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JPSP上的论文《社交媒体上的道德恐慌受病毒式传播信号驱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信息传播渠道,但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道德恐慌和社会情绪蔓延的温床。道德恐慌指的是社会中对某些行为或事件的过度反应,尤其是在面对潜在威胁时,公众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敌意。传统上,道德恐慌的传播常依赖于新闻媒体和公共人物的渲染,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发生了剧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敏感和争议性话题常常迅速引发公众的集体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随着社交媒体的扩展,如何理解这些平台在加剧社会恐慌和情绪波动中的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该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通过病毒式传播信号加剧道德恐慌的发生。研究提出了一个“道德恐慌的社会放大模型”,即社交媒体通过显著的传播信号(如转发和点赞数)放大社会威胁的感知,从而触发愤怒和道德谴责。
研究采用了自然观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观察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Twitter平台的推文数据,聚焦于气候变化、移民和新冠疫情等社会威胁话题。研究通过计算每条推文的转发数和点赞数,来衡量其病毒性传播信号,并分析这些信号是否与推文下的愤怒表达(即回复中的愤怒情绪)之间存在关联。实验研究则通过设计控制实验,操控推文的病毒性传播信号,测试当推文的转发和点赞数增加时,参与者对推文所涉及的威胁的感知是否更加增强,进而是否导致愤怒表达的增加。
研究结论表明,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信号确实能够放大社会威胁的感知,进而导致更多的愤怒反应。在分析Twitter上的数据时,研究发现高病毒性的推文比低病毒性的推文更容易引发愤怒的回复。此外,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病毒性传播信号在加剧威胁感知、增加愤怒表达上的因果关系。研究还表明,不同的社会议题和政治立场会影响这一效应的强度,例如,保守派和自由派对移民和气候变化等议题的感知差异,导致他们对这些议题的病毒性传播反应存在差异。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