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 | 田
排版编辑 | 陈
摘自李爱玲《痛快去活》
1
一位男性朋友,去年夏天非要把刚上一年级的儿子送到他农村父母家待一个暑假。
本来,让孩子去体验一下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也没什么问题。
但他老家的村子,地处偏远,生活闭塞,他父母仍用三十年前养育他的那套方式对待他儿子。
有空调不让开,孩子热得起了一身痱子。
止痒膏不给抹,非要用嘴嚼一种草,再吐出来给孩子敷上。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一个月之后,孩子是吃了些“生活的苦”,腿上的疱被抓烂感染了,还淌着脓水。
他太太和他大吵,他很委屈:“我就想让孩子吃点苦,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有错吗?”
他和我聊了很久,一直非常坚定地强调:他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了,都吃不了苦,他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尤其是男孩子,不吃点苦,将来怎么长成男子汉大丈夫?
我一直听他讲完,然后提出了一个我的思考:
“有没有可能,你潜意识里,只是希望孩子吃一吃你当年的苦?” 他愣了一下,立即否认:“不不不,我可没这么想。”
我相信他肯定“没这么想”。因为,怎么想,是意识层面的事。
但潜意识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非常隐蔽地让你“没这么想”,却又“这么做了”。
这位朋友很重视教育,也学了一些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课程。所以我和他探讨:
"一个吃过苦的人,在养育孩子时,潜意识很容易设置一个陷阱,就是想让自已的孩子也吃一吃自己当年的苦。
“但意识上,你知道年代不同了,这些苦,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堂而皇之地实施,比如,让孩子吃糠咽菜。
"但如果借助于‘教育’和‘锻炼’的名义,听上去就名正言顺了。
“其实,孩子去不去农村待这一个月,都不影响你对他的教育。只是如果不让他去,你似乎有点不甘——老子当年吃过的苦,你小子凭什么不吃?”
他没说话,片刻后点点头,然后沉默了很久。
研究潜意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一个人的心智系统,既有意识的部分,也有潜意识的部分。
在冰山模型中,意识部分,就是海面以上肉眼可见的部分。它很容易被觉察到。
而潜意识,是冰山处于海面以下的,更庞大、更隐蔽的部分。
微信号 : ganweif
●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