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会实时更新码内资源,将该二维码作为与读者交互的长期入口,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有效提高自身论文学术影响力。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LC术后Hem-o-lok夹移位至胆总管一例
引证本文:
王一尧,李铎,邹瑞. LC术后Hem-o-lok夹移位至胆总管一例[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4, 36(11): 697-698.
王一尧,李铎,邹瑞
海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胰外科,海南 海口 570100
[基金项目] 海南省‘南海新星’医疗卫生人才平台项目(NHXX-WJW-2023023)。
[第一作者] 王一尧(1986—),女,山东潍坊人,主治医师,硕士。
[通信作者] 邹瑞,副主任医师,博士,Email:zourui1223@126.com。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4岁,因“出现腹痛、黄疸、发热1 d”于2023年6月11日收入海南省肿瘤医院。既往史:半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及腹部不适;发现高血压半年,规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查体:腹平软,陈旧手术疤痕,上腹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8×109/L,中性粒细胞11.38×109/L,尿胆红素(+),CRP 40 mg/L,降钙素原1.723 ng/mL,总胆红素77.24 μmol/L,直接胆红素59.67 μmol/L,间接胆红素16.41 μmol/L,ALT 217.24 U/L,AST 129.5 U/L,γ-谷氨酰转移酶212 U/L。CT提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中上段见条状致密影,大小1.0 cm×0.6 cm,肝内胆管略扩张,局部结构稍紊乱,胆囊缺如。考虑胆总管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图1)。诊断:胆总管结石,胆管扩张,胆囊切除术后,高血压。
排除禁忌,行全麻下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探查见胆总管增粗,直径约10 mm,切开胆总管见泥沙样结石为已经闭合的Hem-o-lok夹(图2),取出夹子,置入胆道镜检查,肝内外胆管通畅,无结石及异物残留,留置T管及腹腔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术后恢复顺利,6周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未见异常,拔除T管。
讨论
本文报道了一例因LC术后Hem-o-lok夹移位导致的胆管并发症。患者在术后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胆管损伤或胆管梗阻有关,是LC术后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在本病例中,术前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误导了诊断方向,对于Hem-o-lok夹等非典型异物,需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对于LC术后发现胆总管异物的患者,应谨慎地解读影像学结果,仔细辨别结石的长宽径比例、形态特点,尤其是条状致密影,这些影像学特征均要考虑Hem-o-lok夹的可能性。
Hem-o-lok夹移位作为一种罕见并发症,多数移位至胆总管,也有移位至十二指肠、输卵管等部位的报道。其发生可能与患者解剖变异、术后活动,以及术者手术技术和经验、术中对器械的控制有关。腹腔镜胆管探查为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微创且有效的手段,通过腹腔镜下手术操作,我们成功移除了移位的Hem-o-lok夹,并确保了胆管的通畅。与内镜逆行胆管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相比,腹腔镜手术可以直接观察并处理胆管内的异物,减少对胆管的损伤风险,并允许更全面的胆道评估。
术中可使用可吸收生物夹代替Hem-o-lok夹,可吸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降低异物反应,随着时间在体内逐渐溶解,减少了夹移位等长期并发症的潜在风险。此外,术后的严密监测和管理对于预防进一步的并发症和促进患者恢复同样重要,对于LC术后的患者,特别是出现非典型症状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生化指标监测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通过本病例报道,提醒临床医师在进行LC术时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1)术前管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特点。(2)术中管理: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术者手术技巧,减少术中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加强术中器械管理,确保Hem-o-lok夹的正确使用和固定;对于术中已经出现胆管并发症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3)术后管理:术后指导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夹子移位的风险;对患者进行长期、细致的随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肝胆胰外科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
电话
0577-86699363
电子邮箱
gdywkzz@vip.126.com
官方网站+投稿系统
(官网已开放下载所有已发表论文全文哦~)
https://gdy.wmu.edu.cn
排版 | 吴 珊
校对 | 王郦莹
责编 | 鲁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