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Richard Sanders是加拿大的一名反华记者,文章分析了特朗普提出夺回巴拿马运河主张的背景、风险及其可能后果。立场不同,仅供参考借鉴,请注意甄别。
特朗普想通过武力,甚至是经济压力重新夺回运河的想法并不现实,这种做法只有在极端的国家安全危机下才可能实行,但目前并没有任何牵涉运河的极端情况。
特朗普提出的理由——巴拿马对美国船只使用运河收费过高,并且声称中国在运河附近有威胁性存在——虽然显得迫切,但却无法为发动战争,甚至对巴拿马施加经济压力提供正当依据。通过军事手段重新夺回巴拿马运河,正如特朗普所言,是一个不切实际且危险的提案,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后果。与其冒险发动侵略或单方面施加制裁,不如通过外交和合作的途径来妥善解决经济矛盾和对安全的担忧。
背景
美国与巴拿马及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博弈、工程梦想的实现、劳动者的英勇付出以及主权的不断演变。19世纪末,法国曾尝试在巴拿马地峡修建运河,但由于财政困难和热带疾病的困扰,这一项目最终被迫放弃。美国则看到了这一战略性工程的潜力,并于20世纪初接手了该项目。
1903年,美国通过支持巴拿马的独立革命,帮助其从哥伦比亚脱离。随即,美方与新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海-布诺瓦-瓦里亚条约》,允许美国控制运河区,作为交换,巴拿马获得了经济赔偿。美国依此完成了运河的建设,1914年运河正式开通。它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大大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尽管这座工程被誉为巨大的成就,但美国对巴拿马运河区的控制始终带来了不少摩擦。到了吉米·卡特时期,重新考虑将运河移交给巴拿马的议题。由于巴拿马人普遍认为这一安排侵犯了他们的主权,抗议活动与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1964年,巴拿马学生的抗议活动与运河区居民的反应,最终引发了暴乱,造成了22名抗议者和4名美军士兵死亡,事件至今被巴拿马纪念为“烈士日”。因此,在林登·约翰逊时期,双方达成了一项承认巴拿马主权的协议,但由于巴拿马总统被推翻,该协议从未生效。1973年,美国甚至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一项要求归还运河的决议。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了1977年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规定了将运河控制权逐步移交给巴拿马的时间表。有人认为,这一条约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选择,解决了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摩擦。
很少有人记得,实际上,美国在1989年曾对巴拿马发动过一次全面入侵。那一年,乔治·H·W·布什为了推翻巴拿马的诺列加将军,发动了军事行动。诺列加被控参与毒品贩运,并因未能履行条约且与古巴、尼加拉瓜关系密切,威胁到美国的利益。虽然入侵的计划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但在巴拿马部队设立的路障上,美国士兵的死亡成为了触发这一行动的直接导火索。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场名为“正义事业行动”的入侵,凭借事先准备和战略布局,具备了极大的优势。尽管1977年条约已规定要将该区域的美军基地交还给巴拿马,但1989年这些基地依然在运作,并且该地区仍有美军驻扎。
美军26,000人的入侵部队,在极为有利的环境下出发,因为运输机可以将士兵快速从美国空运至巴拿马境内。基本上,美国部队能够轻松地从自己的基地通勤到主要目标——巴拿马城的政府和军事设施。进攻巴拿马军事指挥部的部队。
这次入侵被外界看作是美国重新对中美洲实施准殖民统治,美军迅速击败了敌人,此次入侵付出了23名美军阵亡、324人受伤的代价。10年后,巴拿马正式接管了运河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特朗普的抱怨
那么,特朗普的抱怨到底该如何解读呢?关于运河过境费用,巴拿马显然有其回应特朗普指控的立场。但即使巴拿马的收费的确偏高,仅仅为了节省美国的支出,就值得通过战争的方式或者施加经济压力,使一个小国屈服吗?
