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舟平|霜降晚秋知冬来

文摘   文化   2024-10-20 06:00   陕西  




时值晚秋,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就要来临了。


今年是暖秋,几次秋雨过后,并未明显感到“一场秋雨一场寒”,早晚虽有些凉意,但秋衣秋裤似乎派不上用场,一件长袖一条长裤就能对付过去。中午秋阳发威,大街上短袖短裤依然不少。这不,寒露已过了一周多,依然秋高气热,只有夕阳西下后,诗人白居易笔下那“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的深秋景象才会些许感受到。是的,节气不饶天,就像年龄不饶人一样,再逆天,再冻龄,自然规律不可欺啊!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一年天气变化的不同,总结后用于农事安排的记录时间的方式,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千百年来,节气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并且沿用至今,这是古人独步世界的智慧。民间自古就有“男怕节前,女怕节后”一说,这个节指的就是节气,意思是,男性在生病以后,很容易在节气前去世,女性则相反,因为按古人说法,男人属阳性,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度与属阴性的女人相比不敏感,而祸患常起于忽微,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生活中很多老人就是因一场小小的风寒或风热感冒而引发重疾,甚至危及生命。看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节气对于他们都是一道坎,尤其像立夏、大暑、霜降、小寒、大寒,这样天气变化大的节气,如果能平安度过,接下来就会顺顺当当。可见,节气除了有安排农事的作用以外,还可用来判断天气,安排生活,从而顺应节气,合理起居饮食。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降低,天气渐冷,昼夜温差大,大到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是“寒蝉凄切”的深秋到“岁暮天寒”的初冬的过渡时节,是“寒风落叶”的开冬景象,是天气由秋凉转向冬寒的开始。

俗话说,白露生寒,寒露成霜,霜降迎冬。“霜降”时节,阳气开始入地,地面上的阴气即寒气开始抬头,由于温差变化大,“阴气”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霜”。气象学上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叫“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霜期。露早于霜,而霜又早于雪,雪和霜相比,雪算是迟到又早退的家伙,最不厚道了。“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露和霜都是由地而生,非从天而降,而雪恰是从天而降的“空降军团”。

寒露与霜降节气的中间,古人又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设了重阳节。如果说二十四节气的设置初衷主要是为了助力农业生产的话,因为在农耕社会,农业大于天,那么,重阳节的设置则寄托了人们盼生命长久的愿景,因为九作为数字中的极致,从《易经》来说,六是阴数,九是阳数,“九九数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九”字又与长久的“久”字谐音,于是,民间就有了“九九归一是重阳,步步登高人吉祥”的说法。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象征着长久和吉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后来又引申为尊老敬老节,叫九九重阳节,如今又叫老年节,赋予这一天更加特殊而丰富的涵义。从汉朝开始,人们在这一天纷纷开展拜神祭祖、宴饮祈寿、孝亲敬老、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活动。古人认为,重阳代表“阳极”,而霜降则意味着冬季的开始,“阴极”的发端,阳极而阴犹如盛极而衰,这是人世间的普遍规律,所以,古人在霜降来临之前,设了重阳节,是对人生即将进入冬季的一个重要提醒,好让人们有一个过冬的心理准备,以从容不迫的心态迎接人生之冬。

深秋霜降时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今年霜降时间是1023日,霜降结束是116日。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他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霜降物候,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霜降色愈浓”,反倒是秋天最多彩的时期。此期,秋叫素秋,风叫谢风,辰叫霜辰,草叫衰草,木叫疏木。古人说:“露以润草,霜以杀木”。霜,代表了上苍对待万物的态度由慈祥到严厉的转变。我国北方普遍进入秋收扫尾阶段,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有农谚道:“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等等说道。

在我们关中一带,霜降以后,喻示天寒地冻的开始,人们要给故去的先人扫墓、送寒衣,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受冻。民间还举办各式菊花会,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古人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早霜”或“菊花霜”,“霜打菊花开,秋霜红叶染”成了霜降的标配,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喻示高洁、长久、隐逸、坚强。登高赏菊观红叶,成了这一节令令人赏心悦目的第一雅事。

民间自古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而且认为“秋补”比“冬补”更紧要。于是,坊间就流传霜降“煲羊肉”“煲兔肉”“吃花糕”的食俗。“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三防记心间”,这三防指的就是防秋燥防秋防秋寒。“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有顺应自然养生,才是科学养生。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站,掸落一切壮美与浮华,宁静转身,迎来“山明、水清、天蓝”,万物变得简约而通透,天地之间变成了一幅展现本真的简笔画,生命真正成熟起来。霜伴红叶,是对秋天最浪漫的告别。叶知霜降,雨感深秋,云来雁往,秋染流年······一切,都只是时令之物象,只要心怀温暖,寻找快乐,霜降是景,不是寒;从容向寒,落叶不是悲,而会叠成诗!要不然,唐朝的贾岛怎么会吟出“霜降月弥辉”的诗呢?

霜降来了,又到暮秋,一个令人清净自在的“佛系”节气,不论晴雨,无关寒暑,温一盏茶香等你。

“一朝秋暮露成霜,勿忘添衣裳!”霜降晚秋知冬来,快乐就是好节气!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国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宝鸡市苏轼研究会监事长、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市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雍州文学》编委会主任、《都市文苑》副主编、《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一树花开》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散文选刊》《美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联系方式】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