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 | 田
排版编辑 | 陈
摘自李爱玲《痛快去活》
SPORTS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在少女时代我被妈妈严重打压了爱美的欲望。她只许我穿校服,不能提关于穿戴的任何要求,我只要开口,就会毫无例外地遭到训斥:“天天想着臭美, 哪有心思学习?”
在她的标准中,爱美,就等同于学坏,等同于堕落,是与学习完全相悖的“坏毛病”。
青春期是我过得最压抑、最灰暗的人生阶段。
参加工作自食其力之后,我满足了自己对买衣服的执念。买不起贵的,就淘路边摊、外贸小店。过了一个阶段之后,还是不满足,我想给自己更好的。
24岁那一年,我第一次在商场买了一条品牌连衣裙,四位数的价格,花掉了我一半的月薪。
买回来之后,我却很少穿。
上班不舍得穿,小小职位、区区薪水配不上它的大牌; 休假时没必要穿,头不梳、脸不洗、门不出,穿给谁看? 外出时也不能穿,弄脏了、弄皱了不划算。
最后只剩下工作上的重大场合才舍得穿。这让我更加紧张不安-——怕滴上油、怕洒上酒、怕勾了丝,原本能应对自如的我,为了一条裙子,一整晚坐立不安。
买得下,却用不起。我咬紧牙关给了自己所谓“更好的”,却配不上这“更好的”,只能沦为它的奴隶。
太累了。
后来我又回归了“以量取胜”的状态。外贸店,夜市摊,琳琅满目的东西买不完。
内心的缺口有多大,外在的物欲就多疯狂。
那几年我迷恋外在的光鲜,迷恋新衣加身一日一换的恣意,心中还暗藏一种翻身的快感——为那个曾经被苛待被无视的自己,为那个曾经终日套在老气横秋的校服里晃荡的少女之躯。
我一直到将近四十岁的时候,才走完这个过程。 因为我发现,物欲变得意兴阑珊了。
衣服,每季添一两件就够穿。包包,两只完全够一整年轮换。那些东西带给我的快感,日渐寡淡。
我开始清理掉大量的旧物,不再囤积。喜欢的衣服想穿就穿,也不必非要等一个“重要的日子”。
我再也不会下雨天把哪只包揣进怀里,用我的身体为它挡雨。 我再也不会因为鞋子踩进泥泞,就内疚自责、懊恼不已。 所有物品,都应该是服务于我,而不是奴役我。 当欲望的黑洞被一点点填平,我便再也不会被它吞噬。 这也是一个人的自我走向不断完善、不断升级、不断延伸的过程。
也许每一个经历过早年物质匮乏的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从渴求物质的堆砌,到欲望清减的素朴。从仰赖外在的光鲜,到寻找内在的丰盈。
这个黑洞如何填平?
现实层面,当然跟钱有关。
通过自身的努力拥有可以支配的金钱,对于内在世界不够安全的人尤为重要。这会让他对人生多一份踏实感和掌控感。这是安全感的重要补充。
而更重要的部分,来自内在的成长。
如果不带着觉知,只是一味通过购物来满足欲望,并不能带来人格的改变。
因为在潜意识里,早年被养育者制造的“求而不得”的体验,会一再重演。所以那些购物成瘾的人,永远买不完,永远不满足,因为潜意识要他永远“求而不得”。
在欲望中带着一份自省,去满足自己,在欲望中带着一份觉知,去探索自己,是成长的开始。
所有欲望的黑洞深处,都有一个不曾被满足的内在小孩。他留在原地,充满委屈。
真正需要满足的,只是这个内在小孩的呼唤。
当我们真正看到他的需求,能用当下的自己,重新去满足这个内在小孩的渴望,我们就收获了真正的成长。
这是超越所有物质的满足,也是超越欲望桎梏之后,更盛大的自由。
微信号 : ganweif
●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