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失眠现象日益普遍,且影响范围逐步扩展至更年轻的群体。
优质睡眠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您也面临失眠问题,伴随着心慌、精神紧张,白天可能会出现眩晕、喉咙干涩等症状,通过观察舌象,发现舌红少苔,这可能是肝血不足的表现。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个补肝血、安心神的经典方子。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讲“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这也直接点出了酸枣仁汤的直接适应证是以肝血不足,虚热扰心所致的失眠为主。这种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或多梦易醒,伴有面苍白、心悸、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此外,还可以用于虚热内扰、阴虚病,神志异常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原方的药物组成与剂量:酸枣仁30 g 、甘草10 g 、知母20 g 、茯苓20 g 、川芎20 g。
煎煮方法是把酸枣仁打碎先煮半小时,再把其他药放进去一起煮,煮好了分三份早中晚服用。
针对阴虚内热伴有盗汗时,可加牡蛎、浮小麦、五味子;若心胆气虚导致心悸和易惊,可添加龙齿、人参;若内火旺盛,烦躁不得安宁,可加入生地黄、栀子以清热宁神。
湿浊壅滞者,加石菖蒲、陈皮、半夏;阴血不足者,可以加生地、玄参;瘀血阻滞者,加桃仁、赤芍。
体虚者常因营血亏损,导致肝脏无法得到充足的滋养,进而引发肝阳上亢,内生虚火,扰乱心神,产生烦躁不安。
此火源起于肝血虚,称为虚火,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血为主,清退虚热为辅。
正如陆渊雷在《金匮要略今释》中提到:“虚烦不得眠,亦神经衰弱之一种证候。人之睡眠,须血液流向下部,使脑部比较的贫血,方能入寐,所谓人卧则血归于肝也。
病虚劳者,因营养不足而神经衰弱,于是神经常欲摄血以自养。虽睡眠时,脑部仍见虚性充血,故虚烦不得眠。”
因此对应在治疗上,《金匮要略》提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枣仁汤之配伍,正合此意。
酸枣仁性质甘润,擅长滋补,其酸味有助于收敛肝气,具有养肝补血、宁心安神的功效,是治疗不寐的要药,其滋补作用不容忽视,是为君药。
《本草纲目》记载酸枣仁:“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据此,张仲景采用先煎的方法使酸枣仁熟化,以此治疗肝郁胆虚的病症。
《神农本草经》记载酸枣仁“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皆酸枣仁之功也”。
因此,为了充分利用酸枣仁的滋补强化之力,其用量需较大。在张仲景的酸枣仁汤方中,酸枣仁的用量达到二升,折合现代计量大约为188 g。
同时,将酸枣仁捣碎并长时间煎煮,可增强药效,且分次服用有利于药效的持续和温和释放。
此外,酸枣仁需长期服用方能显现其疗效。长期滋补能够增强机体对邪气的抵抗力。
茯苓具有消痰化湿、健脾安神的功效,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被归类为利水渗湿类药物。
茯苓本身是真菌的菌核,结构中具有多孔性,依据中医的取象比类原则,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利水渗湿药材。
但茯苓与其他利水药材的区别在于,它在渗湿利水的同时,还能发挥健脾的作用,既能驱除邪气又不损害正气,因此许多补益方剂中常加入茯苓,以避免过于滋腻,确保补而不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茯苓还具备宁心养神的功效,尤其是茯苓干燥菌核中包含松根的部分,这部分被称为“茯神”,在宁神方面尤为突出。
知母苦寒清热,质润而不伤阴,知母是一味清热药,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知母入肺、胃、肾三经,上可清肺火,中可凉胃火,下可泻肾火,清湿热、退虚热均可,其味甘苦性寒质润,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内经》曾讲过:胃不和则卧不安,知母既可清中焦之胃热,又可除上焦心之虚热,清热除烦以安神。在酸枣仁汤中,肝阳偏旺,导致阴伤亏损,因此知母滋阴以降火,又可缓解阴虚火旺之症。
此外,知母清胃热、除虚烦的效果还能带来一点其他的妙用。《医门法律·大气论》提出气对形的影响重大。
而且,现代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与肥胖相关,失眠可能影响能量代谢,导致气机异常。
睡眠不足还增加零食摄入和高热量食物偏好,因此酸枣仁汤还可能有助于减肥。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调理肝血的功效,其味辛可行散,因此川芎在活血行气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被誉为“血中之气药”。
以川芎辛散之气反佐酸枣仁酸收太过,补血与行血结合,补而不滞,是为调肝之法。
最后是炙甘草,以其甘味,既能补益中焦之虚,又能调和各种药材。
若患者体质极度虚弱、中气不足,此时采用蜜炙的甘草可能更为适宜。蜜炙甘草能补脾健胃、益气强脉,与酸枣仁共同作用,可实现气血双补,更有助于身体的调养。
以上就是酸枣仁汤的组成,本方适用于因肝血不足引起的虚劳症状,常见于体型瘦弱、指甲干瘪、唇色苍白、易感疲乏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