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免疫出生错误中的免疫缺陷伴自身炎症现象

学术   健康   2024-07-05 10:30   辽宁  

点击上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关注我们





专题笔谈│免疫出生错误中的免疫缺陷伴自身炎症现象

杜鸿强,赵晓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4 Vol.39(6):462-466

摘要

  免疫出生错误(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IEI)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病,由编码免疫分子的基因发生可遗传突变所致,其经典的临床表现是反复感染。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monogenic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mAID)是IEI中一个相对较新的亚类,其经典表现是非感染性的过度炎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复杂IEI被发现,部分复杂IEI患者同时出现免疫缺陷和自身炎症表现。文章简要总结和介绍这部分IEI的临床表现,以更新临床同仁对IEI或者mAID的认识,减少漏诊漏治。

关键词

  免疫出生错误;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反复感染;过度炎症;基因突变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与免疫罕见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通信作者:赵晓东,电子信箱:zhaoxd530@aliyun.com

免疫出生错误(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IEI),既往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系由编码免疫分子的基因发生可遗传突变导致,以反复感染为主要临床特点,亦可出现自身免疫、自身炎症及肿瘤易患倾向[1]。据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2022年分类,IEI分为:(1)联合免疫缺陷;(2)伴有综合征症状的联合免疫缺陷;(3)抗体缺乏;(4)免疫失调;(5)吞噬细胞的先天缺陷;(6) 固有免疫缺陷;(7)自身炎症性疾病;(8)补体缺乏;(9)骨髓衰竭;(10)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拟表型,共10大类[2]。

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monogenic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mAIDs)主要是婴幼儿、青少年发病,少数成年期发病,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热伴皮疹、浆膜炎、关节炎[3],胃肠道症状也较常见[4]。一般认为固有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炎症因子产生显著增多是其发生机制,代表疾病包括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 FM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 TRAPS)和A20单倍剂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cy of A20, HA20)等。根据发病机制,mAIDs又被分为炎症小体病和其他白介素(IL)-1家族细胞因子通路缺陷(inflammasomop-athies and other IL-1 family conditions)、Ⅰ型干扰素病(type I interferonopathies)、核因子(NF)-κB和(或)其他TNF通路异常活化(disorders of NF-κB and/or aberrant TNF activity)、其他机制介导的自身炎症(autoinflammation mediated by other mechan-isms),共4大类[3]。

经典的mAIDs如炎症小体类疾病、遗传性冷吡啉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opathies)并不伴明显的感染倾向。然而,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复杂IEI被鉴定,包括已知致病基因的新型突变和新致病基因的鉴定。这些新病例提示,免疫缺陷和自身炎症并非是完全区分和独立的[5],两者可以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只是不同基因、不同突变、不同患者中,两者在疾病表型中的优势地位存在变异。本文以上述mAIDs,分类为基础,结合具体疾病,简要介绍IEI中的免疫缺陷伴自身炎症现象。

1 NF-κB通路缺陷

针对各种病原的入侵,机体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行免疫防御,NF-κB转录因子家族在这两种免疫反应中均具有极为核心的作用。同时,细胞接受其他非病原性刺激,如细胞因子、活性氧及内质网应激信号,下游信号转导均可汇聚在NF-κB通路[6]。

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ectodermal dysplasia with immunodeficiency,EDA-ID)典型表现包括无牙或锥形牙、毛发缺如或稀少、无汗或少汗、热不耐受,伴反复化脓性细菌及分枝杆菌感染。EDA-ID大多由IKBKG (NEMO)的减效突变(hypomorphic mutations)导致,呈X连锁隐性遗传,小部分由NFKBIA获功能(gain of function, GOF)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研究发现1个携带IKBKG基因E391X突变的大家系中,7个成员有典型EDA-ID表现,同时,这些成员多数在无明确感染时仍处于较高的炎症状态,仍表现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其中2例后来出现了小肠结肠炎,强有力的经验性广谱抗感染后并不能好转,肠道组织病原学检测也是阴性,而静脉糖皮质激素使用却很快诱导了缓解,且后续病情反复后激素均有较好疗效,提示为自身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7]。另一项研究发现3例AD-EDA-ID患者(分别携带NFKBIA基因S36Y、S32R、S32N突变)有系统性自身炎症或肠道炎症表现(病原学阴性,全身激素可有效诱导缓解)[8-9]。IKBKG和NFKBIA基因缺陷导致肠道炎症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基础研究提示肠上皮IKBKG和NFKBIA对肠道完整性等有重要作用[10-11]。

IKBKB基因编码IKK2,IKK2参与NF-kB通路激活,其纯合失功能突变可导致严重免疫缺陷[12]。而近期一项研究发现,携带IKBKB基因杂合获功能突变V203I的患者表现为相对较轻的T、B细胞联合缺陷伴自身炎症表现(化脓性汗腺炎、重症皮炎)[13]。

此外,一项研究发现携带某些NFKBI杂合失功能突变(H67R,R157X,I553M)也会表现为抗体缺陷、反复感染,同时有自身炎症表现,如白塞病样表现及其他过度炎症反应,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炎症小体过度活化、翻译后修饰以及TNF刺激敏感等[14]。

线性泛素连接酶复合体(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 complex, LUBAC)由HOIP(HOIL-1 interacting protein)、HOIL-1(Heme-Oxidized IRP2 Ubiquitin Ligase 1)及SHARPIN(SHANK interacting protein like 1)组成。LUBAC通过泛素化在翻译后修饰水平调控NF-κB通路[15]。HOIL-1纯合失功能突变患者有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炎症指标升高,充分除外感染后使用激素可显著诱导缓解。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反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等免疫缺陷表现[16]。HOIP纯合失功能突变患者也表现为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后期接种卡介苗后发生了卡介苗病[17]。

