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65岁,身体硬朗,平日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教孙子背古诗。孙子林林突然捂着肚子跑回家,叫着“奶奶,我肚子疼,快要拉肚子了!”
张阿姨心里一急,立刻从家里的药箱里翻出了黄连素,给林林服下后,才安慰他说:“这是奶奶的老偏方,吃了就好,不用怕。”
两个小时后,林林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脸色发白,哭闹得更厉害。张阿姨这才慌了神,赶紧带着孩子去了医院。
在医生的问诊下,张阿姨才知道,林林的腹泻是病毒性肠炎引起的,而黄连素只能针对细菌感染,对这种情况完全没用。
听完医生的解释,张阿姨连连感叹:“唉,还是老观念害人了,早知道这样就不乱给孩子吃药了。”
01黄连素
不是“万能止泻药”
腹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黄连素”。黄连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腹泻,比如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生活中大多数腹泻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而是由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如贾第虫)或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如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
这些情况下,黄连素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黄连素并非“精准打击”,它会杀灭肠道内的一些正常菌群,可能导致菌群失衡,进一步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滥用黄连素可能引发细菌耐药性,使未来的感染治疗更加棘手。
02
不同类型腹泻的用药选择
腹泻的种类不同,治疗方法也千差万别。盲目用药不仅事倍功半,还可能适得其反。
1.感染性腹泻:对症处理为主
感染性腹泻常见于细菌、病毒感染,表现为剧烈腹泻、水样便,甚至伴有发热。此时最关键的是补液,而非止泻。
口服补液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救命药”,能迅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而病毒感染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不需特殊药物。
2.非感染性腹泻:找到病因再下药
如果腹泻由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或食物过敏引起,治疗应从根源入手。
乳糖不耐受者应减少乳制品摄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则可以尝试益生菌调节肠道环境。对于药物性腹泻,停用相关药物并听从医生建议尤为重要。
3.止泻药:谨慎使用
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感染性腹泻时不建议使用,以免病原体滞留肠道,加重病情。只有在非感染性腹泻且症状影响正常生活时,才可短期服用,但必须遵医嘱。
03
如何从日常习惯守护肠胃健康?
腹泻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但它背后可能潜藏着更大的健康隐患。有些人觉得,只要症状轻微,忍忍就过去了;也有些人认为,随便吃点药就能好转。
你可知道,每年全球约有50万人因腹泻死亡,这种看似小事的健康问题,究竟该如何科学预防?
1.饮食卫生是第一道防线
不干净的食物和水是腹泻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在夏季,温度高、细菌繁殖快。如果进食了被污染的肉类、蛋类或水产品,肠胃会迅速“报警”。
专家指出,不喝生水、避免食用未彻底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是预防腹泻的关键。同时,外出就餐时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尽量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
《千金方》中提到:“食宜洁净,饮当慎取。”这句话提醒我们,食物不只是要好吃,更重要的是要安全。在家中,生熟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也是保护肠胃的一种有效手段。
2. 勤洗手能切断病菌传播
很多人觉得洗手是小事,80%以上的腹泻疾病其实是“病从口入”。饭前便后洗手,表面上看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它却是阻断病菌传播的重要防线。
研究表明,用肥皂洗手可以将手上的细菌和病毒减少70%以上。而那些看似“干净”的手,其实在日常接触中可能已经沾满了病菌,厕所门把手、手机屏幕甚至是钞票。
饭前便后,别怕麻烦,认真洗手。使用肥皂并搓洗至少20秒,特别是在外就餐或公共场所,更需要做好这一基本防护。
3. 增强体质,让免疫力成为屏障
《黄帝内经》中提到:“形劳而不倦,脾胃乃强。”适当运动和规律作息能增强脾胃功能,从而让身体更加强壮。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因饮食或环境问题而腹泻。因此,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腹泻的重要一环。
如何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关键。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或太极),以及摄入丰富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C、锌和膳食纤维,这些都能为肠胃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意调整心态,减少压力,也能间接改善肠道功能。
腹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背后的健康警示。通过从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上做好预防,你不仅能有效降低腹泻的风险,更能为自己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不只是一个选择,更是一种责任。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