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 为什么阿里和京东无法阻挡拼多多崛起?

文摘   2024-10-27 10:39   广东  



为阻挡拼多多的低价策略

阿里推出了淘宝特价版,京东也推出了低价的“京喜拼拼”,来应对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但“淘宝特价版”和“京喜拼拼”都以失败而告终。


拼多多崛起核心因素:

1、增量市场;

2、中国家庭收入较低的国情;

3、移动支付和微信用户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4、拼多多自身差异化的定位(白牌商户)和流量分配机制


阿里和京东低价策略模仿不了拼多多核心原因:平台生态(用户、商家、产品品类)不同决定了流量分配规则的不同,低价策略只不过是一种流量分配方式,阿里和京东并不适合。




淘宝特价版失败:

2019 年左右阿里开始发展下沉市场:

1)2019 年淘宝整合聚划算、天天特卖入口主攻低价;

2)2020 年阿里推出独立下沉 APP淘特,2021 年推出社区团购平台淘菜菜,带来一定下沉新用户增量,但由于独立 APP 获客成本高、投入大,伴随 2022 年集团降本增效主线下补贴投入减少,公司独立下沉 APP 逐步收缩,截至 2024 年淘特商家陆续迁移回淘宝。这意味着淘宝特价版基本宣告失败。



2020年拼多多用户数量追上淘宝天猫



淘宝特价版没有形成正循环,补贴退坡后用户也流失

2020年:推出定位下沉市场的独立App——淘特 

淘特的推出,是为了不影响原有手淘算法机制下,成立一个独立的下沉市场App。若在同一流量入口下主张两种流量逻辑,在没有做好精细化运营前,会影响消费者和商家端体验度。因此,2020年,淘特App平台推出,作为一款独立运营的产品,其目的是不影响原有淘宝产品的算法规则下,单独推出一款以低价为流量分发的下沉市场电商平台。在淘特补贴退坡后月活数量开始下降。 





淘宝实际上是有能力做低价策略对抗拼多多的,为什么不做?

淘宝有1688批发商户和源头工厂,也有做淘宝特价版吸引入驻的大量商家,理论上淘宝是有可以做低价的大量商户生态的,为什么淘宝后面放弃了低价策略和淘宝特价版?




低价策略不适合阿里整体生态


消费者对价格感知度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平台算法机制的区别。消费者购买商品实际上是商品信息推荐的说明,背后的信息分发来自于平台的算法机制,我们抽样了一些拼多多与淘宝的同款产品,在淘工厂和淘宝秒杀频道中的低价好货是比较多的,但这些产品并不容易搜到,因为平台除了价格之外,还有流量的曝光效率(UV)、店铺的评分、好评率、复购率等因素影响了店铺的权重。


据 36 氪,淘天集团在 618后的商家闭门会上强调弱化绝对低价战略,并弱化按价格分配流量的机制,此前搜索权重按“五星价格力”分配的体系将被弱化,改回按 GMV 分配。



为什么低价策略不适合淘宝天猫的生态?

核心原因还是平台商家生态不同,而商家是阿里巴巴投广告的金主。阿里巴巴不可能一味地得罪金主去和拼多多打价格战


电商本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

阿里和拼多多是平台模式的典型代表,主要为商家提供线上销售场景和流量,自身并不买卖商品;

京东是自营模式的典型代表,从商家进货,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京东属于零售生意,赚差价。



阿里的收入主要来自平台广告,低价策略带来平台成交额GMV增长,但并没有带来阿里广告收入GMR的增长,

阿里的解释是:低价策略下,交易结构逐渐向卖低客单价商品的淘宝商家转移。换句话说,带来增长的商家不太投的起广告。




电商平台收入来源=商户数*单个商家资费(投流量的广告费)

不同卖家适合不同的流量分配规则,低价策略只不过是一种流量分配方式





拼多多与其他电商最大的不同是店铺类型,这决定了流量分配规则不同





品牌上:阿里品牌商家交易占比已经过半,拼多多白牌为主


为什么阿里要分拆天猫做品牌,形成淘宝和天猫两个APP,后阿里新建淘宝特价版 App 定位下沉市场,对低价商品与正价商品做渠道隔离?

不同的商家生态对应不同的流量分配规则和推荐算法


天猫由品牌驱动,店铺占比5%(超100万家)贡献50%左右GMV,头部效应明显;淘宝由丰富度驱动,个人店和小企业店为主,店铺占比95%(近2000万家)贡献50%左右GMV。




天猫聚集了大量的品牌商家

天猫品牌占比 100%,高端品牌首选入驻。天猫品牌占比为 100%,清晰的品牌定位为平台建立了极强的品牌心智,吸引大量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截至 2022 年已有超过 200 个奢侈品品牌在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其中BOTTEGA(酒类)、PANERAI(腕表)等国际大牌将天猫作为唯一官方授权的电商平台




高附加值品类上:阿里和京东占优

品类结构上,淘天的服装、美妆核心类目货币化能力占优,其展示属性更强、品牌方营销投放的意愿也相对更强,相比生鲜、日用百货等品类商家毛利空间及销售费用占比通常更高,平台货币化方面也更占优势。


京东主要是3C产品,且绝大部分是品牌旗舰店




低价策略与品牌溢价的逻辑是相违背的,阿里和京东品牌商家贡献了大部分成交额,这意味着阿里和京东的收入主要来自品牌商家,而品牌商家肯定不希望低价内卷,做烂自己的品牌,拼多多不一样,拼多多是以白牌起家的,低价是最容易实施的策略



那么阿里这几年的利润大幅下滑是受到拼多多的冲击吗?

