体倾向于跟随在他人中常见的选择和行为,这表明了多数影响的存在。然而,看起来一致的多数行为可能在决策过程中由不同因素产生;因此,当前研究探讨了人们是否考虑多数行为的来源,并在不同选择条件下形成的行为下以不同的方式跟随多数。参与者被要求在模拟火灾逃生场景中观察他人的选择后选择一个安全的出口,并测试了他们在所有或部分其他人在不同多数大小下自由或受限选择出口时采纳多数选择的概率。结果显示,面对可用选项时,人们更有可能跟随多数选择,而在受限于做出共同选择时则不太可能,只有当多数行为是在自由选择下形成的,多数大小的增加才会导致多数影响的增加。重要的是,当多数行为是由计算机算法产生时,多数影响不受选项可用性的影响,排除了非社会差异作为源依赖多数影响的贡献者。这些发现表明,人们并不是简单地以表面价值参与任何形式的多数行为,而是在跟随多数时区分不同类型的多数行为。这一发现强调了人们在跟随多数时考虑理性因素并寻求最大化信息收益的事实。
论文原文:Jun Yin, Zikai Xu, Jing Lin, Wenying Zhou, Xiuyan Guo,
Smartly following others: Majority influence depends on how the majority behavior is form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115,2024,104644,ISSN 0022-1031,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4.104644.
多种族个体对身份否认的情感、行为和身份特定反应
多种族个体经常遭遇身份否认的情况,他们的种族身份被他人质疑、无效化和/或拒绝。当前研究考察了多数少数多种族个体对身份否认经历的预期和实际反应,特别调查了被否认的身份种族(白人与少数种族)和身份否认行为者种族(白人与少数种族)是否对身份否认经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研究1中,参与者(N = 247)想象他们的少数种族(相对于白人)身份被否认,预计会有更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和身份重申的可能性,无论否认行为者的种族身份如何。研究2发现,那些实验中少数种族身份被否认的参与者(N = 85)报告了更强烈的主动负面情绪(例如,愤怒),并且更有可能重申他们的身份。此外,研究2考察了三个种族身份特定过程——自我呈现、自我感知和自我认同——受到身份否认经历的影响。那些少数种族身份被白人行为者否认的多种族个体感知自己的种族身份,向他人呈现他们的种族身份,并调整他们的种族自我认同,以符合他们的少数种族身份。相反的模式出现在那些少数种族身份被少数种族行为者否认的多种族个体中。这些发现意味着身份否认经历的具体组成部分(被否认的身份种族和否认行为者种族)对于预测多种族个体如何经历和应对身份否认的情况非常重要。
谁在领导谁?领导者与下属在道德决策中的相互影响、时间因素以及自身利益的作用
群体内的道德行为受到各种情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层级和权力不对称。我们通过两项新颖的合作作弊任务,提出了三项预注册研究(总样本量Ntotal = 1253),检验影响层级关系中道德决策的社会动态。在前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即使个体对结果的控制权不同,他们仍然在重复互动中相互影响对方的诚实度。此外,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受到这些层级关系中道德构成的调节。而且,存在性格判断的一致性效应,即参与合作作弊行为的层级关系倾向于对彼此进行积极评价,特别是在能力和亲密度方面。在第三项研究中,我们操纵了忽视作弊对观察者是否有利,发现当观察者自身从不诚实报告中受益时,他们不太倾向于验证(相对于依赖)可能的不诚实报告。此外,从不诚实行为中受益的个体与他们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对他们进行积极评价,并在随后的公共品游戏中投入更多的资金。这项研究揭示了社会动态、道德取向和动机在层级关系中复杂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和管理不同情境中的道德决策提供了洞见。
一种信任接种策略,以保护公众对政府强制行动以减缓气候变化的支持
