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儿童消化道出血急危重症多学科诊疗策略

学术   2024-07-30 12:41   辽宁  
点击上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关注我们





专题笔谈儿童消化道出血急危重症多学科诊疗策略

任晓侠,方 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4 Vol.39(7):502-506

摘要

  消化道出血是儿童常见疾病,病因复杂,不同年龄病因不同,可能为全身性疾病的消化道表现,也可能为消化道局部病变。多数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可以缓解或治愈,但临床上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常需急诊科、消化内科、介入血管科、重症监护室、普外科等多学科协助诊治,需要更加快捷和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才能挽救患儿生命。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儿童;内镜治疗;多学科诊疗
作者单位: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3
通信作者:方莹,电子信箱:970910576@qq.com
消化道出血是儿童常见疾病,也是常见急诊之一,其病因随年龄变化而不同,轻度出血造成贫血,严重出血危及患儿生命,可能为全身性疾病的消化道局部表现,也可能为消化系统本身疾病,如消化道畸形所导致[1-2]。多数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可以缓解或治愈,原因不明、出血量较大时,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休克,必须迅速确定出血部位并决定治疗方法。近几年随着疾病诊疗规范的普及,以及消化内镜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消化道出血大部分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但儿童消化道大出血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时危及生命,不仅需要更加快捷和有效的诊断技术,也需要多学科协助诊治以挽救患儿生命。
1 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病史特点

消化道以十二指肠Treitz韧带为界,从食管至Treitz韧带以内的出血被称为上消化道出血,Treitz韧带至肛门的出血被称为下消化道出血。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最常见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包括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导致的出血占所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的75%,也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严重病因[3],主要集中在学龄期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最主要的病因。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病史中多无溃疡病史,以黑便为主,也可能呕血,早期多无症状及体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可达到89.28%。非甾体消炎药及其他类固醇激素使用后也容易诱发婴幼儿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继发出血,临床注意反复询问原发病及出血前用药情况。儿童十二指肠 Dieulafoy病,又称为先天性胃肠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引起的出血,1897年由法国医生Paul Georges Dieulafoy首次描述并命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呕血和柏油样便,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该病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近端胃多见,其余部位报道少见。2岁以上儿童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还包括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布加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葛西手术(Kasai procedure, KP)等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能,患儿往往突然出现呕血,短时间内出现重度贫血、血压下降等低血容量休克,危及生命[4]。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还包括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其他如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吞腐蚀性异物、血管畸形、寄生虫感染等。

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中,常见病因包括:肠息肉、过敏性结肠炎、肛裂、感染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肠套叠、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坏死、小肠结肠炎等,少见于血管畸形,小肠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梅克尔憩室合并出血[5]。儿童对病史及症状表述不全,这就要求临床接诊医生更加详细地询问病史,准确采集阳性及阴性的症状及体征,排除全身性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同时关注伴随症状包括发热、腹泻、腹痛及呕吐等,进行综合分析及鉴别,要求临床医生进行消化道出血临床诊疗思路的梳理,这将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

2 儿童消化道出血常见检查方法及选择
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检查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参照2012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6],详见表1。辅助检查包括体外检查及体内检查方法,其中体外检查包括腹部高频超声、消化道钡剂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核素扫描等检查,腹部高频超声因其在各级别医院的普及程度高、经济、无辐射、快捷方便、可重复性强及相对准确可靠,为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超声医生专业的划分,更是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消化道钡剂造影诊断率低、敏感性差逐渐不被临床应用。小肠CT造影(CT-enterography,CTE)对于累及小肠的克罗恩病,也具有一定价值,术前需要服用甘露醇注射液对比剂,利于观察小肠扩张度及是否存在狭窄,小年龄组患儿不能配合,而且CTE具有辐射的风险,临床较难被患儿家长接受,随着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的临床应用,因其磁共振技术安全无辐射,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应用。