并不是,至少并不全是受拼多多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阿里的布局

阿里虽然业务板块很复杂,布局很多,但核心业务还是淘天集团(淘宝天猫集团)





阿里巴巴一半的收入来自淘天集团,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是淘天集团贡献,所以淘宝和天猫才是阿里的核心资产





阿里巴巴受到拼多多的冲击吗?

从市场份额看,拼多多的电商份额不断提升,阿里不断下降,这样看阿里巴巴确实受到影响,参考上一篇文章《拼多多 | 为什么崛起?

但从收入和利润看,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

收入和毛利率维持稳定




近三年阿里调整后的利润并未明显下降,

经调整后的利润(Non-GAAP)数据更为直观,目的是为了向投资者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和运营情况,剔除一些非经常性或非现金项目的影响,如一次性出售资产的收益、汇兑损益、资产减值和政府补助等。这些调整可以帮助投资者更清晰地理解公司的核心经营业绩。




阿里巴巴核心业务淘宝和天猫的收入及毛利未下降,阿里近三年会计报表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核心还是受商誉减值和投资收益的影响

下表,阿里在2018年到2021年,每年的投资收益超过300亿,2021年的投资收益更是高达728亿元,但到了2022年阿里的投资收益变成亏损157亿元,另外还计提了251亿元的商誉减值,导致阿里2022年的净利润从2021年的1506亿元下降到622亿元,

但如果我们把阿里2022年622亿元的净利润加上商誉价值的251亿和过去728亿的投资收益,那么阿里的利润就不会感觉到减少,所以核心并不是淘宝和天猫的主业受到影响,而是阿里过去大量的收并购无限扩张导致的投资收益变少。


阿里本质上和拼多多电商生态不同,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关系,阿里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很大程度上与拼多多关系不大






京东特价版京喜拼拼也失败

激烈竞争赛道下拼多多作为先发者在流量、心智、白牌商品供给方面均积累了较为稳固的优势;而京东核心优势并不在此,其在下沉市场低价心智及低价商品供给上天然存在一定短板,而基于营销补贴可获得的忠实下沉用户相对有限。




刘强东认识到低价的重要性,为什么做不好?

京东认识到低价的重要性:参考远川研究所《京东困在低价里》

2022年底,京东内部曾掀起一场有关“要不要做低价”的路线问题之争。彼时刚刚复出的刘强东是坚定的主战派,不仅一锤定音做低价,还留下一句经典名言:只要用户和销量足够大,上帝也一样能低头

今年六月,刘强东将京东618大促的定位从“又好又便宜”改为“又便宜又好”


自营业务难以跟进低价策略

京东拥有所有电商平台里最为强势的自营业务,后者长期贡献八成以上收入,这也是为什么刘强东最初将低价的任务交给弱势的3P,而非强势的自营。

这就导致京东的低价改革实际上有两条主线:明线是扶持3P生态,暗线是约束自营业务

原因很简单,阿里和拼多多用平台模式做低价,本身是切割商家的利益,京东用自营做低价,却是割自己的肉,放自己的血,降的每一分钱都得自掏腰包。



从淘宝、拼多多、京东百亿补贴对比就可以知道,京东不适合参加低价和百亿补贴

拼多多的渠道货源是经销商和代理商,京东是自营的货源

拼多多低价和百亿补贴砍的是经销商和代理商的利润,京东自营砍的是自己的利润




京东的收入以家电和电子产品为主,基本是品牌商家,品牌商家走的是品牌溢价路线,而不是价格战路线





京东和天猫的佣金费本来就比拼多多高,这意味着京东和天猫拿了品牌商更多的钱,现在居然还要让品牌方跟着低价去和拼多多竞争,品牌方也不乐意这么做




阿里和京东百亿补贴后的大部分产品相较拼多多也更贵



品牌热销产品,拼多多比京东便宜300-400左右

华为手机同样的配置,京东5099元,拼多多4710元

京东无法与拼多多比低价






更多文章查看:(点击即可查看)

拼多多 | 为什么崛起?

低空经济 | 载人eVTOL飞行器爆发的拐点在什么时候?

低空经济| 未来飞行汽车——载人eVTOL飞行器

宁德时代 | 一文览尽宁德时代



宁组合
“宁组合”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组合。它们围绕国家战略产业方向,成长性突出,技术步入成熟期,行业加速扩张,景气度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