在一个日益恶化的气候危机世界中,对必要气候政策的负面说服性攻击是对公众支持政府减缓气候变化命令的主要威胁。为了抵御这些攻击,我们在这里介绍并研究了信任接种的效果和治疗异质性,这是一种以信任作为说服的关键社会维度的心理接种策略。在三个预注册研究中,一个在瑞士州(N = 389),七个欧洲国家(N = 2805),美国(N = 3586),以及一个大型分析(N = 6697)中,我们提供证据表明,用关键能源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给公民接种可以保护公民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抵御多重负面说服性攻击(δ = 0.16)。虽然关键能源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任度并没有调节效果,但信任接种选择性地保护了最容易受到负面说服性攻击的公民,即具有高生物圈价值观的参与者。第三项研究表明,信任接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任信息,是抵御即将到来的说服性攻击的保护因素。我们的发现表明,信任接种可能作为一种易于实施和扩展的保护伞策略,为政府命令提供适度但显著的保护,抵御多重负面说服性攻击。
系统正当化使收入差距看起来更小
人们倾向于低估存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许多研究将这种普遍的低估归因于信息获取的差异、对不平等暴露程度的不同,或对不平等不同方面的有动机的关注。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提出,相信当前社会经济体系是公平和合法的动机(即,系统正当化)可以塑造人们最初看到多少不平等,导致他们将本来相同的收入差距感知为更小的程度。在八项研究中(N = 4113,包括一个预注册的样本,代表美国人口在关键基准上的情况),我们提供了系统正当化与对收入差距大小感知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和实验性证据。我们检验了公平判断的中介作用,并测试了这种机制与其他中介因素的对比。我们还操纵了系统正当化心态,以测试其对相同收入差距大小感知的因果效应。我们将系统正当化的预测能力与相关动机——社会支配取向的预测能力进行对比,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在不将经济不平等与群体间不平等(例如,种族不平等)叠加的情境中,系统正当化是预测人们感知到多少不平等的更好指标。最后,在这些研究中的三项中,我们评估了系统正当化对感知不平等程度影响的政策相关下游后果,提供了证据表明这种效应独特地促成了对再分配政策支持的减少。
口罩有助于区分真实和虚假的微笑——但人们却相信相反的观点
似乎已成定论,戴口罩会阻碍面部表情的解读,增加人际沟通失误的风险。这项研究识别了这一明显真理的一个显著反例。在多个实验中,当口罩遮住了嘴巴区域时,观察者在区分真实和虚假微笑方面更为准确,而不是暴露出来。口罩通过保护观察者不受口罩背后隐藏的非诊断性线索的不当影响,提高了准确性。然而,观察者并没有意识到口罩带来的优势,反而错误地认为口罩严重模糊了真实和虚假微笑之间的区别。此外,这些模式被证明是文化不变的,而不是文化特定的,对西方人和东方人都是如此。
给予更多还是索取更多?自尊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双重效应
自尊如何影响面对社会困境时的合作行为?以往研究的发现并不一致,并且忽略了给予困境和索取困境之间的区别。本研究考察了自尊与在给予困境和索取困境中的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自尊正向预测了给予困境中的合作行为,但在索取困境中负向预测了合作行为(研究1)。这可以归因于不同的账户关注和感知能力的路径。在给予困境中,个体更多关注公共账户,认为给予更多是更有能力的体现,而在索取困境中,个体更多关注个人账户,认为索取更多是更有能力的体现(研究2)。改变账户关注(通过框架给予一些、保留一些、留下一些和索取一些困境;研究3)和感知能力的路径(通过将为公共利益贡献与能力联系起来与追求个人利益与能力联系起来;研究4)影响了自尊对两种困境中合作行为的效应。这些发现对于调和以往的不一致性以及理解自尊对合作的双重效应背后的机制具有意义;它们还为不同自尊程度个体的合作推动提供了参考。
选择不看:视觉不注意作为一种信息回避的方法