体内检查方法为进入消化道内的检查手段,即消化内镜检查。近十年消化内镜诊治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发挥关键作用,儿童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气囊辅助小肠镜、磁控胶囊胃镜、小肠胶囊内镜等均发挥很大的作用。电子胃镜可以达到十二指肠远端,最远可以达空肠起始部,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的病因及严重程度判断准确,其在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中的阳性检出率为88.7%,12~24 h内急诊胃镜检查阳性率更高。电子结肠镜可以达到回盲部及回肠末端,对于回肠末端病变及全结肠病变探查可做到直观准确,结肠出血通过结肠镜诊断率可达91%,发现病变可同时进行活检病理组织明确病因。故胃镜及结肠镜在儿童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上应放在首位[7]。

儿童小肠出血较常见为梅克尔憩室,其出血特点是突然出现的下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便暗红色或果酱样大便,一般不伴腹痛,早期出血后很快停止出血,多伴有轻至中度的失血性贫血,既往临床医生可借助腹部高频超声、异位胃黏膜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小肠镜及腹部CT等手段检查,但往往阴性率高,联合各项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阳性率[8]。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在儿童的逐渐应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通过气囊辅助小肠镜检查发现憩室,可得到直接征象,且定位准确[9]。但儿童小肠有“腔窄壁薄”的特点,较小年龄患儿气囊辅助小肠镜操作难度大,术中风险较高,全国开展此项技术的儿科消化内镜单位较少。当低龄患儿影像学检查均阴性时,因其小腹腔气囊辅助小肠镜操作难度亦大,临床上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外科医生可考虑选择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但需谨慎评估,避免盲目手术,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总之,消化道出血检查手段很多,但应根据患儿出血的临床特点,选择优先的检查手段及顺序,会缩短检查时间及减少诊疗费用,达到精准诊断的目的,具体诊断流程参照2012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

3 儿童消化道出血急危重症的多学科诊疗策略

儿童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可通过禁饮食、内科保守用药治疗出血可停止,少部分不能止血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达到止血,但仍有极少部分病因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包括溃疡累及血管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血管畸形等,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可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在消化道大出血的救治过程中,患儿的病情变化快、较成人更为危急,常常需要急诊科、消化内科、普外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介入血管科、麻醉科、检验科、输血科、影像科等多学科通力协作,稍有犹豫就可能错失救治时机。儿童的发育及生理特点更决定了病因较为复杂,启动更加快捷和有效的诊断技术,多学科协助诊治挽救患儿的生命尤为重要。

治疗总原则包括评估及稳定生命体征;纠正低血容量及维持机体正常氧供;确定出血的病因和部位;迅速终止消化道出血及防治再出血[10]。稳定生命体征,快速识别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对患儿进行评估、稳定和复苏;评估内容包括气道、呼吸和循环情况,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被收入ICU进行抢救治疗。维持气道通畅,保证供氧,对意识不清或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为防止误吸可考虑气管插管予机械通气支持。对于循环不稳定甚至休克者应立即复苏,建立双静脉通道,积极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成分输血等纠正贫血、抗休克复苏,静脉用抑酸药奥美拉唑、奥曲肽或生长抑素、止血药等[11],局部用药包括血凝酶、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等经胃管注射及胃内保留内科治疗。同时监测心肺功能及尿量,根据患儿消化道出血特点可选择床旁腹部超声检查定位,ICU主导下积极联系消化科、血管介入科、普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选择消化内镜检查方法进行消化道探查明确病因,介入血管科及普外科做好联合手术的充分准备。

