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生不是选择题,而是不得不;面对症状,亦然...... 我目前主要在爱尔兰 St vincent psychiatric hospital outpatient clinic二级诊疗中心接诊中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群体,因此绝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患者情况相对复杂,而对症状的接纳对某些复杂难治性的患者尤为重要。在与许多情绪障碍的患者一起工作时,我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对于对症状的接纳会有质疑或抱怨。如何接纳症状,以及如何正确接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一句“你要学会对症状的接纳”,甚至会令情绪的障碍患者感到愤怒:“你真的了解症状那么多年给我造成的痛苦吗,上嘴唇碰下嘴唇,脱口而出的一句接纳,能解决什么问题?” 接纳不是什么 因此在谈论接纳之前,先来了解接纳不是什么接纳不是什么:1、接纳不是放弃或屈服:接纳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努力或屈服于症状或痛苦。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和选择,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当前的痛苦经历。2、接纳不是忍受:接纳并不是简单地忍受或忽视痛苦或困难。它不是把问题推到一边或将其压抑,而是直面问题并探索如何以一种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式应对症状和痛苦。3、接纳不是被动地接受:接纳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它涉及到以开放和灵活的心态去面对内心体验,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改变它们。4、接纳不是消极回避:接纳不是逃避或回避困难的情绪或体验。它不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沉溺于其他事物来逃避现实,而是以勇敢和坦然的态度去直面内心的体验或痛苦。5、接纳不是对现实的盲目顺从:接纳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一切现实中的不公正。它是建立在理解和接纳当前的经历基础上,以便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行动和应对方式。6、接纳不是消除痛苦:接纳并不是试图完全消除痛苦或不适。它是一种与痛苦共存的能力,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并追求有意义的生活。7、接纳不是认同强迫性思维的内容:而是允许强迫性思维的存在,从认知解离的角度,允许侵入性思维的存在,尝试把强迫性思维当作意识流中的垃圾,将侵入性思维视为无害的噪音,而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或价值的内容,不反应,不分析,不压抑,不对抗 强迫、疼痛、抑郁|思维抑制的反弹效应 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强迫性思维诱发痛苦不安时,强迫障碍患者为了摆脱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思维,患者更有可能尝试思维抑制,试图压抑摆脱令人不安的强迫性思维。思维抑制的后果是什么呢?1987年的一项著名的大白熊实验,实验分两组,实验组的任务是思维抑制,要求被试尽可能压抑思维,不要去想一只白熊,控制组允许并主动去想大白熊。两组被试都被告知每当脑海里想到大白熊时要敲一下钟。研究结果发现:试图回避思考或压抑头脑中出现大白熊的努力不仅没有起到作用 - 反而实验组的被试在试图不要去想的过程中,每分钟都会想起大白熊(头脑中出现大白熊的次数比对照组更多)(见下图)[1] 更甚的是,出现了反弹效应--- 在被试试图抑制对白熊的思维5分钟后,他们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比对照组更频繁地想到白熊。试图抑制思维具有悖论的效应,思维抑制反而导致个体对强迫性思维的过度关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思维本身是困难的,即使人们试图消除这个思维,被抑制的思维仍会反复将其保持在意识中。当被试被解除抑制任务,并被要求放开思维后,被试会更频繁的体验被抑制的思维。因此,对于被抑制的思维,存在着即时和延迟的倾向,反而会造成对其进行意识上的过度关注。为何强迫患者的思维抑制是无效的?根据Wegner(1994)的理论,当我们的思维没有被其他任务占据时,思维抑制可能是有效的[2]。然而,当我们的思维被其他事务或大脑处于一种认知负荷状态时,试图抑制某种思维不仅失败,反而让这个被抑制的的思维变得更加频繁和容易被触发。即认知负荷是导致意识控制系统失败的催化剂,从而引发了思维抑制的即时增强效应。也就是思维抑制之后的即时反弹效应(rebound effect)简而言之,就像你刚买了一辆新车,但你不想总是想着它,所以你试图把这个念头从脑海中排除。然而,当你的大脑有很多其他事情需要处理时,比如工作、学习或其他烦心事,你会发现越想不去想这辆新车,它反而越频繁地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就是思维抑制的反效果。当你过度关注不去想这辆车的时候,它反而变得更加突出和难以摆脱。因此,当强迫障碍患者被担忧,恐惧情绪包裹,被大量侵入性思维占据,这种认知负荷状态下的思维抑制容易造成思维抑制的即时反弹效应(rebound effect)。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跨诊断情绪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如焦虑,进食障碍,疼痛障碍以及抑郁障碍。那些试图回避或压抑自己的消极想法和感受的患者,如压抑进食的欲望,回避自杀的想法和负面情绪,压抑愤怒情绪的感受与回避体验疼痛的躯体感受,可能会造成症状反弹,变得更加顽固。"