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基地防御方面的弱点

文摘   2025-01-16 21:37   山东  

本文是反华学者Thomas Shugart 和 Timothy Walton的最新文章,文章从美国的战略视角出发,分析了空军基地防御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美国必须加速提升其空军基地的防御能力,才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发上来供参考借鉴,立场不同,请注意甄别。

美国不能忽视强化其空军基地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依赖空中优势和飞机的质量优势来击败敌人。然而,这一优势正迅速被削弱。中国军方正在部署先进的空中防御网络,包括强大的被动防御措施、复杂的传感器以及高效的导弹和飞机。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计算,中国用于增强其空军基地网络弹性的混凝土量,足以铺设一条从华盛顿特区到芝加哥的四车道公路。

中国的打击力量包括飞机、地面导弹发射装置和特种部队,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美国空军基地进行攻击。美国国防部一直对空军基地面临的威胁表示关注,军事分析也表明,在中国与美国的潜在冲突中,大多数美国飞机损失很可能发生在空军基地的地面。尽管存在这些忧虑,美国军方在反制这些威胁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其重点主要放在了现代化飞机的研发上。

美国的空军作战理念一直假设,美国军队能够不受阻碍地部署到前沿空军基地,并且可以有效地抵御小规模的前沿威胁。然而,中国完全有能力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区及其他地方的空军基地发动大规模、持续性的攻击。为了在这种攻势中维持空中作战能力,美国及其盟友需要投入极大的努力,学会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中“作战”。

这也是我们在哈德逊研究所最新报告中的主题。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观察。首先,中国似乎预期其空军基地在潜在冲突中将受到严重攻击,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防御、扩展和加固。其次,美国的投资规模和范围则远远小于中国。鉴于中国军方对空军基地构成的威胁,美国不仅需要做好分散部署的准备,还必须立即开展紧急行动,加强其和盟友及合作伙伴在与中国冲突中所需使用的空军基地的防护。美国曾在面对其他威胁时采取过类似行动,而如果今天不采取这种措施,可能会招致侵略行为——甚至可能在大战中失败。

美国空军面对空军基地的各种威胁

美国空军在面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威胁时,曾采取过不同的应对措施。1950年代,北约空军基地面临核攻击的脆弱性问题,美国开始发展分散化作战概念,以减轻核打击和常规攻击的损失。随后,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迫击炮和火箭弹攻击导致飞机损失,美国空军启动了“混凝土天空”计划——一个在越南的主要空军基地建设坚固机棚的紧急行动。1968年到1970年间,空军建造了373个这样的机棚,证明它们在抵御攻击方面非常有效。此后,空军还对空军基地的脆弱性进行了研究,促成了在欧洲和太平洋的空军基地建设坚固机棚的工作。到冷战结束时,美国及其盟国在全球建造了约1000个此类机棚,其中日本就有超过100个。

冷战后的前几十年,美国空军主要在相对安全的基地支援美国的战斗行动。在这一阶段的十年左右,分析师开始意识到,结合卫星制导精度、远程打击和子母弹的新型武器,可能使原本劣势的敌人能够在冲突中干扰甚至击败美国空军的作战和空中运输任务。例如,1999年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估计,如果精确度足够高且配备了子母弹,一枚中国的弹道导弹就能在标准间距下摧毁一排停放的美国战斗机。

印太地区的空军基地硬化

为了支持对台湾的收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提出了通过突袭摧毁并使对方空军基地瘫痪,从而获得空中优势的策略。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军方正在建立这一能力。中国空军已经发展出一支装备巡航导弹的打击型飞机部队。中国火箭军也拥有超过1300枚中程弹道导弹,能够打击覆盖日本和菲律宾的空军基地,以及500枚中程弹道导弹,能够打击关岛和其他马里亚纳群岛。这个打击力量结合了远程打击、精确制导,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子母弹,显然使得分析师多年前提到的对美国空军基地的威胁成为了现实。

分析师明确指出,坚固的被动防御措施,如飞机的硬化机棚,是“提高空军基地弹性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然而,美国空军领导层在基地硬化方面的记录并不一致。2022年,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曾表示支持硬化太平洋地区的空军基地,但次年,当时的太平洋空军司令表示,他认为基地硬化不是应对威胁的经济高效方式。