人们依赖多种方法来回避那些会迫使他们改变信仰或行为的信息。然而,人们是否使用视觉不注意作为一种信息回避的方法仍然不清楚。在三个眼动追踪实验中,我们测试了人们通过策略性地抑制和促进视觉注意力来回避视觉信息的假设,这取决于期望和回避的信息可能出现在哪里。引入了一个新颖的搜索任务,我们独立操纵期望和回避信息在屏幕上出现的概率。研究1表明,参与者学会了信息位置的统计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逐渐抑制对不期望信息的注意力。研究2和3表明,参与者可以同时减少和增加对回避和期望信息最可能出现的区域的视觉注意力。这些发现指出,通过视觉不注意的信息回避背后的机制是注意力的抑制,减少信息出现位置的可预测性可能是减少信息回避的一个有效途径。
科学身份与STEMM相关成果:详细说明调节身份确定性的使用
这项研究探讨了科学身份与STEM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医学)相关成果之间的联系,作为身份确定性的函数。在一个试点研究和三个额外研究中,首先使用不同的程序测量参与者的科学身份。然后,测量(试点研究和研究1&2)或操纵(研究3)持有该身份的确信度。主观成果(例如,试点研究和研究2中的兴趣和职业决策)和客观后果(例如,研究1和3中的表现)作为因变量。正如预期,结果显示,随着对身份确定性的增加,参与者的科学身份与STEMM相关成果的关联更强。这项研究不仅预测了科学身份何时以及对谁更有可能指导职业决策和表现,还表明,随着思考程度的增加,更有可能依赖身份确定性(一种元认知评估)。通过在已经操纵了确定性之后诱导详细说明(研究3),这项研究区分了形成确定性的元认知判断和随后使用已经存在的确定性。
投资中的道德衰退
更高的投资溢价有多强烈地诱惑人们投资于不道德的资产,例如有害的“罪恶股”?我们提出了两项实验研究(总样本量为1260),研究了在没有溢价的情况下对“罪恶股”的投资意愿基线,随着溢价增加投资的变化,以及个人在道义论和功利主义倾向以及黑暗人格特质方面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投资基线和变化。我们将结果与对更高回报敏感度的假设模型进行比较:a) 完全韧性(对道德衰退),人们随着溢价的增加而增加对常规而非罪恶股的投资,b) 部分韧性,溢价增加对罪恶股的投资增加速度比常规股票慢,c) 罪恶扣除:对罪恶股与常规股的基线惩罚是平坦的,导致对溢价增加的相似敏感性,以及d) 衰退,随着溢价增加,对罪恶股与常规股的投资差异减少。平均而言,回应最符合部分韧性模型。道德相关特质的个体差异调节了效果:最显著的是,具有更高道义论倾向和较低黑暗特质的人表现出更大的韧性。然而,21-33%的参与者表现出完全韧性,即使溢价增加,也拒绝增加对罪恶股的投资,这在具有更高道义论倾向和较低黑暗特质的人中更为常见。这些发现表明,投资罪恶股的决定反映了对股票罪恶性的敏感性,即使在不道德投资变得更具吸引力之后,这种敏感性仍然很强。我们得出结论,增加不道德投资的经济回报并不会挤出道德关切。
在劳动剥削背景下,动物化与机械化去人性化之间的分离
在八项研究(以及两项额外的补充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去人性化和剥削之间可能的双向因果联系(总样本量为5923)。参与者对机械化去人性化工人的剥削比较不反对——即,被感知为缺乏情感和温暖等人类本质特征的工人——与其他工人相比(研究1-5)。机械化去人性化对剥削判断的影响在统计上可以通过这样的感知来解释:机械化去人性化的工人更能忍受通常引发痛苦和困难的经历(研究2-4)。我们还找到了反对机械化去人性化对剥削判断影响的其他几种可能解释的证据(即,能力、可靠性、可信度;研究2-4)。此外,我们发现了一致的证据支持反向因果路径:被剥削的工人——与未被剥削的工人相比——更有可能被归因于机械化去人性化的特征(研究6-8;补充研究1-2)。跨研究的效果不受工作类型、目标工人的感知种族/民族和性别以及剥削的具体案例的影响。此外,去人性化与剥削判断之间的关系特定于机械化形式的去人性化,而不是动物化形式——即,将他人视为缺乏区分人类和动物的特征,如自我控制、理性、文明。机械化去人性化和剥削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有可能为某些工人创造一个痛苦和不公平待遇的恶性循环。
重新审视道德预测错误——对“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更道德吗?”的预先注册复制和扩展
