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阿华读书▲ 和阿华一起成长
你是不是也常觉得,自己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感觉走”?阅读好书就像找到了一个智慧的导师,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能教我们怎么做。惯性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使用旧有的模式,依靠直觉、感性做决策,而不是依靠更合乎逻辑的理性。例如,在亲子教育过程中,有时忍不住还是会发脾气,而不是采取更理性、温和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明明知道学英语、阅读、写作等,这些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明明知道要多花时间去做,而且要尽早开始做,但还是会不断往后拖延。我们在理性上认为是对的,可是在具体行动时,却往往会更多地受到感性力量的驱动。毕竟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理性脑的出现也只有200多万年,而情绪脑的出现则多达2亿年之前。从进化的时间来看,两者出现的时间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也难怪在面临如此强大的人性(受情绪支配)时,理性经常都是不占上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变得更加理性的过程,从仅靠直觉、感性进行决策,过度到依靠理性进行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变,除了经过生活的拷打然后总结自己的经验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别人总结的经验中学习,例如阅读别人写的书。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可以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可以缩短我们自己探索的时间。可即使经过了大量的学习,我们的行为也已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可是太过强大的惯性,依然经常会把我们拉回到旧有的生活轨道中。例如,我几年前就阅读了《正面管教》这样的亲子教育类好书,我理解了教育孩子需要尊重,需要培养孩子的价值感,需要给予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自尊体系。甚至在夸奖时,需要更加具体,多夸努力,多夸过程,夸奖时也要把理由说出来。当看完书后,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认为书中说得好有道理,自己的行为也确实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例如,当看到孩子数学考了90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很可能会这样说:“考得不错,争取下次更进一步”。孩子听了之后没什么成就感。但是在阅读了相关亲子教育类书籍后,我们可能会这样说:“看你最近确实挺努力的,这次考90分,比之前进步了不少,能告诉我你最近做了哪些和之前不一样的事吗?”然后孩子就会复盘、总结,在孩子的心里就会认为,考90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在我最近重读《正面管教》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自己的许多行为已偏离了书中所讲的核心。例如,在看到孩子做对的时候,可能只是简单一句“做得不错“,却并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做对了,值得夸赞的行为背后的品格是什么。因此,当我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就会拿自己的行为和书中提倡的行为进行对比,当行为偏离过大时,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好书,我们要经常拿出来进行重读。每一次重读的过程,其实就相当于校正我们行为的过程。而且,当我们阅读后去实践,就会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感悟,积累一些新的经验。当我们再次阅读时,因为在实践中有了自己的心得,所以对于书中的所写的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当我们对一本好书重读多了,校正多了,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更加偏向理性一方。毕竟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则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来不断校正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可以改掉旧有的习惯,开始一些新的行为,在执行新行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往复、倒退等。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重读好书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拉入正确的轨道中。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好书,我也会每隔一段时间重读一次,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也会去校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书中提到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提倡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第三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上。每隔一段时间重读这本书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否都花在了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上。所以,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阅读、实践,然后重读,校正自己行为,再次实践、重读......”这样一个不断螺旋向上的过程。👇微信好友位还剩少量名额,欢迎扫码加我微信,近距离围观。
靠自学能力逆袭,自考专科、本科,并拿到学士学位,在微信读书阅读130多本书,在帆书听书 300 多本,写作 500多天。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把它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感谢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