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化债步入三年攻坚期,剖析政策举措及影响

财富   财经   2024-10-31 08:09   北京  

杨帆  明明  于翔  任柳蓉  周宇迪

10月12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重点提到四大增量政策,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我们认为,化债有望成为此轮财政增量政策规模最大的投向,顺利完成“十年化债”计划。虽然短期内或难以拉动固投明显回升,但化债将降低政府偿本付息的资金压力,可能将帮助推动地方政府更好聚焦民生保障以及加速企业欠款偿还。


目前,地方债务化解成效初显,正是承前启后推进改革的关键时期。


此前经历的地方债务化解工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轮,具体来看:(1)第一轮(2015-2018年):中央先后于2011年、2013年、2014年对地方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此后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内通过发行置换债券全面置换隐债,规模约为12万亿左右。(2)第二轮(2019-2022年):一方面,针对债务风险较大的地区开展“建制县隐债化解试点”,并开展“全域无隐债试点”。另一方面,通过设定“红橙黄绿灯”债务风险等级评定、规范金融机构放贷等严控隐债增量。(3)第三轮(2023年-至今):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提要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伴随特殊再融资债、银行展期置换等化债方式落地,地方政府风险有所缓释,避免了债务集中到期引发的大面积流动性风险。



化债或是本轮增量财政重点,综合考虑银行展期置换等其他化债方式,我们认为或能够在2027年年中之前顺利完成“十年化债”计划。


隐债规模未有官方数据统计,结合近年来财政部官方表述,我们推算当前剩余隐债规模可能不到20万亿。10月12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重点提到四大增量政策,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化债有望是此轮财政增量政策规模最大的投向,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提到两方面具体内容:


1) 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综合隐债规模测算和近年化债强度,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债的额度可能是6万亿甚至更高,具体工具可能涉及新增专项债、特殊再融资债等。


2) 安排一定规模的新增专项债限额:近年来新增专项债限额一般都在3.8-4万亿左右,若按照特殊新增专项债发行比例20-30%推算,预计明年新增特殊专项债规模为7600亿元-1.2万亿元。


3) 其他化债方式:地方政府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式筹措化债资金,城投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申请央行SPV资金支持等。



化债将降低政府偿本付息的资金压力,或能帮助推动地方政府更好聚焦民生保障,以及加速企业欠款偿还。


根据我们简单测算,化债规则对全国基建投资增速拖累2-3个百分点,若考虑19个其他省份也有部分受限,拖累可能会更大。但由于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约束短期内或不会取消,因此对应的被挤占的基建投资空间也无法很快释放。但或能产生以下影响:


1) 一方面是推动政府更好聚焦民生保障。债务负担对财政资源的挤占甚至影响到了部分刚性的支出项目,我们测算2024年1-9月的社保就业、科教文卫等支出增速大幅低于2023年同期,这使得“三保”支出也产生了较大缺口,我们粗略估算“三保”支出缺口或在1.6万亿元。预计政策或将在惠民生、促消费领域进一步发力,以提振社会预期。


2) 另一方面是加速企业欠款偿还,既能稳定社会预期,又能推动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改善。我们依据A股企业披露的前五大欠款人的具体名称展开关键词匹配,以政府机构、城投公司、省市直属国企为政府相关机构。经测算,上市公司全行业政府负债总规模或在4万亿,其中建筑施工行业排名靠前。同时我们筛选政府负债占营收比例较高的“化债受益股”共83支,其中环保及公用事业、建筑施工股票数量最多,分别有21、12个。此外,化债或将推进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改善,预计银行股将有较为明显的估值提升催化,尤其是部分区域性银行。



城投市场配置策略:


经历两轮调整后,城投板块收益率来到阶段性高点,配置性价比显现,特别中低资质城投区域受到化债措施的提振。当然,短期而言在信用市场企稳初期,建议保持流动性攻守兼备,可以继续关注短端高等级城投债的配置价值。而对于负债端较为稳定的机构而言,在财政发力化债的背景下,城投板块利好明显,短期风险无虞,可以提前布局调整过后的高收益板块,通过下沉的方式增厚收益,建议关注2—3年期,或是部分中低资质区域城投债的配置机会。除此之外,在政策保障下,城投境外债安全边际明显提升,可以关注城投美元债、点心债等板块的配置价值。



风险因素:


经济增速下行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信用环境大幅恶化风险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0月29日发布的《新发展格局系列报告之二十七—化债步入三年攻坚期,剖析政策举措及影响》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