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宣布:去哪儿办公无需审批?终于有一篇把在家办公彻底说透了

职场   职场   2024-07-10 09:07   广东  
/ 你好,我是凡芒 /
/ 这是我码的第358篇文章,第703,412字 /

就昨天,去哪儿网CEO陈刚发全员信宣布,从7月15日起,每周三、周五,员工可以灵活选择办公地点,无需任何申请审批。

其实在上一年的10月,去哪儿就开始做这个混合办公的试验,结果挺不错的,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员工离职率下降了30%。

他们还希望员工多出去玩,尤其是一线员工,多去体验。在旅行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机会点,也能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意,这跟公司的业务也是契合的。

打工人都知道,上班最痛苦的一部分就是通勤,早上天未光就得起床赶早班地铁,浪费整整1小时在路上,就是为了回工位打卡,更有些极端通勤的朋友,可能1小时还不止,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一大笔。

另外最讨厌的,就是把自己锁在工位上,特别是开放式工位,总感觉四面八方有一堆小眼睛在看着自己,稍微想放松一下都不敢,精神特别绷紧。

去哪儿这样不问员工去哪儿办公,那当然是一个字——爽!

既然灵活办公那么爽,节省了员工的通勤成本,又能以这节省出来的成本当作一项福利,相对发小点工资也不会有人抱怨,降低了整体人力资源供应链成本,那会成为职场新常态吗?

之前出差到欧洲工作一段时间,有一个挺反认知的事情:你不提前预约办公室工位,你是没有位置坐班的,因为一般情况都是Home Office,就是我们说的在家办公。

相比我们的办公室,那里的办公室和他们的国土一样,人均占有面积非常大,那里是没有固定的员工座位的,就是你回办公室,预约到哪个位,就是哪个位。

那么,没预约到座位的同事,该怎么办?没错,就在家办公呗。

事实上,办公室里一般都没多少人,大家基本也不回办公室,都在家里办公。所以,那里有些同事虽然是属于同一个办公室的,工作了七年都还没见过对方。

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在家里能够更高效,更有利于专注于工作上

那么,是不是欧洲每个公司都是这样呢?

讲真,我不太确定,但是在办公楼下面碰到了一个其他公司的德国妹子在点烟,随便跟她聊了几句,貌似都差不多情况,反正她大概是三个月左右回一次公司。

这样一来,基本上员工就省了通勤的时间成本,还有交通成本了

换个现实想想,我们在一线城市上班,每天起早摸黑,无论是开车上班,还是搭乘公交地铁,都像要过五关斩六将,还是挺累的。

相信看到这里,也许已经有人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国内的某些岗位,就不能参考这种在家办公的模式呢?

本质上的逻辑:越是产业的上游,就越适合在家办公;越是下游的体力劳动,越适合回公司办公,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对于一些像研发类的岗位,他们需要的是专注和效率,那么很可能在家里这种放松而又独立的环境下,大概率能更加高效。

第二类:对于一些需要各种协调的白领岗位,特别是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的,要经常与团队沟通的,就很可能是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会比较合适了。

第三类:对于直接劳动力的,那么就没办法了,必须得到现场工作。

不难看出,其实大部分早期的欧洲企业到中国成立公司后,他们就保留1类岗位;

而2类岗位,就是像我们这种“外企白领”为主了,表面上是在干脑力劳动,实质上也是体力劳动

没错,经常协调资源的劳动,依然是体力活,想想是不是?

最后的3类岗位,没准就是我们以前的人口红利了。

当然,是不是所有欧洲人都这样呢?那肯定不是,最起码服务业的店员,还是在兢兢业业地岗位上上班的,也就是从事就3类岗位了。

而像去哪儿这种,基本可以说是处于1类于2类之间的段位,完全是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办公地,降低整体人力资源供应链成本。

就拿我现在的工作来举例,其实公司对于在家办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主要的工作也是边线全球各地的同事,通过视频之类的远程沟通来工作。

只不过回办公室,也是要照顾所有部门的心态平衡。

对,我们国内大部分企业,基本不可能没有第二类情况,也就是肯定会有一大部分人,需要到岗进行各种协调,至少我很少看过有大公司,全是一类岗位。

你要开放在家办公,得照顾总体员工的心理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们这一代,想普遍做到这个自主选择办公地点,应该是比较难的了,血汗工厂都还有一大堆,差距还是比较远的,但到了下一代,情况是有机会好转的。

因为所有的制度和决策,都是取决于边际收益,如果老板发现,员工不坐班,自己的成本反而能节约(办公室场地、员工通勤满意度、薪酬),估计老板也会愿意。

凡事都会有个过程,急也没用,但殊途同归,始终会有这一天的。

作者:知势榜答主「凡芒微光」

凡忙灵魂,心中有光

凡芒微光
专注职场,不止职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