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彦奎|悲悲切切话僰人

文摘   文学   2024-11-06 06:00   陕西  



僰,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吕氏春秋·恃君》:“离水之西,僰人……多无君。”《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巴蜀民或窃岀商贾,取其筰马、僰童、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清代文人陆次云《峒溪纤志·僰人》记载:僰人“性悍好斗,善诵梵咒,有祷辄应”。“僰人”是先秦时期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直到清代才渐次消亡。

有研究结果证实,僰人最早栖身的地方荆棘丛生、虎狼出没。他们历尽艰辛,开拓荒野,营造家园,被赞誉为披荆斩棘的人。故他们的称呼要在“人”字上加上“棘”字,是个会意字。据典籍记载,僰人的称呼先后经历了濮人、僰人、都掌人等称谓。僰人为百越族系,“僰”“濮”“都掌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不同族称,在族属源流上是一脉延续的。也有人通过研究认为,濮即越人,人们多称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称,宋始称撞。明代,僰人称“都掌族”,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清初。僰(音bó),读轻唇音为白。古时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读濮(pú)。又称“山都掌”“都掌蛮”。现在宜宾市城内的都长街,就是从都掌人时的都掌街演化而来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僰人可能是从南方沿海的一些地方迁徙而来的,他们沿长江,辗转来到宜宾,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僰人因为随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建立了僰侯国。《珙县志》记载: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为僰国。它控制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疆土囊括今川南、滇东及贵州部分土地。古僰国人口稠密,商旅发达,繁荣富庶,境内文化独特,风俗奇异,强盛一时,在春秋战国时为巴蜀二国的邻国。中国北方大批汉民因战乱南迁后来此屯垦,古僰国由此成为巴蜀边陲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僰人在两千多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统治者对富足强盛、英勇顽强的僰人是又怕又恨,要千方百计地消弱僰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以达不战而胜的目的。刘备在成都平原建立蜀汉政权后,首先要对付的强敌就是盘踞在川南的古僰侯国(今宜宾地区)的僰人。但是,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悍然对僰人动武是不明智的。如何征服骠悍、善骑、勇武、善战的僰人呢?当地至今流传着诸葛亮利用僰人迷信鬼神和祈求族群兴旺的心理,装神弄鬼,说他夜观天象,见南方常有异光闪烁,是僰人的祥兆。但他们必须用整块大木头做棺行悬棺葬,让先人靠近太阳,陪葬金银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才能确保子孙后代繁衍荣茂,并教他们用绞车架在悬崖下,在绞车上架起高台,石匠攀上高台在岩石上打洞,并嵌入两根粗木,将棺木放置其上。为解除僰人担心陪葬的贵重物品被盗,还编造出偷盗殉葬品会刺疼活人的眼睛,拿在手里会像瞎子一样眼前变得漆黑一片,从悬崖坠地身亡。这样,陪葬宝物安然无恙,任由其随棺而没,散落深山峡谷。如此昂贵代价、劳动浩大的工程,使僰人的财富因之快速流失,人力耗损也在所难免。诸葛亮巧用计谋,便毫不费力地把川南劲敌引入歧途,引向了衰亡。可悲可叹的是,僰人虽历经多个朝代,但仍对此举执迷不悟。

历史上的“僰人”,是个英勇善战、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曾付出过不少艰辛和惨重的代价。

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长期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仅明朝开国二百年间,朱明王朝就对他们发动了十多次征剿。在—次次血雨腥风的征剿中,由于他们英勇善战、敢于牺牲,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击败了朱明王朝的残酷征剿。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叙南僰人的势力得到很大的扩张,起义队伍袭击围攻江安,陷合江等九县。巡抚汪浩派都督芮成率兵讨伐。侍读周洪谟建议照九姓司设长官,由各寨寨主择素信服者命为土官。明宪宗朱见深准奏,由兵部派遣芮成、汪浩二人招抚,到僰人各寨昭示设官、铸印事。汪浩从成都到叙府,当地汉人称僰人劫掠成性,不可为官,汪浩偏信这种说法,给僰人扣上一顶“存有异志”的帽子,斩杀了僰人赴叙府待命的270余寨寨主,致使僰人大悲大怒,决意复仇。于是他们到贵州总兵官处诈降,都指挥丁实等出迎,僰人伏兵四起,官兵五千余众被杀。汪浩听说,慌忙连夜逃走,官兵在随汪浩奔逃时迷了路,人马坠溪谷死者不计其数。也使屯兵金鹅池的贵州兵,屯兵戎县(今兴文老县城)的四川兵闻风丧胆,坚壁不敢出。僰人沿江之南,顺流而下,直抵江安、纳溪、合江,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逼得官兵龟缩江北,汪浩往来上下不敢南泊。僰人等族群并不在明朝政府征收赋税的范围内,其起义并非因豪绅暴虐和官府苛捐杂税而起。僰人与明朝廷的矛盾主要是当地僰人与汉人的长期矛盾所引起,而汪浩借招抚之名杀害僰人首领的恶行无疑将僰人逼上梁山。

