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更加用心地活下去丨沙白事件

文摘   2024-11-02 20:30   陕西  

上周,上海一位名叫沙白的女士赴瑞士安乐死的事件在网络引起热议。沙白20岁时罹患上红斑狼疮,截至今年43岁,在这23年内爆发了7次,今年红斑狼疮再次爆发导致了肾衰竭,为此沙白决定去瑞士实施安乐死。


她在自己的视频号内与公众分享了她对死亡的看法,以及父亲陪她一同赴瑞士最终实施安乐死的情况。在沙白去世后,她的行为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图片来源:沙白视频号视频截图


这样的死亡事件发生在天蝎月,与其能量频率相对应。之后的这周,沙白生前视频号中的视频经历了被下架又重新上架的波折,再一次勾起这波能量,其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是——大家不得不再次直面死亡这个生命课题。


提及意识,我们多数时候说的都是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对生存的意识,但我们很少谈及或触碰对死亡的意识。


在现代文明以及很多国家文化的意识中,死亡对应的能量是沉重、黑暗、令人恐惧的,死亡成为一个禁忌话题,禁忌也就是被屏蔽掉的意识,因此我们对待死亡的状态,往往要么是无意识,要么是在潜意识中逃避这件事。


在这个网络信息盛行的时代,沙白事件传递出的最正向的部分,大概就是令大家都不得不开始直面死亡在我们生命中是真实存在且必须的,我们也可以借此来聊一聊死亡的意识。



01

面对未知


在沙白事件中,迄今网络基本上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认为沙白在她的红斑狼疮病情严重恶化的情况下,选择结束生命有尊严的赴死,是很勇敢的行为且给大家进行了一次生命教育,她的行为值得赞美。


第二种则认为,沙白在明明知道自己患有红斑狼疮症后,却多年不遵医嘱,不按时服用激素药物,坚持要晒太阳,做极限运动等等,只是为了保持容貌身材以及快乐自由,是一种对自己身体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在病情恶化之后,她没有坚持治疗,选择去瑞士实施安乐死,实则是一种主动自杀,对父母也不负责任,这些决定都表现出她强烈过度的个人主义。


这两种观点各自都有充分的论点和论据,从表达层面都非常有道理,但是这些表达的背后,也都是反映了某一个人对这件事有某一套独特的认知。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其道理,但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认知就是标准答案,就连沙白自己生前在视频号里表达的很多观点也是一样。


图片来源:沙白视频号视频截图


在一个视频里,沙白说死后她是去见她的宇宙爸爸,她有信仰,因此能够从容赴死。我觉得,她这种对死亡的认知未免过于浪漫化,就像她生前不懈追求的精彩完美的现实生活。


也有点像有一些人认为开悟后生活就会一切完美,不再有痛苦和烦恼。实际上,开悟的人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也许会比常人更多。释迦摩尼在没有开悟前,是尊贵的悉达多王子,他现实生活的很多层面上都可以说是完美的,而开悟后,从开始教授几个弟子到建立起僧团,一路上困难不断,要面对许多人对他的质疑、憎恨乃至追杀,到了晚年他的身体因为曾经长期的苦修也有了健康问题。


如果开悟后现实层面的困难不仅不会改变,还会比之前只多不少,我们还要选择开悟吗?


当然,我们谁都不清楚,沙白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生前她在肉体上的痛苦有多么难以承受,对于死亡这件事,她的认知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状态,我们只能尊重她的决定,但即使死亡,意识进化的工作也不会停止。


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灵魂来说,一次肉体的死亡只是意识转化中的一次重要转折,我们衷心祝福沙白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化,而我们也在她的这次选择中,突破之前对死亡屏蔽与禁忌的集体状态,不再排斥肉体的死亡,学习欣然地、带着爱地去接受它,将死亡视之为我们灵魂继续进化的重要机会。


图片来源:沙白视频号视频截图



02

投入的去生,投入的去死


在著名身心灵书籍《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中,被誉为意识领域界的“爱因斯坦”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记录了他与妻子崔雅在新婚不久,崔雅就发现罹患癌症的故事。之后,夫妻二人共同面对了这个艰难的过程,也是灵魂再次一步步进化的艰难旅程。


虽然崔雅最终因癌症而过世,但是她的灵魂在经历癌症与死亡的过程中一次次得到了升华,书中的崔雅说道:“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种奖赏。”可见崔雅超越了生死、成败、苦乐、奖惩这种种二元对立的意识,她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了平等对待万事万物的高度。


英文版《恩宠与勇气》封面


生命是一体的,生命既包括了生也包括了死,生与死表面上看是对立的,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在保罗·柯艾略的小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就讲述了一个名叫维罗妮卡的年轻女孩,正值生命大好年华,有好家庭、好学历、好工作,但是她一心坚决地求死。因为她觉得自己只是在活着,却从来感受不到生命,甚至在她自杀昏迷的前一刻她仍在思索,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存在?


她被抢救了七天才被救活,但是医生告知她的心脏功能被严重损伤,最多也还只能再活一周。但她并不惧怕死亡,仍旧厌倦活着。


她被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在这间医院的图书馆里,她第一次忘情地弹奏起钢琴,哪怕没有观众。她忽然发现,从小就被送去学习钢琴的自己,由于一直被人为教育如何演奏钢琴,如何博得掌声等目的,她竟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全心全意地去弹奏,一如她始终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只是机械地活,但感觉不到生命。


电影《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她全心全意弹奏的乐曲打动了精神病院里的另外三个人:


有一位想辞掉律师职业,去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女士,却在采取行动前患上了恐惧症,之后在这间精神病院住了许久,也迟迟不能迈出一步;


一位一直活在淑女模板里的妻子,由于不敢在丈夫面前展现出另一面真实的自己,得了抑郁症;


还有一位从小被外交官父母计划培养成第二代外交官的男孩,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天堂的影像,但被父母判定他的脑袋出了问题,于是送来这里,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这三个人在看见维罗妮卡与听见她的琴声之后,纷纷离开了精神病院,律师终于决定去做她向往已久的人道主义工作,淑女版的妻子也要在丈夫面前展示出她内心隐藏的狂野;而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男孩与维罗妮卡相爱了,他带她从精神病院逃走,两个人度过了一个不再顾虑他人目光,尽情地去活的晚上。


在这个晚上,维罗妮卡要求男孩在她死后,重拾画笔,继续画出他内心天堂的影像。她对男孩的爱与激励,终于令她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死亡对她来说,不再是要痛苦的逃离这个世界,而变成了甜蜜的给予。


电影《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其实,维罗妮卡的心脏功能根本没有问题,这只是医生拿这个厌倦活着的女孩做的一个意识实验。她还不会死,但是她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活着。当一个人对死亡有了充分、强烈、更高的意识,对应到该如何生存,她也会提升到相应高度的意识。


正如《恩宠与勇气》中崔雅所说的:“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投入的去生,投入的去死,生命才能拥有更多的活力,这活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宇宙意识。投入也不是指在自我中沉溺,投入是一种敞开与放下自我的融入,只有融入,生与死的对立才会消除。


所以,重要的不是生与死,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存与对死亡的意识,重要的是生命,是活力,是永恒的进化。




~End~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中图片未标注来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转载分享,感谢您。




朴一自然艺术疗愈空间
创建于2016年,空间坐落在终南山天子峪脚下的一处别院,以声音疗愈和禅修为主,不定期的会有一些主题艺术疗愈分享沙龙,音钵艺术冥想、颂钵自然艺术疗愈音乐会、村落自然美学&生活艺术沙龙、声疗工坊及培训、全国艺术旅修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