试图不悲伤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持续的悲伤"。因此,消极的想法和感受某种程度是有益的,鼓励对症状与感受的接纳,而不是压抑。疼痛的反弹效应愤怒与急性或慢性疼痛之间的关系被大量研究证实。慢性疼痛患者通常报告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高水平的愤怒和敌对性,而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愤怒调节,即愤怒的压抑或表达,是决定慢性疼痛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正常群体,慢性疼痛患者报告更倾向于采取愤怒压抑的应对方式,而这种对愤怒情绪的压抑易造成慢性疼痛的持续,以及治疗反应性较差根据现有的研究,试图抑制愤怒会让愤怒相关的思维和情绪在意识层面更加突出,尽管抑制开始时可能减轻愤怒的思维和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抑制行为可能导致愤怒内容更频繁的出现,从而影响对后续疼痛感的认知,引发烦躁,易激惹和恼怒情绪。因此,愤怒抑制可能导致后续疼痛更加严重,因为被抑制的愤怒更容易引起个体对疼痛的反应。抑郁的反弹效应一项研究表明,当我们试图抑制消极情绪时,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具体来说,当我们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如果试图通过压抑自己的情绪来摆脱负面情绪,结果可能会导致负面情绪变得更加强烈,而不是减轻症状。这种现象在认知负荷尤其明显(情绪困扰较严重)的人群中尤为明显。然而,对于情绪困扰程度较低(认知负荷不显著)的人来说,个体可以相对成功地通过抑制改善自己的情绪。研究还发现,对于试图增强负面情绪的情况并没有类似的反弹效应。简而言之,个体越是试图增加负面情绪体验,负面情绪并未因个体想要升级负面情绪而造成情绪的升级,当我们试图刻意加强消极情绪时,并不会出现与抑制情绪时产生的反弹效应。
什么是接纳 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as we frame it here, is “the voluntary adoption of an intentionally open, receptive, flexible, and nonjudgmental posture with respect to moment-to-moment experience” 心理接纳,我们在这定义它为“用积极开放的、可以接受的、灵活的、非评判的方式去主动接受当下,此时此刻的经历和体验”(Hayes,Strosahl,&Wilson,2012,p.272)。包括内心体验(例如想法、情感、记忆、身体感受、冲动)和能够唤起这些内心体验的相关情境。这样来思考的话,心理接纳就是用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里的一切,如其所示。接纳是一种需要持续练习的技能,接纳是一个过程。接纳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能,就像学习骑自行车或弹钢琴一样,它需要时间和经验来逐渐掌握。接纳并不是一种立即能够实现的技巧,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当我们关注接纳技巧时,很容易陷入一种追求快速实现理想结果的心态,希望一下子就能完全接纳自己或他人。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接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就像学习任何新技能一样,接纳需要时间来培养和巩固。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起伏和挫折,但每一次的努力和经验都是向着更好的接纳状态迈进的一步。因此,重要的是要耐心并持续练习接纳。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认识到接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实践和体验,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更强的接纳能力。意识到控制、压抑的无效性问问自己在应对症状过程中,尝试了哪些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应对症状的过程中是否起效,是短期有效还是长期有效?接纳关键部分是去转变患者与症状、负面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接纳旨在帮助来访者去摆脱无效的挣扎,认识到生活的真相是哪里有生活,哪里有痛苦,痛苦是生命中避无可避的主题,而当个体越是想要摆脱,压抑,抵抗痛苦的情绪或症状时,症状如同力的反作用,当痛苦的经历和体验被个体认为是无法接受时,痛苦就会叠加,因为这会导致经验性回避。经验性回避是一种个体主观上不愿意去面对负面情绪和体验的回避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是无效的,却只会造成症状的持续。越是将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越是低估自己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越是容易造成症状与痛苦的持续。 总结 心理接纳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临床症状改善的手段。目的是减少痛苦和缓解症状,手段是接纳;在着急做出改变之前,不妨先试着允许症状和情绪的存在,接纳的落脚点不在于消除症状与痛苦,而是关注并培养个体带着症状去生活的能力。许多患者进入心理治疗时似乎陷入到痛苦和绝望的困境中,并迫切希望找到一个出口,但接纳照亮了通往自由的出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接纳的技能对于改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是实现跨诊断有效干预的重要技术手段。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