自201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军方在距离台湾海峡1000海里范围内的空军基地,仅增加了2个硬化机棚和41个非硬化机棚,且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增加新的硬化机棚。包括台湾以外的盟国空军基地,距离台湾海峡1000海里的联合军事空军基地总能力大约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如图1所示,如果不包括韩国的空军基地,这一比例将下降到四分之一;如果不包括菲律宾的空军基地,这一比例将降至15%。

为了了解中国如何增强其空军基地的弹性,我们使用商业卫星图像生成了对中国空军基地总体改进的估算。总体而言,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远远超过美国。进入2010年代时,中国军方已有约370个硬化机棚,10年后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800个,翻了一倍多。非硬化机棚的数量也翻倍,给中国提供了超过3100个机棚,足以容纳大部分战斗机。在过去大约十年里,中国还增加了大量跑道和跑道长度的滑行道,并将全国范围内的机坪面积增加了近75%。如今,中国在距离台湾海峡1000海里的范围内拥有134个空军基地,这些基地拥有超过650个硬化机棚和近2000个非硬化机棚。

这一努力导致了中美空军基地的明显不平衡(见图2),中国军队只需要发射远少于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所需的弹药量,就能压制或摧毁这些空军基地。这一不平衡的比例从大约25%到88%不等,具体取决于美国是否仅使用日本的军事空军基地。在战略层面上,这种不对称性有可能激励北京利用先发优势——如果中国看到能够在敌方空军未能起飞时摧毁其力量的机会,它可能会先发制人。

  • 图1: 比较中国、美国及其盟国在台湾海峡1000海里内的空军基地特点(按位置分类)

  • 图2: 估算中美空军基地被摧毁所需弹药量(按位置分类)


这种空军基地的差距可能在战略上为中国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其决定是否采取先发制人攻击的关键时刻。这表明,美国和其盟友急需提升空军基地的硬化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威胁。

改进建议

美国可以选择继续忽视这一威胁,眼睁睁看着风险逐步增加;也可以面对现实,调整其军力和基础设施,以便在未来的冲突中占据优势。

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可能是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促使中国加大对其防御能力的投资。为此,美国应继续提升打击中国军事力量和关键基础设施的能力。通过影响北京加大对防御措施的资金投入,华盛顿能够减少用于其他投资(包括打击能力)相对的资金比例。

然而,单纯依靠强大的进攻性力量无法解决国防部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弹性保障,可以合理预期,在冲突中美国的空军进攻能力将会受到压制。幸运的是,具体的改进措施是明确且可操作的。

1. 防御空军基地

首先,主动防御对于持续的空中作战至关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常规空中和地面攻击威胁的背景下,美国陆军承诺“资助、装备和配备地面空中防御力量”,同时加强空军基地周边的防御。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和2000年代初,这些协议已经失效,而陆军对空中防御炮兵的投资也相对较少。

空军基地防御可以说是美国陆军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会应为空中防御部门提供充足资金。鉴于陆军预算的其他优先事项,这将需要加快并深化陆军人员和资源从地面机动部队向空中防御炮兵的转移。

2. 硬化空军基地

被动防御被认为是“提高空军基地弹性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然而,各军种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被动防御措施不仅仅包括硬化措施,还应包括冗余措施、物资前置、恢复能力,以及伪装、隐蔽和欺骗等手段。

为了全面硬化空军基地,国防部需要转变思路,将每个建设项目视为独立的任务,而是采取一场持续的建设行动。在美国国内和海外,尤其是在印太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多年的联合建设行动,将为空军基地的建设提供持续的推动力,促成商业承包商联盟的形成,并降低建设成本。

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国军方需要大力投资于被动空军基地防御。财政限制和对其他军事系统(如战斗机)的优先投资,导致在这一领域缺乏行动。国会可以指示国防部迅速编写一份报告,评估全球范围内美国对空军基地弹性措施的需求,包括硬化机棚、硬化燃料库、恢复系统等,并优先在每年预算中为这些需求分配一部分资金。