3.1 内镜下治疗 目的是探查出血部位及病因,内镜下止血和防治再出血。在应用了所有必要的标准治疗后,内镜下止血方法针对不同病因,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内镜下套扎及栓塞硬化治疗。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注射(肾上腺素、凝血酶等)、电凝、金属钛夹机械夹闭、皮圈结扎(适用Dieulafoy病)等止血方法[12]。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2018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3]建议Forrest Ⅰa、Ⅰb和Ⅱa应通过内镜治疗,ForrestⅡb由于再出血率与Ⅱa相同,建议彻底清洗血凝块至溃疡基底显现后再进行止血治疗,与2011年比利时成人和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管理指南一致[13]。尽管成人指南建议Forrest Ⅲ级可以不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但考虑到儿童不同于成人,如已经出现明显呕血、黑便、血红蛋白下降等表现,为进一步降低再出血率,仍然建议给予注射止血,以便更好地保证止血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后期更快恢复患儿饮食。在止血方法的选择上,指南建议Ⅱa级以上者需采取至少2种内镜下止血方法联合治疗,如注射联合金属钛夹、注射联合电凝止血,证实联合方法较单一止血方法的止血成功率会更高,同时再出血率更低[3]。但经积极内镜下止血仍然再出血,内镜医生快速联合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避免贻误抢救时机[14]。
3.2 介入治疗 适应证:(1)适用于消化道动脉性出血,包括胃肠黏膜下小动脉血管壁发育缺陷、消化性溃疡累及动脉、恶性肿瘤出血、创伤及外科术后应激等,动脉内栓塞止血是主要方法。选择性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准确定位出血部位并行栓塞治疗。术者将导管超选到位后注入合适的栓塞材料所获得的止血效果与外科手术血管夹闭相当[15]。(2)适应于消化道静脉性出血,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者。治疗方法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胃食管曲张静脉栓塞术(AEGCV)、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和经皮球囊阻塞逆行曲张静脉栓塞术等[16]。TIPS是在影像指引下穿刺并建立门静脉至肝静脉的人工血流通道,使部分门静脉血流通过分流道支架汇流入下腔静脉,从而降低了门静脉压力。AEGCV是经门静脉系统向胃冠状静脉等曲张静脉注入栓塞材料,达到精准而不损伤胃食管黏膜的断流效果。介入治疗方法在儿科临床应用仍未普遍,与当地医院该项技术的开展情况有关。选择性动脉造影在有条件的医院得到较多应用,当患儿的出血速度达0.5 mL/min方可显示造影剂外溢,特异性接近100%,但出血缓慢或暂停者却难以准确定位诊断。动脉造影通过注射硬化剂或栓塞可以立即控制出血,对于部分溃疡性出血有效,临床上仍然有再出血风险,对于不能用栓塞方法止血的小肠疾病临床效果不佳。介入治疗存在一定的并发症:(1)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缺血性病变,主要源于栓塞区域过大,一般通过微导管栓塞可减少其发生。(2)消化道静脉性出血包括分流道再狭窄及异位栓塞风险,多源于栓塞剂反流至邻近血管或随血流冲至远处。(3)肝性脑病多发生于分流术后半年内,常见诱因为排便不畅、进食过多蛋白质、感染、药物性肝病等,一旦出现,其病死率高,临床应严密观察,早期识别早期处理。
3.3 外科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积极内科治疗仍继续出血者或反复再出血者、内镜手术失败者或者紧急情况下不能控制的大出血者,以及外科急腹症如梅克尔憩室合并穿孔、坏死性肠炎等[17]。手术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病因、出血部位来选择腹腔镜下或传统经腹手术,术前跟患儿家长充分告知病情、手术风险及预后,但无论如何,切不可因顾虑手术方式和手术风险而贻误抢救时机[18]。

综上,儿童消化道大出血属于急危重症,时间紧迫病情危急,术前紧急评估选择合适的诊治方法,临床常常不能依据流程进行反复检查,亦不宜在多处转运,比如内镜中心与外科手术室、介入室之间,转运途中发生意外风险很高,建议在兼有内镜、介入及外科操作的复合手术间进行联合手术,统一协调抢救流程,争取在一次麻醉下完成,术后ICU监护及进一步治疗,避免出现加重病情甚至造成生命危险的重大医疗风险,相信对于消化道出血规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及策略会越来越多被临床所应用。


参考文献 (略)

(2024-04-15收稿)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为全国儿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1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重点报道儿科医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交流成熟的临床经验,注重临床研究,以促进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