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他人,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情感   2024-12-01 21:21   新疆  

文字编辑 | 田

排版编辑 | 陈




摘自韩永华《幸福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就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已,把每一个遇见的人都当成自己的镜子。 


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能映射出真实的自己。很多人喜欢抱怨别人,说对方如何如何不好,其实并不是别人出了问题,而是没有看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竞是什么样子。 


你是怎样一个人,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听出;你将事情做得怎么样,也可以通过与别人的比较看出来。因此,想知道自己长得怎么样,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说,自然就会知道。因为,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通过参照物来比较和确定;自己的水平是高是低,也需要通过与别人交流沟通,才能有所认识,有所感悟。 




从认知角度讲,人是很难认清自己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从自己的视角,往往很难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从自己的立场,也很难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上。比如,对自己的利益,总是本能地守护和争取;对自己的情感,会产生自爱、自怜和自谅等情感……这些做法都会约束自我认知,让你对自己的认识不客观、不全面、不公正。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某行业具有一定权威、握有一些话语权,就更难正确认识自己了。以过去的成功来肯定现在的做法,以自认为的正确来驳斥别人的观点,会让你忽视自己的不足,看不见别人的长处,继而变得自我欣赏、自高自大。 


看不清自己的人,容易产生自满、自卑等情绪,或故步自封, 或畏缩不前,或放任自流,严重影响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成为自我实现的障碍。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智慧在于看清自己, 自我成长,因为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就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因为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才能从别人身上看到真实的自己。  



1.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这些“镜子”,你就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在了解对方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了解自己: 了解了别人的感觉和想法,也能让你了解自己。即使是令你厌恶的人,也是在带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自己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感的原因, 因为通过他,你能够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2.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别人让你讨厌的地方, 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如果你品德不好,就会对别人的品德心生质疑; 


如果你对别人不忠诚,也会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忠诚; 


如果你不正直、不正经,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你就是那样的人; 


如果你对异性有非分之想,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另一半; 


如果你觉得自己总遇到讨厌的事或人,那自己往往也是令人过厌的人; 


如果你喜欢挑人毛病,那至少说明你的毛病也很多。 


同样,如果你爱发脾气,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都投射到别人身上,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你的怒火。 


只有你的内心走向良善时,才会停止批评别人。




3.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你内在有什么弱点和缺失,就会吸引到能掌控你内在弱点和缺失的人;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如果你控制欲太强,总想控制他人,除非自己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更无法解放自己; 


如果你满怀怨恨,他人的只言片语都能让你心生恨意,除非你的愤懑情绪得到疏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 


如果你忌妒心重,只要看到他人某方面比自己强,就妒忌对方,除非你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忌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无法信任自己, 就很难信任别人;无法尊重自已,就很难尊重别人;无法肯定自已,就不会肯定别人;不能照亮自己,也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可以反映出你与自己的关系。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在发生冲突,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发生冲突;自己的情感不断挣扎,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 


我们在感情中遭遇的问题,都是自己的内在问题;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可以反映出自己拥有的特质,呈现出自己内在的自我。 所以,我们不仅要检讨自己跟别人的关系,还要反省跟自己的关系。如果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要从改变内在开始。 


记住,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你给他人自由,你自己也能得到自由。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那些最难放手的人,也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觉之道

微信号 : ganweif


● 扫码关注


觉之道
传播心理学知识, 心理疗愈与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