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读书: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财富   2024-12-25 23:09   广东  

关注 ▲阿华读书 和阿华一起成长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554/600 天





关于阅读,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便是:“读完了记不住,怎么办?”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没有几个人读完一遍就能记得住的,我也做不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关键是要多输出和应用,例如写文章、讲给别人听,以及在实践中用起来。


我最近阅读了《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这本书,作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而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读完后,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过目不忘读书法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输出,另外一个是碎片化时间。



一、输出



作者分享了一个“三次输出法”,通过三次输出法,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次输出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有启发、触动的地方画线,该记些笔记的地方就记笔记。


在阅读纸质书时,圆珠笔和荧光笔是少不的,而且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来画线。


之前我认为阅读过程中画线没多大作用,读了这本书后,我对画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在阅读时,画线是有用的,识字和画线,调动的是大脑不同的区域,画线可以活化我们大脑的某个区域。


识字、画线和做笔记,三者调动大脑的区域是不同的,三者结合对大脑的活化效果更好。


在阅读电子书时,画线的好处更多,例如可以把画线的内容单独导出来进行复习,可以隔一段时间复习一遍画线的内容。


而且画线后,下次要引用却记不起原话时,可以直接去笔记里找,不需要全文找,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我们除了画线外,也要做一些笔记,阅读纸质书,可以把笔记写到空白处。


在阅读电子书时,记笔记更加方便,纸质书空白处是有限的,而在电子书上记笔记,基本上不用考虑空间的问题。


我们买书目的是为了学习书中的知识,一本书几十块,买回来后这本书处置权就属于你了,不用为了保持干净而舍不得写写画画。


为了吸引、内化更多内容,我们可以在书上面多记笔记、折页、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画线等,有些书友甚至把某些重要的内容剪下来。


这让我想到了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李敖这样描述:


“我李敖看书很少会忘的原因是我的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看的时候剪刀、美工刀全部出动,把这本书五马分尸。好比这一页或这一段有我需要的资料,我就把它切下来。背面怎么办?背面内容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两本都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我分尸分掉了。”


第二遍输出,是指看完后在社交媒体发表一些感想。


例如,作者是把读书感想发到脸书平台,我们可以把感想发到微信朋友圈、微博平台等。


我们也可以把书中触动自己的金句发到社交平台,当然了,要配上自己的理解。


另外,我们读完后觉得内容非常好,还可以向其他人推荐书。


当我们推荐给别人时,要写上推荐的理由,写推荐理由就是倒逼自己输出内容。


例如,你看了一本经管类的书籍,觉得很不错,你可以向身边做管理的朋友推荐。


甚至,一本书可以向多个人推荐,用自己的话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内容涉及的主题比较广,推荐时可以针对不同需求的人说出不同的推荐语。


你某个朋友整天忙忙碌碌的却没有什么成绩,你推荐时可以这样跟他说:


这本书提到了时间管理四象限,把我们每天的任务按紧急和重要程度分为四个象限。高效能人士的时间主要花在第三象限(重要但不紧急)任务上,在第三象限花时间多了,当下紧急的事情自然就少了。


如果某个朋友做事总是很被动,而且喜欢找借口,你向他推荐时可以这样说:


七个习惯中第一条叫积极主动,说的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境况下,都有选择自己如何应对的自由,然后,再跟他谈一谈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


如果一个朋友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担心中东冲突、俄乌冲突,你可以从影响圈和关注圈的角度来推荐这本书。


第三遍输出就是写书评。


读完一本书,不但要写自己的感想,还要写书评。


通过写书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化书中的内容。


在写书评时,不要在看完书的当天写,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例如在第二天写。


因为如果当天写的话,看完书后的心情可能还没有平静下来,写出来的书评缺乏理性。所以最好不要在当天写书评。


记得樊登老师分享过,他在看完一本书后,一周后会努力回顾书中的内容,并且拿出一张纸画思维导图等。


我主要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电子书,读到对自己帮助特别大的书,也会写书评,而且还可以在平台上发表出来。


这就是作者提到的三次输出法,而且这三次输出要在一周内完成。



二、碎片时间



在过目不忘读书法中,除了输出外,另外一个关键词是碎片时间。


因为我也是碎片化阅读,例如在地铁上阅读,在等公交车时阅读等,通过这本书我对碎片化时间阅读有了很深入的理解。


在作者看来,与较长连续的读书时间相比,碎片时间的读书会更加有利于记忆。


首先,时间限制会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我们在做一件事,如果有了时间限制,有了 deadline,那么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大脑的运转也会更快,记忆的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地铁上读书,你再有15分钟就要下地铁了,这就会产生一个时间限制,这个15分钟的限制,能够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阅读效果会更好。


其次,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开始和结束时的时间精力比较集中,而且记忆力也更好。在心理学上叫“首尾效应”。


书中提到一个实验,让学生看几张单词卡片,在进行测试时发现,最初和最后的单词记忆的效果比较好,中间单词的记忆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在一段连续的阅读时间中,开始和结束时的效果是最好的。


那么,连续一个小时的阅读,和四个15分钟的碎片化时间阅读,到底哪个效果更好?


作者觉得是四个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效果更好,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花15分钟阅读,首尾各5分钟的记忆效果比较好,加起来就是10分钟。那么,把四个15分钟首尾记忆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加起来,算下来就是 40分钟。


但如果连续阅读1小时,首尾记忆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10分钟。


然后,我们要灵活运用“15分钟”,最大限度发挥精神注意力。


作者提到,人可以在15分钟内维持较高的精神注意力。


人能够维持极高注意力的最小时间单位是15分钟,也就是说人类连续保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一限度。


例如,如果你用5分钟的碎片时间可以读10页,三个5分钟碎片时间就可以读30页。但是,一个连续的15分钟,你能够读40页。


所以,如果要看手机时,可以用低于5分钟的超碎片时间,而在高于15分钟的时间里,尽量要去阅读,用好15分钟维持较高注意力的时间。


最后,在碎片化时间中,睡前阅读的记忆效果也是不错的。


因为睡觉前没有其它信息输入,不会引起信息之间的冲突,而且在睡着后,我们的大脑还在工作,大脑在整理信息,使混乱的信息变得有序,睡前阅读、学习,有利于记忆。


总之,过目不忘读书法的关键是输出,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不断循环,再加上合理使用碎片化时间,从而促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牢固。


我最近上线了一个成长创富社群,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写作、做公众号,即将恢复原价 365元。



·······END·······
👇


微信好友位还剩少量名额,欢迎扫码加我微信,近距离围观。



作者介绍:


阿华,终生学习者。

靠自学能力逆袭,自考专科、本科,并拿到学士学位,在微信读书阅读130多本书,在帆书听书 300 多本,写作 500多天。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把它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感谢你的鼓励。

阿华读书
一个靠阅读、写作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