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面面俱到才能受到认可 | 识别完美主义的中间信念

文摘   2024-07-16 11:35   爱尔兰  
临床心理治疗中,常见不少来访者持有“完美主义”的中间信念(态度、规则和假设),这类中间信念通常以绝对化思维和要求为特征,例如“如果我犯了错误,人们可能会瞧不上我”;“如果我不为自己设定高标准,我可能会成为不入流的人”;“我必须面面俱到......,个体的中间信念通常不易觉察,然而有“害的”规则与假设却会显著的影响个体的情绪和社会功能
这一类的完美主义的规则和假设可以是个体的一种应对策略,通过追求完美实现被认可,而核心的问题可能是低自尊以及羞耻感
下文基于认知行为视角回答
01




理解完美主义
一、首先从学术的视角理解完美主义
Hollender (1978)是最早定义完美主义的研究者之一,称“完美主义是要求自己或他人达到高于情境实际所需的表现”,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消极人格特质。
Burns (1980a)进行了更广泛的分析,将完美主义描述为包含对事件的预期、解释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在内的“认知网络”。完美主义个体会设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严格遵守,通过达到这些标准来衡量自我价值。
Frost等人(1990)将完美主义定义为“为自身表现设定过高的标准且伴随过于严苛的自我评价”。这种高标准与害怕失败有关
完美主义诱发对失败的恐惧会造成两种极端行为:过度耗竭 VS 回避拖延
1、过度耗竭:为达到不切实际的高自我标准,这些问题行为包括仔细检查、寻求确认、纠正他人以及决策前的过度思虑
2、回避拖延:功能失调的完美主义会令个体回避那些需要自己尽力达到完美标准的任务,通过拖延任务,因为完成任务的完美主义要求会让过程变得困难,心力交瘁;或因为过高的标准不可能达到而直接放弃任务。
由以上定义可知,完美主义是“有害的”、自我挫败和功能失调的。功能不良与自我挫败特征的完美主义的个体可能永远不会满意自己的表现,例如进食障碍患者对身材的完美主义要求。
然而,在实际心理治疗中,经常有患者提出质疑:“在许多文化里,鼓励并强调基于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例如:“匠人精神,尽力将事情做到极致......”,这里需要澄清,完美主义应该与“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excellence)区分开来,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对“瑕疵”看法上。追求卓越的个体会把瑕疵(不完美)视作更努力工作的动力,而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将错误视作个人缺陷,由于对潜在失败的恐惧而回避任务或陷入持续追求不切实际或难以企及的高期望。
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严苛的方式看待自己,聚焦于自己缺陷”的认知风格,这与多种心理疾病有关,已有的荟萃分析研究证实两种类型完美主义与自伤和自杀行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以及进食障碍等多种疾病存在相关,完美主义是许多心理疾病中跨诊断的致病因素之一,2016年的一项元分析研究显示,完美主义是一种跨诊断的心理问题的致病机制,完美主义与多种心理病理学相关。
完美主义担忧(Perfectionistic Concerns)和完美主义追求(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均与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心理问题相关,特别是完美主义担忧与多种心理障碍显著相关(见下图)
完美主义担忧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指的是对未能达到高标准的焦虑和对错误的过度担忧。这种特质表现为对失败和他人评价的高度敏感,以及对自己表现的不满。
• 人们认为重要他人对自己设定了高标准(例如,社会规定或他人期望的完美主义)。
• 对自己会犯错误的担忧。
• 对自己能力的质疑。
荟萃分析显示15种不同的完美主义测量标准中有13种与自杀想法呈正相关(从统计学角度来着,效应值大小为小到中等程度)。完美主义维度中(与满足他人的期望有关的)的观念越强,尝试自杀的行为越多,影响最恶劣的完美主义是不断追求满足他人的期望-这与自杀想法具有正相关[1]
02




