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理论可能是错的吗?| 如何鉴别与理解

文摘   健康   2024-04-16 06:42   爱尔兰  
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充满了理论的更迭和革新
例如,同性恋在1973年的DSM-II更新中已经不再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同性恋在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中被视为正常的性取向之一,不再是治疗的目标。
在DSM的最新版本中,跨性别不再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之前的版本中,跨性别曾被归类为“性身份障碍”,但在DSM-5中,这个分类被更新为“性别不安 | gender dysphoria ”。这一改变意味着认识到了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问题并非心理障碍,而是一种身份特征。
理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判定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01




批判性思维
心理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翻看国内心理学书籍,会介绍常见的心理学理论,教科书会介绍每一种理论及其局限性,有些理论的观点之间相互矛盾,很多初学者会产生各种困扰,专业老师也会有不同的理论取向,各种争论和批判不绝于耳。
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心理学的理论是极其必要的

在互联网的今天,似乎人人都可以自称是心理学家,对各种心理现象发表看法,例如:

恐同的患者潜意识想要变成同性恋?

进食障碍的患者通过拒绝进食的方式象征性的惩罚早年严苛的父母?

自负的本质是自大?

青少年抑郁患者通过维持症状的方式获取关注和好处?

然而多大的程度上这些解释站得住脚?
下文基于心理学的科研方法论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界定心理学的概念: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mental processes, and thought;

心理学可以被定义为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的科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对行为和经验的科学研究。如果心理学是科学,必然遵循科学的研究范式。如果你讨厌或反对教条化科学研究可以忽略此文
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系统的观察、假设测试、实验验证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从而提升心理学结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心理系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学习各种不同专业心理学科时,心理学导论,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在教科书的引言部分着重强调的部分是research methodology,研究方法论

We all get a great deal of knowledge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We generalize from what we observe and frequently turn memorable encounters into life time“truths.” But how valid are these conclusions?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理论家,但个人经验在多大程度上经得起检验?
科学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卫士,可以帮助保护社会和学术界免受个人经验的错误推论造成的伤害

02




心理学研究步骤
一般心理学研究,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
观察和问题定义科学研究开始于对现象的观察,进而定义研究问题。
假设提出基于理论和先前的研究,研究者会提出一个可以被测试的假设。这个假设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通常具有预测性质,指出某种因果关系或关联。
设计实验为了测试假设,心理学家设计实验,精心控制变量以隔离因果关系。这可能包括选择适当的实验和对照组,使用随机分配来减少偏见。
数据收集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必须以客观和系统的方式收集,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分析数据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确定结果是否支持初步的假设。这一步骤是检验假设正确与否的关键。
得出结论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研究者会得出结论,这些结论支持或反对最初的假设。这些结论进一步形成理论的基础,或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改。
报告和复制研究结果需要通过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来公开报告,这样其他研究者可以评估和复制研究。复制是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因为它验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许多心理学研究发表在,如美国心理学会等组织出版的期刊中。当研究手稿提交给大多数期刊时,会经过同行评审过程。每份手稿通常会被发送给该领域的两到五位专家。会对手稿的假设、方法论和结果进行分析。美国心理学会(2011年)出版的期刊平均拒稿率是71%(见下图)。
科研论文被拒稿是极其常见的,被拒稿的常见理由如下:
• 数据不完整,例如样本量太小,缺少控制或对照组 • 分析不当,例如使用不适当的统计测试 • 方法不当,无法回答你的假设,或被新的方法超越的旧方法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 研究假设不清晰或不成立,你的数据未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 结论不可靠,研究数据不支持假设
在研究成果的发表过程中,研究方法是关键,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03




好的理论可证伪
基于此,下面需要理解两个核心概念:

理论 | theory:是一套系统的观念,用来解释和预测某一现象或一系列现象,理论的目标通常是理解因果关系。

假设 | hypotheses :假设是对预期结果的陈述性预测,通常基于现有的理论

理论允许生成更具体的假设——如果该理论成立,可以预测什么会发生;理论的有效性通常在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解释一系列相关现象,并基于这些解释做出可靠的预测

例如,如果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关于特定恐惧症的解释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特定恐惧症的患者(害怕注射)比没有特定恐惧症的人更有可能经历过与医疗有关的创伤性经历。通过收集此类数据,你可以预测这一假设(详见:特定恐惧的成因与循证治疗|恐高、密闭恐惧、恐声、恐飞……)。

什么构成一个好的理论?

