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的关系至关重要

情感   2024-12-16 21:02   新疆  

文字编辑 | 田

排版编辑 | 陈




摘自【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的人生进阶法则》


PSYCHOLOGY

有些母亲为了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故意夸大孩子是自已身体一部分的这种感觉。她这么做,其实是想彻底掌控孩子,让孩子依赖自己,永远留在自已身边。 


有个农夫五十岁了还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后来,母子俩因为得了急性肺炎被送进医院。农夫不幸死了,母亲听到儿子的死讯后,说:“我就知道,我没办法把这个孩子养大。”很明显,对这位母亲来说,五十岁的儿子仍然是个孩子。她从没想让他离开自己,去外面独立生活。






如果一个女人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合作,那她在母亲这个角色上,无疑是失败的。 


母亲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为过度关注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会严重损害其独立性,以及阻碍他对外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所以,母亲在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后,最重要的任务就变成了让孩子对父亲感兴趣,和父亲建立合作关系,然后是对他人(比如其他小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朋友)和社会感兴趣。





如果母亲自己就无法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她自然也无法完成将孩子的兴趣引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这一工作。 


一个想让孩子只依赖和信任自己的母亲,必然会排斥所有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的人和事物,她会想方设法将他们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一个只把注意力放在母亲身上的孩子,会把所有能引起母亲兴趣的人和事,当成自己的敌人。他不愿母亲关心别人,不管这个人是父亲还是其他兄弟姐妹,因为那会损害他的个人利益。很多心理学家对于这种现象的认知都是错的。弗洛伊德学派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是:孩子爱上了自己的母亲,想和母亲结婚,仇视甚至想杀掉父亲。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显是因为不了解儿童心灵发展的过程。 





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希望母亲不要理会任何人,只关心自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他们想要控制母亲,把母亲变成自己的仆人。俄狄浦斯情结和性无关。只有那些被母亲惯坏了的孩子,才有这种异常心理。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和其他人建立合作关系,在遇到婚恋问题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再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对他唯命是从,满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俄狄浦斯情结完全是错误教育方式引发的恶果,和遗传、乱伦的本性、性欲没有任何关系。 

被母亲宠坏了的孩子只要一眼看不到母亲,就觉得焦躁不安、难以适应。这样的孩子不管在哪儿,公园、学校还是其他小朋友身边,最重要的目标,都是和母亲建立联系。他希望母亲能够不分昼夜地陪在自己身边、关心自己。他竭尽所能讨母亲的欢心。用自己脆弱和无助的一面博得母亲的同情,用哭泣、生病赢得母亲的关注和照顾。如果他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就会故意做错事或假意发脾气,强迫母亲把注意力转回到自己身上。很多问题儿童其实都是被惯坏的。他们于千方百计地吸引母亲的注意,对社会上各种规则和束缚感到难以适应。 


被宠坏的孩子觉得生活中最幸福的事,就是生病。因为在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总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照顾他们。这些孩子在病重康复后,又开始出现新的病症。这种情况和疾病无关,是他们太怀念生病时被关心、被宠爱的感觉了。 





有个女孩生了一场重病,在医院住了四年。所有医生和护士都很喜欢她。出院后,父母又细心地照顾了她一段时间,等她身体完全康复后,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女孩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受宠了,咬着手指埋怨道:“我的病还没好呢!”她想让父母继续宠爱自己,就像她住院时那样。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成人有时也会提到自己患病的事。 

有个男孩,是家里的次子。他非常顽劣,总是撒谎、偷东西、逃学。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太难管教,想要把他送去少管所。就在时候,男孩忽然得了肺结核,他病得很重,在床上了半年才恢复健康。他病好之后,忽然成了家里最听话的孩子,这让大家感到非常吃惊。 


他的改变和那场病一定是有关系的,但绝不会是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生病时,父母的悉心照料让他意识到自己以往的想法是错的。以前他总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只爱大哥。现在误会解除,他也就不必通过做坏事,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不少人都以为母亲对孩子的错误影响,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加以修正,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


因为没有哪个护工、 幼儿园老师或家庭教师,能像真正的母亲那样对孩子充满兴趣,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赢得孩子的信任。


相比于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看起来更为孤僻内向,为什么?因为后者缺少母亲或母亲式的人物,在他们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之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关注,并把这种感情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对孤儿来说,最好的救助方法,是帮他们找一个正常的家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觉之道

微信号 : ganweif


● 扫码关注


觉之道
传播心理学知识, 心理疗愈与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