预测通常不准确。然而,预测错误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与研究意图行为差距(人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相反,一项关于“道德预测”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比他们预测的更诚实。在这份预先注册的报告中,我们介绍了两个紧密复制尝试和一个概念复制尝试,以在两个实验中复制这种道德预测错误。在实验1(N = 1839)中,我们从原始研究的国家(加拿大)招募了一个普通人群样本参加在线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原始研究中的基于数学的作弊任务复制了道德预测错误:在道德预测条件下预测的作弊行为远高于道德行动条件下的实际作弊行为(d = 0.69)。在实验2(N = 1381)中,我们再次使用相同的任务在美国的普通人群样本中复制了预测错误(d = 0.72)。然而,我们无法使用不同的不诚实度量方法“心理游戏”在实验1中概念性地复制这种效果(φ = 0.03)。我们也无法在实验2中通过去偏见干预减少预测错误(d = 0.01)。在两个实验中,参与者预测其他人会比他们自己作弊更多。在这份预先注册的报告中,我们得出结论,道德预测错误对于原始的作弊任务是稳健的。我们还展示了它可以在上下文中泛化(从实验室到在线设置),但不会泛化到不同的任务。未来的研究可能会确切地表明,何时对一个人自己诚实的预测是悲观的,而不是乐观的。
在气候变化沟通中恐惧诉求对逆反心理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所构成的威胁需要紧急行动,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在当前研究中,我们将基于情感的说服诉求模型应用于气候变化缓解,以测试不同威胁水平(高与低)的气候缓解诉求,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个人与政策)的诉求,在引发心理逆反、激发对气候变化缓解的支持以及影响与他人讨论该问题的意愿方面的效果。通过一个在线的被试间实验,我们发现针对个人(而不是政策)的诉求增加了个体对自由的感知威胁和心理逆反。我们对威胁的操作增加了恐惧水平,但是威胁水平和诉求类型的交互作用在我们的任何因变量上都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气候变化沟通背景下对恐惧诉求有效性的活跃辩论中进行了讨论。
在少数或多数最小群体中感知可信度的群体间偏见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群体。由于对外群体的印象比对内群体的印象更为负面,这可能会导致更负面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在六项预先注册的实验(总样本量为1832)中,我们使用最小群体范式研究了群体数量是否会影响对内群体、外群体和总人口的感知可信度。我们的结果一致表明,尽管外群体数量更多,但更高的多样性并不会降低整体人口的可信度。这是因为存在更强烈的群体间偏见,即当外群体更多时,内群体在可信度判断上会得到额外的提升。我们的实验表明,这些效应并不是由于客观或感知的群体大小或对群体定义属性的态度差异更大。相反,当外群体数量更多时,人们似乎会感知到内群体成员与自己的相似度更高,而高相似度与高感知可信度相关。
观察者眼中的种族:分解感知者和目标层面在感知种族原型性中的变异
感知者在形成印象时使用多种信息来源的能力——包括自上而下的感知者层面特征和自下而上的目标层面特征——是社会认知的标志。我们通过检查在美国感知种族原型性中感知者层面和目标层面变异的作用来研究这一基础。在研究1(200张独特的面孔;2608名评分者)中,我们量化了感知者和目标层面效应对感知种族原型性的贡献。感知者和目标层面的贡献因种族类别(亚洲人、黑人、拉丁裔、中东人和多种族)而异,多种族和中东种族的原型性更多地受感知者驱动。尽管几个外貌特征(例如,感知的模糊性、肤色)与感知原型性相关,但感知者使用它们的方式存在区别(例如,有些人强烈使用肤色来推断黑人原型性,而其他人则较少或根本不使用)。第二项研究(N = 511)实验性地操纵了种族本质主义信念。尽管对感知种族原型性没有影响,无论种族类别如何(亚洲人、黑人、拉丁裔、中东人、多种族和美洲原住民),但中东、多种族和美洲原住民的原型性通常比其他类别更多地受感知者驱动,与研究1一致。此外,感知者的社会支配取向(而不是其他几个个体差异)与较少使用这些类别有关。综合来看,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种族原型性可能较少源于稳定个体差异(如态度),而反映了i) 对目标特征感知的差异和ii) 人们在使用特定目标特征进行种族原型性判断时的差异。
