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运动对身体好吗?医生:不是每天2万步,也不是1小时慢跑

文摘   2025-01-09 07:02   重庆  

“张大爷,今天怎么这么拼,整个小区都快被您走一遍了?”

张大爷正迈着大步,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心里暗自得意:最近他增加了运动量,每天挑战2万步,感觉比以往轻松多了。

突然,他遇到了许大哥,是小区里公认的“健身达人”。许大哥看到张大爷,笑着说:“张大爷,您这步伐可真是赶得上马拉松选手了,2万步可真不少啊!” 

张大爷一愣,随即笑着回应:“哈哈,网上都说走得越多越健康。我这不为了保持身材,迎接更健康的生活嘛。” 

许大哥听后,语气变得严肃:“张大爷,运动量过大可不行,走得太多反而会伤身体。适量才是王道。”  

随着许大哥的一番话,张大爷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过量运动了。那么,怎样的运动量才是对身体最合适的呢?运动量过量带来的危害又有哪些?

01

运动量过量的危害

许多人也像张大爷一样,觉得每天加大运动量,走得更多、跑得更久,身体自然更健康、更强壮。然而,过量运动,真的对我们有好处吗?    

1.增加关节和肌肉损伤的风险

张大爷每天挑战2万步,虽然一开始感觉不错,但长期的过度行走会加大膝盖、踝关节等部位的负担,逐渐造成磨损。

一项研究指出,过量运动的人群,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是正常运动量的2-3倍。

实用建议:

每次运动时,注意热身和拉伸,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老年人或运动初学者,建议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逐步增加,给身体适应的时间。

2.影响免疫系统

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强免疫力,帮助我们抵抗外界的病菌,但过量运动则会适得其反,导致所谓的“免疫低谷”。

过度运动时,身体处于一种“过度消耗”的状态,免疫系统反而会暂时受到压制,使我们更容易感染感冒、流感等疾病。

研究显示,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容易导致免疫系统暂时抑制,容易让人感染病毒或细菌。

实用建议:      

运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休息和恢复,避免持续进行高强度运动。尤其是季节交替时,适量的运动对增强免疫力更加重要,而不是过度运动。

3.心脏的负担加重

许多人为了提升心肺功能,喜欢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长时间跑步、骑车等。

然而,过量的有氧运动,会导致心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病的人群。

研究表明,过量的长时间运动会增加心脏的氧化应激,长期超负荷运动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几率。

实用建议:

如果你想锻炼心肺功能,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慢跑等。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即可。

4.影响内分泌和激素水平

长期的过量运动还可能扰乱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影响激素水平的平衡。过度的训练会增加身体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分泌,进而影响到其他激素的正常分泌,导致免疫力下降、睡眠质量变差等问题。

实用建议:     

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的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减少身体的负担。如果你感觉运动后经常疲劳、睡眠不好或情绪波动大,可以考虑减少运动强度,调整运动方式。

02

如何判断适合自己的运动量?

大家都说“多运动身体好”,但若运动过量,真会带来危害吗?张大爷决定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既健康又不伤害身体。

1.了解身体的真实需求

我们得明确一个观点:运动量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运动习惯和目标都不同,所以适合自己的运动量也是不同的。

初学者与长期运动者:刚开始运动的人,建议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比如每天30分钟的散步或者慢跑,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长。

长期保持运动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能逐渐提高运动量,但也要避免一次性增加过多。

年龄因素:老年人群体需要更多关注关节健康,避免高强度的跳跃或跑步,走路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更适合。年轻人可以适度增加运动量,但同样要避免过度训练。    

2.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每次运动后,是否感到疲劳、肌肉酸痛、心跳过速等,都是衡量运动是否适度的标准。 

过度疲劳或关节不适:如果运动后感觉持续疲惫,甚至有些地方疼痛,这就是运动量过大的警告。

尤其是关节部位,膝盖、腰背疼痛等,是运动过量的常见症状。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运动伤害。

心率和呼吸:心率过快、呼吸急促也说明运动强度过大。如果你在运动中无法正常交流,或者运动后心跳在长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是过量运动的信号。

3. 参考科学运动标准

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这样的运动量是足够保持健康的。如果你是初学者,可以从每天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长和强度。    

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骑自行车、轻松游泳等。

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快步爬楼梯等。

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并不是盲目追求“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运动目标和生活习惯进行科学规划。

通过合理的运动安排、身体信号的关注、科学标准的参考,你可以找到一个既健康又不会带来身体负担的运动方式。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重庆城市TV生活
隶属于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