识别中间信念
二、识别功能不良的中间信念(规则,态度和假设)
认知(包括适应性和不适应性)发生在三个层面上。
1.自动化思维:这是认知过程的最表层,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动产生的想法和反应。这些想法往往是快速且无需经过深思熟虑的。例如,“我太累了,什么也不想做”就是一种自动化思维。
2.中间信念:这一层次包含潜在的假设和规则,这些信念比自动化思维更为隐蔽但依然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影响。它们通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如果我尝试建立关系,我会被拒绝”就是一种中间信念。
3.核心信念:这是最深层次的认知,涉及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和信仰。核心信念通常在早期生活经验中形成,并且很难改变。例如,“我能力不行”、“我是有缺陷的”、“世界是危险的”这些都是核心信念。
为了帮助个体在情绪和行为上实现持久的改善,认知行为治疗通常会在在以上的三个层面工作。矫正自动化思维和潜在的功能不良的中间以及核心信念会产生持久的变化。
在认知行为治疗中需要学会识别功能不良的中间规则和假设[2]
规则: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明确规定或标准。这些规则通常是我们在生活里潜移默化形成的,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例如,“我必须拼尽全力才可能取得成功”。
假设:是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潜在信念或态度。这些假设通常是隐性的,不容易意识到。例如,“如果我犯了错误,别人会不喜欢我”。
因此,不同的经历可以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规则和假设。例如,有人可能有这样一条规则:“尽可能对他人友好是重要的”,或者有这样的假设:“如果我犯了罪,我将会受到惩罚”。
这些规则和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们相对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即犯罪通常会受到惩罚),并且它们也是灵活的(即,不可能100%的时间都对他人友好,尽可能友善是合理的)。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的在学习和内化规则!例如,一个在新工作中试用期的人可能会采纳这样的规则:“我必须快速学习”并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我不能有效展示我的工作能力,我可能会被解雇”。
然而,我们也可能有非建设性的和有害的的规则和假设来引导我们的生活。当规则或假设在某种方式上不准确和不灵活时,它往往是有害的。
非建设性的规则通常以“我应该”或“我不应该”开始,功能不良的态度通常以“这是不好的”开始,而功能不良的假设通常以“如果……就会……”。
完美主义者常见的所持有的有害的中间信念
”只有所有人都喜欢我,才能证明我有价值。“
“只有永远不犯错,自己才能被视为合格。”
“只有每件事都表现完美无缺,才能证明我有能力。”
“只有时时刻刻表现出色,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只有所有人都赞同我的观点,才能说明我的意见有价值。”
“我必须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现得最好,否则我就是个失败者。”
”我必须面面俱到,否则我就不够优秀。“
从认知偏差的视角来看,上述的中间信念可能陷入“绝对化思维(黑白思维),灾难化,以偏概全,对失败的恐惧,自我苛责,过高的标准……”,这一类完美主义的认知偏差常见于抑郁,进食障碍,强迫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等心理疾病,
而完美主义者所设定的规则和假设是注定无法达到的,这些消极的规则,态度与假设通常与个体的核心信念有关,或可能用于保护个体的有关自我的消极核心信念不被激活。
03




处理低自我价值
三、处理低自尊
这样我们回到题目,把题目改成“如果我不能做到完美,就会被讨厌或不被接纳”,这种假设之所以是功能不良的,是因为其注定在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永远无法被满足的,而个体会因为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陷入“过度耗竭或回避拖延”
更深入的分析,问自己,当你只有做到完美,才能感受到[3]
1. 安全(Safe)
2. 被爱(Loved)
3. 有价值(Worthy)
4. 受尊重(Respected)
5. 被接受(Accepted)
这种思维模式暗示着个人的价值和情感状态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完美表现。而这种自我价值,接纳与安全依赖于他人以及社会的期望和标准,这是极其脆弱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通常指向消极的核心信念“我不好,我没有价值”,
无论完美主义是何种类型,羞耻感都是导致完美主义的重要诱因。完美主义不是你一直在成功领导者身上所看到的那种积极向上的奋斗,它也不是我们试图给自己设定目标,尽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完美主义基本上是一种认知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我看起来很完美,工作得很完美,并且任何事都做的很完美的话,那么我就能够避免羞愧,嘲笑和批评。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为了避免羞耻感的应对机制。”
因此在心理治疗中不仅仅是针对功能不良的假设做工作,同时要识别造成个体持续低自我价值的消极核心信念,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个案概念化,提供了治疗思路,见下图(案例已做修改,仅用于科普)

