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看书,要多思考

财富   2024-12-06 23:17   广东  
关注 ▲阿华读书 和阿华一起成长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537/600 天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思考,不能作者说什么就全部相信,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到底要如何思考?


在《海绵阅读法》这本书中,李小墨老师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框架,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分享下这个框架,也是自己的一篇学习笔记,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李老师把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想法的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是想法的判断阶段;第三阶段是想法的整理阶段。



一、想法的产生阶段



1、前后对比


看完一本书后,盘点下在看这本书之前和之后,自己有哪些收获。


例如在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前,我觉得时间管理就是要追求效率,追求的就是怎么能在一天做更多事。


但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收获了关于时间管理的新知,时间管理不是要看效率,而是要看效果,要把更多时间花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


我了解了高效能人士的时间主要花在了第三象限,因此他们每天看起来都比较从容、淡定,而不像大多人那样每天忙于紧急的事,最终却没什么效果。


在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也收获了新知,那就是时间不可管理,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所以,读完一本书的前后,我们总是会产生一些想法的。


2、提问


我们人类有一种倾向,就是只要提问了,就会忍不住想去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思考的齿轮就转动起来了。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脑子里如果产生了什么疑问就把它记下来,然后试着自己去组织答案。


例如在《海绵阅读法》中,看到阅读速度的那一章,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到底要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小墨老师还分享了一个“红绿灯思考法”,完全理解的用绿色画线,没有完全理解的画黄线,完全无法理解的画红线,从而逼着我们进行思考。


还可以留意书中作者提出的好问题,例如在《海绵读书法》作者提出的问题有:如何做主题阅读?历史类书籍如何阅读?


也可以借助一些框架训练我们的提问能力,例如“5W2H”框架等。


5W 即 What(是什么?)、When(何时开始?)、Where(从哪里开始?)、Why(为什么?)以及 Who(谁?)。


2H 是指 How(怎么做?)和 How much(做到什么程度?)。


不同的书籍,可以灵活运用 5W2H 框架进行提问,从而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


对于一些实用性书籍来说,我们会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来提问。


例如《微习惯》这本书,可以围绕着“什么是微习惯?”、“微习惯为什么有助于养成习惯?”以及“如何使用微习惯” 来提问。


3、联想


思考的本质其实就是联想,即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小墨老师说大多人之所以思考比较苍白的原因就在于思维太封闭了,发散性太差,所以我们要多做联想。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多想想这本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例如在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时,在时间管理四象限章节中,可以联想下自己每天最多的时间花在哪一象限的任务上,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还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务上?然后去优化自己的时间分配。


当我们遇到作者用案例来解释一个观点时,可以把这个案例换成自己的,作联想思考。


还可以尝试对知识点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把知识点应用于其它领域。


4、行动导向


我们在学习一个概念后,接下来要怎么行动?如何应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些都可以让自己产生一些想法。


例如在学习了刻意练习的几个步骤后,多想想如何把它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如何拿它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编程技能等。



二、想法的判断阶段



在想法的判断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可以接受?哪些观点不能接受?


1、区分事实和观点


在日常沟通中,区分事实和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非暴力沟通》中也提到了区分事实与观点的必要性。


我们在沟通时,讲事实还是观点,会有很大的区别。


你今天上班迟到了。


老板说“你怎么总是迟到”,这是老板的观点或评论,这样的评论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


可是如果老板这样说“我看了下这一周的考勤记录,看到你有三次迟到记录”,这是事实 ,而事实不会引起你的抵触。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也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区分出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事实。


我们在评价一个事实时,可以说它是“真的”或“假的”。但是在评价一个观点时,我们只能说“我同意”或“我反对”。


也就是“观点无对错,事实有真假”。


在阅读过程中,读到什么就信什么的人,常常把观点当成了事实。


在《异类》这本书中,格拉德威尔提到了一万小时定律中,大概意思是说练习一个技能只要达到1万小时就能达到专家的水平,但这不是事实,这只是作者的观点。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作者说什么就全盘接受,有些只是作者的观点,并不是事实。


2、分别核查事实和观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事实和观点的关系,观点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相当于观点的根基。


如果事实本身就有误,那么建立在根基之上的观点,当然也是立不住脚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核查事实。


例如要核查信息的来源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如果是二手的,能不能找到一手的信息源,一手和二手信息源是否是一致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失真等。


我在阅读《海绵阅读法》时,在阅读速度那一章节中看到:


“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但是在正常的学习中,我们每秒调动的大脑资源只有大约40个神经比特,这意味着大脑每秒钟有大约80个比特的闲置空间”。


我在网上搜了下没找到来源,于是我就请教李小墨老师这条信息的来源,她告诉我来源于《超快阅读法》这本书。


于是我在微信读书APP 上找到《超级快速阅读》这本书查了下,也确实找到了这条信息。


之所以要追根问底,一方面我想学习下这条知识点。


其次因为我也在写作,我在文章中也会引用这条信息,如果事实有误,在这个事实上得出的观点也是不可靠的,有可能会误导读者,所以要尽量核查清楚。


其次是核查观点。一般来说,一个观点的产生过程是,先有一个论题,然后根据一定的论据得到一个结论。


那么在核查观点时,就要看论据的效力如何,看推理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逻辑漏洞,然后还要看作者的立场是否公正等。


3、得出自己的观点


组织自己的理由,得出你自己的观点。


4、让观点成长


不仅要留意证明我们观点的内容,而且还要留意相反的观点,以及证明相反观点的内容,就是要保持开放性思维。


因为我们在不断成长,可能随着阅读的增加,新的论据出现,更新了我们的观点,所以要保持开放性思维。



三、想法的整理阶段



在想法的整理阶段,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例如用文字写出来,把阅读思考成果进行固化。


把前面产生的想法汇总起来,其次对这些想法进行分类,然后找出些想法之间的逻辑,最后把这些想法按一定的逻辑用文字写出来。


我们在实际阅读、思考过程中,不一定像以上框架做得那么精细,即使只使用其中一部分,也将会使自己受益。


希望以上分享对你有帮助。


我最近上线了一个成长创富社群,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写作、做公众号,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加我微信了解。 


·······END·······
👇


微信好友位还剩少量名额,欢迎扫码加我微信,近距离围观。



作者介绍:


阿华,终生学习者。

靠自学能力逆袭,自考专科、本科,并拿到学士学位,在微信读书阅读130多本书,在帆书听书 300 多本,写作 500多天。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把它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感谢你的鼓励。


阿华读书
一个靠阅读、写作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