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在愉快的对话中自我认知趋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这种现象被称为同质性效应。然而,传统研究通常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和相似的人交往,是因为他们主动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伙伴,鲜少探讨人际互动,特别是对话是否能让人们的自我认知变得更加相似。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对话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是否会相互趋同,且这种趋同对对话愉悦感有何影响。
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招募了104名大学生参与者。参与者被分为24组,每组4人,通过回合式对话设计,每个参与者与其他三名组员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对话的主题分为浅层对话(如日常话题)和深层对话(如自我披露等私密话题)。每场对话持续10分钟,所有对话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实验前,参与者填写了性格特质量表,评估他们的自我认知。对话结束后,参与者再次填写相同的问卷,研究者通过比较对话前后的性格评分,来评估自我认知是否发生了趋同。
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话后,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变得更加相似,这种现象在浅层和深层对话中都得到了验证。即使是较为普通的浅层对话,也能显著促使自我认知趋同。此外,趋同的程度越高,参与者对对话的愉悦感越强,且对未来继续交往的意愿也有所提高。研究者还发现,自我认知趋同通过提高对话伙伴之间的认知准确性(即更好地理解对方)间接增强了对话的愉悦度。这一发现提示,尽管对话可能不需要深入的自我反思,但它仍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调节和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对话不仅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它也能促进自我认知的调整和人际关系的加深。通过这一过程,人们的自我认知趋同,不仅能提高对话的愉悦度,还可能促进社交网络中同质性的形成,对减少孤独感、提高社会连接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