Fennell (1997) 的低自尊认知行为模型包含:成长历程(早期经历,“核心信念”,“态度规则”)和低自尊造成的的焦虑、抑郁症状的持续循环模式[4]
学术界普遍认为造成完美主义的根源,其中之一来自于父母的过分苛责和高要求,对孩子缺少认可与鼓励,以及对孩子的表现抱有过高的期望和标准。完美主义父母很少对孩子正性行为奖赏,不断鞭策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尽管孩子已经取得佳绩,父母却没有及时表扬,不断的强调再接再厉,但孩子未取得理想成绩时,却会招致责骂)。父母的严厉和批评,以及父母过高期望和标准是造成完美主义的形成重要原因(Frost et al., 1990)。
在生命早期,个体形成了关于自我的基本“信念”。当自我评估过于消极(如“我一点价值都没有”或“我不够好”)会导致低自尊。为了应对消极“自我信念”,个体会发展出一些策略去更好地管控自己的生活,避免激活消极核心认知。Fennell将这些策略称之为“规则、态度、假设 rules for living”,这与Beck在最初的情绪障碍认知模型中提出的“功能不良的条件化假设”相似。这些“规则、态度、假设”的存在是为了使个体让自己“感觉更好”--即当这些“规则、态度、假设”的条件被满足,个体就可以避免激活消极核心认知。
例如,为了避免激活消极核心认知“我不可爱”,个体会发展出规则假设:“我不能让别人看到真正的我”。只要规则假设得到满足,他们就可以避免激活消极核心认知,让自我感觉更好一些。“规则、态度、假设”通常与接纳、控制和成就有关 -- 个体认为自己必须做某些事去获得别人的喜爱、接纳,获取足够的控制感、成功,以及最终获得认可。
然而,为了避免激活消极核心认知而发展出的“规则、态度、假设”,其内容以及应用往往可能“过度且适应不良”。例如抑郁的患者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可爱”,患者的假设:“一旦人际关系破裂就印证了我不好,一旦任务失败就说明我能力不行”,因此患者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委曲求全或过分讨好,为了避免人际关系破裂,或者在关系中尽一切可能追求完美避免不被认可,在工作中表现得面面俱到,以获得他人的肯定;然而这种“规则、态度、假设”是非建设性的,并不能帮助患者发展出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上图中,患者的功能不良的规则:
“我必须控制以及保证一切正常运转”
“我必须迅速完美完成所有任务使得生活顺利进行”
“我必须表现完美”
患者的功能不良的假设:
“如果我不能面面俱到,别人会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不喜欢我”
“如果没有得到有关“与同龄人或同事相比,我表现更好”的外部确认,就会自我感觉较差”
“如果某个人不喜欢我,一定是我哪里出错了”
“如果我不能处理好所有事情,我就是个失败者—-我对我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负有责任”
被别人认可固然很好,但如果患者将“被别人认可”视为第一要务,那么常识告诉你,产生心理负面情绪通常难以避免。按照如此严格和极端的“规则、态度、假设”行事并不总是会被满足:即在生活的某些时刻,这些生活准则无法得到满足。从长远来看,“个体需要被每个人喜欢、在每件事上做到最好、可以控制一切”等这些绝对化要求实际难以达成。当这些准则(或可能)遭到破坏,就会激活“消极核心信念”。
当存在可能导致“规则、态度、假设”无法被满足时(如“我可能不会成功”),焦虑情绪就产生了;一旦个体察觉这些“规则、态度、假设”已经遭到破坏(如“我已经失败了”),焦虑则会转变为抑郁。
一旦消极核心认知被触发,患者一系列非适应性行为(如回避行为、安全性行为以及消极解读积极事件)导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持续。因此这些非建设性的“规则、态度、假设”造成消极核心信念容易被反复激活
04




总结
不要用对与错的方式评价中间信念(规则、态度、假设),有效的规则和假设应该是具有适应性的,灵活的和建设性的,是能够帮助个体更少的认知冲突,更好的适应环境和实现最优化成长与发展的,be water,myfriend。

往期推荐
识别并有效处理16种常见认知歪曲▎认知干预(一)
如何有效矫正功能不良“核心信念” ▏认知干预(四)
完美主义与心理疾病|基于精神病理学视角

作者:WYPSY工作室

中文原创 禁止转载,截取和二次加工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科学 | 严谨 | 循证

-we lead by example to make life better -

课程推荐:

参考文献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734118/

https://www.guilford.com/books/Cognitive-Behavior-Therapy/Judith-Beck/9781462544196

https://www.6seconds.org/2019/01/17/what-is-the-root-belief-of-your-perfectionism/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8-04665-001

wypsy
留英心理治疗师创建 | 致力于科学循证心理治疗与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