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认知上的差距。
这种差距大到什么程度?用李笑来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同人之间的差距,甚至大到(相当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差距。
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距,导致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态度不同,采取的行动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必然不同。
例如,不同人对时间管理的认知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努力的方向不同。
一些人认为,时间管理就是要提高效率,于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是追求如何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
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先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全部都列出来。
例如在一天中,大大小小有50件需要完成的任务。
然后对这些任务进行分类、合并,性质相近的任务尽量一起做,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同任务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
而且,要努力挖掘自己的时间,例如尽量减少休息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娱乐的时间。
挖掘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拿来完成更多的任务。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的时间观念则不同,在他们看来,效果比效率要重要得多,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
而是每天做了多少重要的事,哪怕是并不是紧急的事。
后者就是所谓的高效能人士,在他们看来,一天即使只做一件重要(但未必紧急)的任务,要远比一天完成50件不重要的任务要重要得多。
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于高效能人士来说,他们的时间主要花在第三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上。
例如,阅读、写作、学习、做计划、陪伴家人、和孩子多沟通以处好亲子关系、培养下属等,这些都属于第三象限的任务。
如果第三象限的任务做好了,功夫花在平时了,那么就不会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就不会有那么多紧急的任务要处理。
之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紧急的任务,那是因为第三象限的任务没有做好。
例如,等失业了才去考虑自己的未来,等孩子辍学了才开始和孩子谈心、阅读教育类书等,这往往已经有些晚了。
这些任务之所以变成了紧急任务,就是因为平时没有做好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最终就会演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如果平时就很重视教育,经常和孩子谈心,阅读教育类书籍,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
如果在工作稳定时就有忧患意识,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在持续探索不同的赚钱渠道,那么当失业来临时,就能做到心中不慌。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时间管理观念上的不同,就能造成巨大的不同。
那么,要如何弥补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突然发生改变往往源于一个契机,例如遇到重大挫折,遇到高人指点等。
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主角被仇家打落悬崖,然后遇到绝世高人传授绝世武功。
但这些契机往往是被动的,也是无法预知的。
除了这些不可预测的改变契机之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去寻求改变。
例如,通过主动阅读学习,就能够逐渐弥补这种认知上的差距。
阅读好书,能让我们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幅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就拿上面时间管理的例子来说,通过阅读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好书,我们就能了解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然后时间尽可能多地花在第三象限的任务上。
通过阅读来提升我们的认知,几乎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了。
我也是通过阅读大量好书,才逐渐改变一些底层认知的,从而减少和高手认知水平上的差距。
例如,在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之前,我更多时间表现出来的是固定型思维。
但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学会了成长型思维,我相信任何技能只要通过刻意练习就一定能获得提高,并经常提醒自己要有成长型思维。
之前我也喜欢争论,但在通过阅读学习了“输赢、赢输、双输以及双赢思维”后,我意识到只要双方的关系不是双赢,那么最终就一定是双输的结局。
因此在与人打交道时,我常提醒自己要有双赢思维,要在双方之间取最大公约数。
这些成长型思维、双赢思维等,我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
如果没有阅读这些好书,我和这些高效能人士之间的认知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总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不到那么多厉害的人,有智慧的人,但我们在书籍中却可以遇到。
通过阅读好书,可以快速弥补我们和高手之间的认知差距。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把它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感谢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