类似地,国会也可以采取直接识别并为这些系统提供资金的做法。例如,对于每一架新购买的战斗机,政府可以为美国和印太地区的空军基地提供新的人员掩体、硬化机棚、弹药库或硬化燃料库。同时,应明确授权并拨款建设用于高价值飞机(如B-21)的机棚,并确保印太地区的军事建设提案充分考虑到威胁,并进行硬化。值得注意的是,国会最近为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硬化飞机机棚授权了2.89亿美元,尽管空军并未提出此类资金请求,目前尚不清楚国会是否会批准这些资金。

在没有显著增加总预算的情况下,国防部需要通过削减其他领域的开支来为这些投资提供资金,例如减少陆军或战机采购的预算。尽管减少战机采购是一个问题,但适度的妥协可能会产生超出预期的积极效果。例如,五年内减少一架B-21的采购,可能为在美国本土建设100个硬化机棚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确保在冲突中,中国无法轻易摧毁美国的B-21舰队。通过减少每年一架F-15EX或F-35A的采购,国防部每年可以为西太平洋地区提供20个新的硬化机棚。

3. 发展适应性力量

国防部还应加速发展和部署那些能够执行不易受到中国空军基地攻击影响的任务的力量。这包括长程飞机,以及能够在短跑道或受损跑道上起降,或无需依赖跑道的飞机和武器。然而,美国军方要在2030年代之前才会大规模部署这类力量,尽管如此,不论这些力量设计如何变化,空军基地仍然需要具备有效的主动和被动防御能力。

反驳意见与结论

被动防御可能与美国以远征为主的战争方式相冲突。为什么要在国内外的防御上投入有限的资源,而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将力量投射到海外?然而,除非美国能够防御国内外的空军基地,否则它将无法在冲突中支持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在考虑这些领域的投资时,我们应当谨慎对待以下三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反驳意见。

“硬化不是成本效益高的做法——应该依赖于分散。”

通常来说,其他被动防御措施的成本较低,并且具有更高的战术效益回报,这使得一些观察者认为硬化不具成本效益,甚至是不明智的。尽管硬化措施相对昂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被动防御措施的优先选择,但它具有高度的价值,且一系列被动防御措施是必须的。

“美国军队只需做X。”

一些分析高估了单一或有限的被动防御措施(如跑道恢复或远征燃料储备)的积极影响。持续的空中作战操作需要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包括人员、燃料、弹药、维修及其他支持资源。在考虑投资时,美国军方需要全面增强空军基地的被动防御。这可能要求它优先资金用于对少数关键地点的全面改进,而不是试图在多个地点进行零散的改进。

“忘掉硬化,改为从远程作战。”

面对西太平洋地区空军基地的重大威胁,国防部可以放弃对可能遭受攻击的空军基地进行硬化,而是采取一个力图完全依赖远程作战的力量设计。尽管美国空军的力量设计已经高度依赖短程作战力量,但完全放弃前线空军基地的战略有三大缺陷。首先,前线空军基地的作战能力可以是远程空军基地的三到五倍。因此,除非美国空军规模显著增加,否则这些前线基地依然是提供适当作战能力所必需的。其次,没有避风港。中国未来可能具备在极远距离打击美国力量的能力——甚至可能威胁到美国本土。第三,力量设计的调整需要时间。鉴于当前空军基地的建设周期,国防部可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部署足够的远程战斗机、空中加油机和武器,来实现完全依赖远程作战的战略,或者采用足够的独立于跑道的作战能力。这些未来力量并不会解决当前空军基地面临的挑战,能够从前线空军基地起飞并作战,依然会非常有价值。

要有效提升美国空军基地的弹性,需要做出明智的决策,优先考虑项目并保证持续的资金投入。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的空军基地正面临着被攻击的威胁,当前大部分忽视这一威胁的做法只会导致中国的侵略,并增加失去战争的风险。被动防御,包括硬化措施,至关重要,其他国家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以维持空军基地在遭遇攻击时的作战能力。美国已经到了重新加强空军基地防御的时刻。


奥利瓦雷斯公爵
全球大动荡时代,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