僰人转战贵州、四川,一路仇杀当地居民,官兵无法“进剿”。明宪宗下诏“如可抚则抚之”,朝廷决议招抚僰人。僰人首领赴京,诚意接受招抚。然而汪浩不愿委任僰人土官,使僰人的愤怒加剧。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僰人再次起义。明宪宗以襄阳伯李瑾为总兵,太监刘恒为监军,兵部侍郎程信为尚书提督军务,合三省土、汉官兵18万,激战四年多,由于僰人英勇善战,顽强抵抗,官兵只攻下大坝,而对九丝天堑却望而生畏,不敢进攻。

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以刘显为节帅,郭成、张汗等十二人为偏将,调动土、汉官兵14万人,对僰人“飞檄进剿”。僰人英勇善战,与官军展开殊死血战。“……秋七月始计取九丝城。城踞夜郎西,小两壁对望,岩间陡绝四十里,三雄王壁其一亡,控弦数万。王皆强力,晓军事,惯攻战……”明朝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在他所书的《平蛮碑记》中这样说。官兵们在屡战屡败后,便绞尽脑汁制订出了大破僰人的方略,他们按照既定的方案,不顾伤亡惨重,于万历元年五月破凌霄城,七月破都都寨,接着又破黄上寨、拄猪寨、鸡冠岭,九月九日破九丝城。僰人最后寡不敌众,六十余寨被破,36寨寨主被俘。僰人被俘、被斩杀者4600多人,招降5600多人,赴火、跳岩死亡及因战争间接死亡者,亦为数不少。官兵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93面,铜锅1个,铁锅1个。

勇猛顽强的僰人,终因财力散失,积贫积弱,且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早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步伐,在刀剑与火药的生死对决中,更无法战胜拥有火炮的明军,失败则是他们无法躲逃的结局。如今,唯有留在山崖上的悬棺依稀中诉说着他们曾经的辉煌、荣耀和被屠戮时的惨烈。

为了防止逃亡的僰人东山再起,“平僰”之后,曾省吾上书朝廷,制订并实施了“平蛮善后事”。明王朝将俘获及投降的僰人分散安置。明末崇祯年间,大坝附近居民多为僰人,朝廷仍因其“獗性难驯”,设守备兵防备僰人。清初,僰人寅哥、阿燕等再次反叛。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僰人势力大为减小,后来逐渐消亡。

然而,僰人并未被统治者杀绝,残存的僰人纷纷逃亡他乡,他们从此变服改俗,瞒族隐姓,并将“阿”姓改为“何”姓。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亦即民间传说的“去包耳,添立人,改‘阿’为‘何’姓”的说法,当地“何”姓即是僰人后裔。于是就有了“假苗真僰”-即“居住在原来僰人居住过的地方的苗族,不是苗族,实际上是僰人”的说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民谚“游倮罗(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天长日久,僰人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也有人经考证认为,四川历来是濮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僰人就是濮人,也就是魏晋及其以后的僚人。由于这个民族中一部分居住在都掌地方,以后遂又有都掌人之称,因此认为僰和僚属同族异名。也有人认为,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大片地区,叙南的僰人只是其中被剿灭的一部分,现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仍有僰族遗民居住。就是在九丝城陷落之后,也还有不少幸存者,只不过慑于朝廷的镇压,他们不敢再用“僰”的族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罢了。