如果特朗普真心关心巴拿马的收费问题,而非仅仅寻求借口为要求将运河归还美国所有辩护,那么两国完全可以开展一项深入的联合研究。事实上,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已经设立了一个正式的咨询委员会,由一位退役的美国海军上将担任主席,成员包括航运业高管、银行家、律师及学者等专家,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机构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这个委员会或类似的“智囊团”可以针对一系列议题进行研究,如未来航运的需求、当前与未来替代方案的相对价格、巴拿马近年来在运河设施上所做的改进(特别是新建的能够容纳更大船只的船闸),以及气候变化对运河运营的影响。当然,也应当记得,虽然过境费用近期有所上升,但也有过收费下降的先例,例如在2019年,因应苏伊士运河的竞争,部分船只的过境费用曾一度被下调。
自2022年以来,巴拿马运河的过境费用确实呈上涨趋势,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解释称,这是为了进行更多的“战略投资”。鉴于2024年巴拿马运河遭遇干旱,导致过境船只数量受到限制,进而影响收入,运河管理局也正在考虑建设一座16亿美元的大坝,以提高水资源的储存能力。
特朗普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运河周围中国的存在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香港企业确实获得了在运河周边建设设施的合同,而这些企业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关系。撇开美国如何应对中国日益扩展的全球影响力这一更广泛问题不谈,运河周边这些设施的存在,的确值得关注。
不可否认,中国在巴拿马的足迹在不断扩大。无论是来自中国大陆还是香港的公司,都在运河两端建造了港口设施,并且这些设施拥有长期租约。一家中国公司还在运河上修建了桥梁,关于在地峡修建铁路的讨论也在进行中。尽管两国关系时有波动,但巴拿马显然认识到,中国一直是并可能继续是巴拿马基础设施发展所需资金的关键来源。
然而,巴拿马只是全球众多中国港口投资项目中的一站。中国的投资遍布全球,从柬埔寨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布扎比等地都有涉及。中国还在秘鲁建设并运营着一个港口,未来可能会掌握巴西与亚洲之间日益增长的贸易流量。甚至曾经有关于中国修建替代巴拿马运河的讨论,比如尼加拉瓜运河和哥伦比亚铁路。
考虑到这一全球现象可能带来的经济和战略影响,美国或许确实需要构建一套应对中国全球港口扩展的战略,这将需要动员大量的公共和私人资本。然而,这种全球性的挑战并不能通过威胁或发动军事行动来简单应对,更不可能通过对一个小国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
特朗普曾声称,运河上驻有中国军队,这一说法被巴拿马总统称为“胡说八道”。一些观察者甚至假设,万一与美国发生冲突,中国可能会在运河实施间谍活动或破坏行动。但在现代高科技卫星间谍的时代,中国或许根本不需要依赖驻扎在运河附近的特工来获取情报。假设中的破坏威胁,也无法与重新将运河变成一个由美国控制的飞地,并且周围充斥着愤怒的巴拿马民众的危险性相提并论。
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如果特朗普真心关心中国的存在,依然有多种可行的选择。美国、巴拿马,或者两国可以联合提出购买这些设施的建议。如果提议遭拒,巴拿马可以考虑将这些设施国有化,并给予适当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巴拿马可能需要在面对中国不满时,获得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支持。但如果这些设施依旧掌握在中国手中,巴拿马可以在美国的支持下采取更为严格的安全措施,比如对员工进行背景审查、对设施进行电子监控等。
局势并不简单
面对特朗普的话,我们的自然反应是认为无需当真。然而,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的领导者,特朗普的言辞绝不容忽视。如果他再次提议推翻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结果必然是美国陷入困境,表面上看似简单的军事入侵,最终只会演变成一场令巴拿马人民痛恨的占领。美国人因此必须认真思考是否应采取军事干预。
若特朗普真有意重新掌控运河,其行动将与1989年截然不同,并且在某些方面更加复杂。如果美国选择干预,任务的首要目标无疑是确保运河及其港口基础设施的完整无损。与1989年不同的是,美国军队将不再依赖巴拿马已有的军事基地,这无疑会让任务变得更加艰难。
巴拿马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两片水域的深沟,它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包括三组船闸、大坝、水流管道、石油储罐和一个提供饮用水的湖泊。任何地方的安全力量,若想阻止入侵者,都必须首先解除武装,并且在不破坏这一脆弱系统的前提下,在丛林环绕的运河沿线部署军队。
由于美国在巴拿马不再拥有军事基地,可能需要占领一个机场——如曾是霍华德空军基地,现在改建为巴拿马太平洋国际机场——并通过该机场部署作战部队,或者通过海军陆战队发起两栖登陆。航母上的航空力量能有效确保巴拿马微弱的警用直升机队伍无法干扰行动。
然而,虽然美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占领运河,但随之而来的麻烦才刚刚开始。首先,巴拿马人民会把重新夺回运河的军事干预,视为与恢复民主的干预截然不同。巴拿马城是运河太平洋入口的大城市,拥有超过一百万人口。入侵部队必须面对极可能的抗议活动,这些抗议可能会迅速变得暴力,并且长时间持续,迫使入侵者不得不长期驻守。这也许意味着,除了夺回运河,入侵者可能还需要占领首都,而这将重演1989年情形。在那次入侵中,巴拿马国防部总部附近的贫民区埃尔·乔里略发生火灾,造成惨重的伤亡。尽管这一悲剧发生后,巴拿马人仍然大多数视美国为解放者,但今天如果发生类似事件,巴拿马人民的反应将可能是强烈的负面情绪。
一旦美国重新夺回运河,它很可能发现保护运河比过去更加困难。除了应对抗议者并巡逻运河防止破坏,还要应对来自无人机的攻击,这些无人机攻击不仅能威胁船闸的安全,还可能导致通过运河的船只无法投保。并且,在夺回运河后,巴拿马政府可能会终止与美国在移民问题上的合作,迫使美国部队承担起更为复杂的边境巡逻责任。
语音节目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