科学方法要求理论和假设表述得清晰、准确,无歧义(符合操作性定义:将概念含义标准化,研究者可以用具体的、标准化的步骤来测量或确认某一概念的存在,而不是某一个概念只有少数“大师”才能理解其中奥义),这是心理学中操作性概念的基本要求,以便科学主张能够接受系统测试。
注意,这些研究测试可能会否定研究者的期望。

也就是说,无论理论看起来多么合理,都必须受到可以证伪的检验。科学通过证伪理论(否定理论,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检验它是否可能是错误的)来推进,而不是通过“证明理论”。

因此,仅仅声称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障碍是不够的。这只不过是一种可能性。

如何评估心理学理论的可证伪性

明确和具体的预测:一个好的理论应该能够产生明确且具体的预测,这些预测不仅能够被检验,而且应该有潜在的被实际数据驳回的可能。

独立可验证的概念:理论中的关键概念需要有清晰的定义和可操作的标准,以便研究者能够独立地测量和验证这些概念。

控制实验的设计:在理论测试中,应使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双盲、控制变量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跨情境和跨文化的验证:理论的可证伪性应该通过在不同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测试来验证,以评估其普适性和适应性。

精神分析被现代心理学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

概念的模糊性:精神分析中的许多核心概念,如“潜意识”、“被压抑的无法被意识觉察的记忆”、“移情”等,是相对抽象且难以被直接观测和测量的。这种模糊性和高度的主观解释导致理论难以被客观地评估和批判。
由于缺乏清晰的操作定义,这些概念的科学检验变得复杂,从而影响理论的科学接受度。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概念的模糊性可能导致治疗方法的应用过于依赖治疗师的解释,这可能会影响治疗的一致性和效果。

因果关系:弗洛伊德的理论倾向于将成人期的心理问题直接归咎于童年经历,这种简化可能忽视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如遗传、后天环境,心理韧性及个人的应对方式等。

事后解释:精神分析往往依赖于对已发生事件的解释来支持理论,而不是预先设定可以验证的假设。例如,将反复洗手解释为对潜意识中与脏污或性相关的冲突的象征性清洁,这种解释是在行为已经发生后构建的,而不是预测未来行为的基础。

可证伪性在CBT中的体现

具体的治疗目标和预测:CBT的治疗目标通常是具体且明确的,例如减少抑郁症状的频率和强度、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等。这些目标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进行测量和验证,从而对CBT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

标准化的治疗程序:CBT的程序高度标准化,包括固定的治疗次数和结构化的治疗技巧。这种标准化使得CBT在不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易于复制和测试,增强了其作为科学干预手段的可证伪性。

可测量的干预效果:CBT的效果可以通过预后和随访评估来测量。使用如焦虑或抑郁量表等工具,可以客观评估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从而验证CBT的治疗假设是否成立。

随机对照试验(RCTs):CBT的有效性常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是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的金标准。在RCTs中,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接受CBT或对照组(可能接受安慰剂治疗或其他类型的心理治疗)。这种研究设计允许研究者客观评估CBT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的效果,从而测试CBT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的临床心理学教材中,涉及不同心理障碍的病因时,几乎不在涉及精神分析,主要是从认知行为的视角解释和分析精神病理现象
例如,随着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发布和更新,神经症这一术语已被逐渐淘汰。从DSM-III(1980年版)开始,原本被归类为“神经症”的疾病被重新分类,更具体地描述为不同的焦虑障碍、心境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DSM的这种分类变化反映了对精神疾病理解的现代化,它更强调描述症状和行为标准,而非基于假设的心理动力学原因
04




认知理论的局限
尽管如此,并不代表CBT的理论是完美的?如果数据显示认知干预没有改善情绪状态,那么这部分理论就需要被重新考虑和修正。

例如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情绪是继发于认知,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因此处理情绪的议题需要围绕在认知的层面工作,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识别并矫正自动化思维,中间规则,核心信念;

你需要大胆的质疑,情绪一定是继发于认知吗?改变认知一定会带来情绪的改变吗?

在一项基于2000至2014年间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基于CBT对不同焦虑障碍反应率的研究中,焦虑谱系相关障碍的治疗应答率为49.5%,随访时为53.5%,CBT针对不同焦虑障碍的治疗应答率如下图:

社交焦虑SAD的反应率在治疗后为45.3%,随访时为55.5%。

广泛性焦虑GAD的反应率在治疗后为45.3%,随访时为55.5%。

强迫障碍OCD的反应率在治疗后为43.3%,随访时为35.6%。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反应率在治疗后为59.0%,随访时为62.6%。

惊恐障碍PD的反应率在治疗后为53.2%,随访时为59.3%。

这些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焦虑患者能够从CBT治疗中受益,但仍有不少的患者症状没有改善