基于范例的内群体投射:上级国家类别与内群体政治领导人的关联比外群体政治领导人更强
我们研究了在国家身份内嵌套的政治群体背景下的社会类别的心理表征。扩展了基于原型属性的类别表征的内群体投射模型的先前工作,我们检验了基于原型范例的类别表征,重点关注群体领导人。我们假设,上级国家类别的心理表征与内群体政治领导人的心理表征的关联比与外群体政治领导人的心理表征的关联更强。我们在三个预先注册的实验中测试了我们的假设,观察了两种不同的国家政治背景,并使用了多样化的方法。在以色列进行的研究1(N = 145)和研究2(N = 103)中,我们发现参与者明确地将国家类别与自己政治阵营的领导人而不是对手政治阵营的领导人联系起来。在研究2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参与者更有可能错误地记住内群体政治领导人(相对于外群体政治领导人)与国家类别(而不是他们的政治派别)配对。在美国进行的研究3(N = 381)中,我们使用隐性关联测量(ST-IAT)发现,当国家类别(由美国符号代表)与内群体类别而不是外群体类别配对时,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更快地对代表政治领导人的刺激进行分类。讨论了这些发现对内群体投射理论解释的影响,以及对政治极化和群体领导理解的影响。
耳语之言与组织动态:对八卦者个性的微妙评估及其对职场寻求建议的影响
先前的研究广泛研究了八卦三元组(即发送者、接收者和目标)内的职场群体动态。这项研究将焦点转移到八卦三元组之外的第三方观察者,检验他们如何评估八卦者和非八卦者,以及他们向谁寻求建议。通过五项预先注册的实验(N = 1400),本研究基于八卦的整合定义,并从全球视角提供了观察者对八卦者个性微妙评估的功能主义解释。观察者认为八卦者比非八卦者在道德和能力上较差,但在社交性上更强(实验1)。因此,观察者不太可能向八卦者(与非八卦者相比)寻求需要高道德(例如,执行道德行为;实验2a)和高能力(例如,管理过剩库存;实验2b)的任务的建议,但更可能为需要高社交性的任务(例如,组织欢迎午餐;实验2c)这样做。一个调节过程方法表明,偶然的线索,表明道德、能力和社交性,影响观察者对八卦者(与非八卦者相比)在相关任务上的评估和建议寻求(实验2a-2c)。这些发现在激励相容的设置中仍然稳健(实验3)。这项研究推进了我们对观察者评估八卦者及其对职场建议寻求的影响的理解。
群体限定的间接互惠与群体间八卦
八卦,即关于不在场他人的信息交换,根植于间接互惠的体系中,在这一体系中,参与成员有选择地与那些声誉良好的人互动和合作。先前的心理理论认为,间接互惠被认为受到群体成员身份的限制。我们的目标是检验群体限定的间接互惠视角是否解释了群体间八卦。因此,我们探索了群体成员身份如何塑造对八卦使用方式的期望以及在群体内外八卦的意愿。我们进行了三项研究(总样本量N = 986),并重新分析了一个已发表的数据集(N = 690),全面调查了人们预期他人参与群体内外八卦的意愿,以及他们自己参与这两种类型八卦的意愿,在最小群体和大学背景下。我们发现,与群体限定的间接互惠视角一致,人们预期群体内八卦的可能性大于群体间八卦。此外,在最小群体背景下,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八卦内群体成员而不是外群体成员。然而,在大学背景下,他们更愿意八卦外群体成员关于内群体成员,以及内群体成员关于外群体成员,这表明人们可能出于战略原因利用群体间八卦。我们的研究首次通过实验阐明了群体成员身份在塑造对八卦的期望和八卦意愿方面的作用,并为未来关于群体间八卦和间接互惠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起点。
八卦、权力和建议:八卦者被赋予的专家权力较少
八卦损害权力。在6项预先注册的主要研究和7项预先注册的补充研究中,我们证明了参与负面八卦(分享关于缺席目标的负面信息)的声誉会减少专家权力(源自被视为专业知识优越来源的权力)。参与负面八卦的声誉以两种方式损害专家权力:(1)即使专家显然有能力,它也减少了其他人向专家寻求建议的可能性,以及(2)它损害了对专家能力的感知。我们还发现,一般、中性和有时甚至是正面八卦的声誉减少了专家被寻求建议的可能性。我们的结果推进了我们对谁在组织中获得权力的理解,并强调了八卦对个人及其组织的的重要成本。我们的发现还强调了建议和权力之间的重要关系。个人是否寻求建议以及从谁那里寻求建议,决定了谁被授予权力。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