RIPK1(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1)通过参与介导NF-κB及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存活及炎症反应[18]。RIPK1纯合失功能突变患者表现为重症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深部脓肿),伴关节炎或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样表现[19-20]。而RIPK1杂合获功能性突变患者表现为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而不伴反复感染[21]。

近来,由包括笔者团队在内的全球3个团队独立发现并先后报告了一种新型IEI-X连锁ELF4缺陷病(deficiency in ELF4,X-linked,DEX)[22-24]。该病由ELF4基因突变所致,通常男性患病,其最显著的临床特征是反复或者持续的累及消化道黏膜和皮肤的无菌性炎症(口腔溃疡、炎症性肠病样肠炎、肛周溃疡、皮肤溃疡或红斑),其自身炎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鉴于ELF4与NF-κB家族成员有协同转录调控关系[25],本文暂将DEX置于本小节介绍。消化道自身炎症是DEX患者的突出特征,然而,梳理全球已报道病例发现,11例DEX患者5例发生反复感染,主要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且有同种属病毒频繁反复感染情况。免疫学分析发现,11例中8例存在B细胞数量减少,其中记忆B细胞减少5例[26]。ELF4缺陷导致的NK细胞减少及功能缺陷可能也是免疫缺陷的原因之一[24]。
2 Ⅰ型干扰素通路缺陷

Ⅰ型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武器[27]。病毒入侵机体后会被天然免疫细胞的多种模式识别受体(paternal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识别,最终导致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和分泌[28]。多种核酸识别受体通路参与Ⅰ型干扰素的诱导产生,主要包括:(1)位于细胞内膜结构上的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主要有TLR3、TLR7/8及TLR9;(2)位于胞浆中的DNA识别受体,主要有cGAS(Cyclic GMP-AMP synthase);(3)位于胞浆中的RNA识别受体,主要有RIG-I及MDA5;(4)位于细胞核内的核酸受体近年来已被发现,包括hnRNPA2B1和SAFA[29-30]。Ⅰ型干扰素过度产生可导致炎症性疾病,因此这些识别-活化通路也受到严密调控。核酸识别受体功能获得性突变或者负调控因子失功能突变均可导致一型干扰素过度产生,引起Ⅰ型干扰素病(type I interferonopathies)[12]。

ISG15既参与胞内菌的清除,又能维持USP18的稳定,而USP18负调控Ⅰ型干扰素的产生[31]。因此,部分ISG15双等位失功能突变患者表现为分枝杆菌易感或卡介苗病,同时伴不同类型的自身炎症,如颅内钙化、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白塞样皮肤黏膜溃疡等[31-32]。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deficiency of adenosine deaminase 2,DADA2)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自身炎症性疾病,其突出的临床表型为血管病变、免疫功能失调和血液系统异常。目前,25%的DADA2患者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15%的患者有B细胞减少,10%的患者有记忆B细胞减少,这些患者会出现自身炎症伴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易感[33]。DADA2患者通常有Ⅰ型干扰素过度产生,其具体机制暂不明确。
3 其他通路
3.1 蛋白酶体相关通路缺陷 蛋白酶体亚基突变导致严重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慢性自身炎症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和发热,统称为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 (proteasome-associated autoinflammatory syndrome, PRAAS)。蛋白酶体成熟蛋白 (proteasome maturation protein,POMP)是蛋白酶体组装的伴侣蛋白,其杂合移码突变导致截断体蛋白表达,该截断体蛋白干扰了蛋白酶体的组装,T细胞功能受累的同时伴有Ⅰ型干扰素产生增多,最终导致反复皮炎,伴复发性、严重和机会性感染[34]。
3.2 肌动蛋白相关通路缺陷 肌动蛋白病(actinopathies)由编码肌动蛋白调节蛋白的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引起,这些变异可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包括细胞运动、信号转导和免疫防御等功能缺陷。目前有超过20种IEI系由肌动蛋白相关通路缺陷导致,其临床表型谱从免疫缺陷为主,到免疫缺陷伴自身炎症,再到自身炎症为主[35]。ARPC1B是Arp2/3复合物的调节亚基,对肌动蛋白聚合至关重要。1例ARPC1B基因纯合移码突变的患儿表现为反复肺炎、细菌性肠炎、中耳炎,伴严重皮肤血管炎,其自身炎症发生的具体机制不明[36]。NCKAP1L(Nck-associated protein 1-like)编码HEM-1(hematopoietic protein 1),HEM-1也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要调控分子。NCKAP1L双等位失功能突变患儿表现有卡介苗病,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伴非感染性嗜血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增生症,其自身炎症可能与炎症小体通路过度活化相关[37]。
4 结语

免疫出生错误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研究领域[38]。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推广、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基础免疫学的理论创新,越来越多新的“复杂型”IEI被鉴定。之所以复杂,是由于基因变异类型多样、基因所编码蛋白本身功能复杂(同一蛋白在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生物学过程发挥不同的作用)以及变异对蛋白本身功能的影响复杂。炎症本是机体抵御病原感染侵害的一种机制和手段。一个处于炎症反应与抗感染共同节点的分子发生量或者质的改变,过度炎症和抗感染缺陷同时发生就似乎是容易预期和理解。而且,过度炎症和免疫缺陷能否同时发生与特定基因的具体突变情况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两者同时发生是罕见病中的罕见病,需要个体化的研究,针对患者也要给予更加个体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略)

(2024-03-20收稿)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为全国儿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1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重点报道儿科医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交流成熟的临床经验,注重临床研究,以促进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