有人经调查证实,2005年底,丘北县有僰人1235户5902人,他们自称“僰人”或“锅仆”。其他民族称他们为“僰族”或“海巴族”。1956年划分民族成分时,将其划归“彝族”,属白彝支系。丘北僰人与彝族语言不相通,生活习俗不相同,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古老的语言和服饰,独特的生活习贯和神秘的洞穴葬。诗普尼温在《古僰侯国族属应该是彝族》一文中说,古僰侯国的后裔都安在。认为“僰侯”,是现今大小凉山彝族的主要远祖。大小凉山彝族分为古侯、丘尼两大支系,而“僰侯”是分衍于丘尼大支系。在丘尼大支系中又分衍出吉木亚支。吉木共生了七个儿子,“僰侯”就是这七个儿子中的长子,凉山彝族称其为“吉木博侯”,即“僰侯”。“博侯”和“僰侯”的读音至今相差不大。“僰侯”,后来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羿子”,次子“侯指”,三子“巴哈”。因彝族是父子联名制,“僰侯”的三个儿子一般都称为“博侯羿子”、“博侯侯指”、“博侯巴哈”。古僰侯国的后裔-“博侯羿子”支、“博侯侯指”支、“博侯巴哈”支,现都在凉山。现今大小凉山的彝族中多半是“僰侯”的后裔,约占凉山彝族总人口的30﹪以上。其中“博侯羿子”支,现今主要居住在四川雷波、越西、甘洛、金阳、马边、汉源和云南永善等地,这一支人口最少。这支部落因“死不改姓、活不跪下”,千百年来一直姓“羿子”,彝语称“结自”(JJIPZYP,彝语拼音),汉姓马、丁、贾。“博侯侯指”支,主要居住在四川昭觉、布拖、普格、石棉、九龙、会理等县,这一支人口也不多。其后代主要称尔恩、者保、思伟、吉色等。汉姓李。“博侯巴哈”支,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四川凉山17个县市,以及攀枝花、雅安、甘孜和云南宁蒗等县。其后人主要姓巴且、洛米、罗合、瓦扎、果基、布约、倮伍、俄斯、石扎、根几、马黑、热科等等。汉姓张、米、沈、罗、伍、马。在古僰侯国的后裔-“博侯羿子”一支中,至今老年人去世焚烧后,拾其尸骨安放在无人烟的崖岩洞里的遗俗尚存。古僰侯国的后裔至今在做灵牌道场时,都把灵牌放于高山崖岩洞里供奉,其中彝语称为“玛都”的,和悬棺的模型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现在用的是一节竹子。据《宋史·叙州三路蛮》载:“董蛮在马湖江,古僰侯国也。唐羁縻驯、骋、浪、商四州之地。其酋董氏,宋初有董舂惜者贡马,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王子’”。董蛮后裔也依然安在,当地汉族人称“董蛮王”,彝族自己称“阿洞尼温”,“阿洞”是姓,“尼温”是指“封给的官爵”之意。“董”和彝语“阿洞”音相近,其实也是一回事。董蛮即阿洞尼温,是古僰侯国国君的嫡系第三代孙,其后代现今主要居住在四川雷波县。

一个民族的消亡,本就是历史的悲剧。而作为—个曾经雄踞祖国西南的强大民族历经了2500余年的沧海桑田,在距今400余年时却突然从这块他们生存繁衍的热土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几多迷惑、几多猜疑、几多悲哀。而在那些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一次次以弱对强、以死抗争的惨烈战斗中,僰人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又不能不让人产生许多钦佩、敬仰、震撼和感慨之情。

“僰人”的“悬棺葬”终止于明后期,到清代,他们自己也黯然退岀历史舞台,渐次消亡了。但作为在历史上为开发西南有过重大贡献的民族,中国的历史将会永远保留他们的一席之地。随着繁荣民族文化的滚滚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随着“悬棺之谜”这—重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僰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僰人悬棺”及其周边数百幅风格奇特、题材广泛、内客丰富的岩画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将会不断被挖掘出来,这里也必将成为颇具特色的“天然悬棺葬博物馆”。


作者简介

窦彦奎,男,字黑鹫,号雍山先生,宝鸡市凤区人,乡村退休教师,时为乡邻亲友疗伤医疾。编著有《百家抗癌谈》《窦氏文化研究》《雍山八景诗并叙》《雍山集》《雍山集续编》等书。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