实际的工作中有些患者经常报告在没有自动化思维的情况下,依然会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感受,例如,双相障碍的患者情绪波动可以独立于应激事件和负性思维;
对黑人群体的排斥可能来自于杏仁核的激活,而不经过外显的认知加工(见下图)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的情绪波动与创伤相关的情绪记忆有关,这些记忆可能会自动触发,无需经过意识加工。
不改变认知,通过其他途径,症状能改善吗

EFT情绪聚焦的治疗理念认为情绪可以是独立存在的,我感受到,所以我存在|I feel, therefore I am,情绪并不总是诱发在认知以后,因此EFT认为探索情绪并理解情绪本身是重要且有意义的,EFT的基本假设是帮助患者探索和理解情绪,识别核心情绪痛苦,而非聚焦于次级情绪。
EFT不同于CBT的工作思路,EFT的一个核心治疗原则是,改变核心非适应性情绪的最佳方式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或学习心理技能,这种变化机制,称为“以情动情”,基于一个理念:改变非适应性核心情绪痛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激活和唤起其他适应性情绪(自我关怀与保护性愤怒)
05




理论的局限性
避免非黑即白的看理论

理论本质上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一套系统假设,不是绝对真理,理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判定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适用范围和局限。
某些理论如行为主义和精神病学模型主要关注病理学诊断和分类,忽视了症状背后的人,这可能导致治疗过于关注症状而非个体整体的成长和发展。人本主义理论在处理有良好社会功能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体时显示出特别的效力,但人本主义的理论对精神病理现象的解释非常有限,在应对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时存在局限

理论的有效性通常在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解释一系列相关现象,并基于这些解释做出可靠的预测,“好的理论”往往是那些能在较大程度上接受可证伪性检验的理论。意思是理论的强度和合理性与其可证伪性密切相关。

理论的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新证据和新理解的出现,理论本身需要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

06




研究方法的局限
理解研究方式的局限性与个体差异性

心理治疗中的理论方法众多,在英国NICE与美国APA心理学分会循证心理治疗指南中针对不同的心理疾病,多数推荐以CBT为主的治疗方法,但这并不代表CBT是一种万能公式适合于所有人。

即使在强调循证心理治疗的当下,需要认识到统计背景下的大数据分析代表一种趋势,并不反映个体差异性:统计分析提供的是群体水平上的结果,这有助于我们识别出哪些治疗方法和理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效果最好。但是,这些分析结果基于平均值,无法完全涵盖或反映个体间的差异。例如,在我实际的治疗经验中,某些患者会将CBT中的认知偏差和功能不良的行为概念(揽责上身),理解成就是因为自己有了这些认知偏差才造成多年的心理障碍,自己真没有用,进一步强化抑郁(参考:如何理解患者情绪痛苦(以愤怒为例)|治疗反思
随机对照试验(RCTs)是心理治疗研究中评估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通常无法明确指出治疗过程中哪些具体的成分起作用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往往包含多种技术和策略。例如,CBT包括认知重构、行为激活等。RCT能够证明CBT作为整体的有效性,但难以确定治疗过程中的具体起效因素;不同的治疗成分可能在相互作用下产生治疗效果。例如,治疗师的专业性和患者的参与度可能与特定的治疗技术一起,共同影响疗效。所谓的治疗中的共同因素,如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患者的期望等,也可能对疗效有显著影响,但这些效应在RCT中很难被量化和控制。
这个世界没有一种完美的理论,没有完美的研究范式,但经得起目前现有科学研究范式检验的理论是学术界的最大公约数。
在心理治疗实践中,不伤害原则(do no harm)是一个核心的伦理准则,要求心理治疗师在提供治疗服务时,首先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如果一种理论不能经得起科学系统性的检验支持其有效性,实践中是否可能给患者造成负面影响?这要求治疗师具备对治疗方法和不同心理治疗理论的深入理解,包括其潜在的风险与益处,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专业和伦理的判断。治疗师应避免使用可能对来访者有害的治疗方法,这也是循证心理治疗在欧美国家被广泛推荐的主要原因
It’s the only way there can be a breakthrough, is to challenge orthodoxy

往期好文:

哪些因素影响心理治疗的最终效果?|WYPSY文献梳理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心理治疗中的来访者偏好

跨诊断的心理治疗Transdiagnostic ▏基于病因的循证干预

常见心理障碍的循证治疗指南|WYPSY

致力于科学循证的心理治疗与咨询 ▏wypsy

像科学家般的思维去伪存真|新年寄语


作者:王翼
中文原创 禁止转载,截取和二次加工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科学 | 严谨 | 循证
-we lead by example to make life better -

课程推荐:


wypsy
留英心理治疗师创建 | 致力于科学循证心理治疗与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