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一个听起来让人警觉的词汇,它通常被视为肝功能异常的一个重要信号。然而,黄疸的出现并不总是预示着严重的肝病。
黄疸:不仅仅是肝病的标志
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其发生机制相对复杂。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会被肝脏处理并通过胆汁排出体外。然而,当这个过程受到干扰时,就会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积累,进而引发黄疸。
其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大类。
1.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无法正常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
2.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系统受阻,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使胆红素反流入血液。常见于胆结石、胆道肿瘤、胆管炎等疾病。
3.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释放大量胆红素入血。常见于蚕豆病、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缺陷所导致的黄疸,临床较少见,如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等。
黄疸确实是某些肝病晚期的重要表现之一。例如,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的情况下,黄疸往往是病情进展的信号。这些情况下,黄疸的存在确实反映了肝脏功能的严重受损,需要及时给予干预。然而,也有一些肝病患者在早期阶段就会经历轻微的黄疸症状,这时候的黄疸并不意味着疾病已经非常严重。相反,它可能是提醒患者注意健康、及时就医的一个重要线索。
吉尔伯特综合征:无需治疗的黄疸
吉尔伯特综合征(Gilbert's Syndrome)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无需特别干预的黄疸类型。这种病症首次由法国医生Alexis Millaret de Girard Gilbert在1901年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
吉尔伯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的非结合胆红素血症,表现为间歇性的轻度黄疸,且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症状。患病者主要是青少年,发病率约为7%。该病并不是由于肝脏细胞本身的损害或胆道系统的梗阻造成的,而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下降。
确诊为吉尔伯特综合征的患者无需担心或恐慌,也不必进行任何特殊治疗。尽管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但这并不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以监测胆红素水平。
结语
黄疸的出现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当它是由吉尔伯特综合征这样一种良性状况引起时。了解黄疸的不同类型及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发现自己有黄疸迹象,请不要自行诊断,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来确定病因,并获得相应的指导和治疗。
专家说:
连 佳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消化(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
• 天津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天津市互联网医学科普协会第一届消化病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 肝胆相照全国肝胆病咨询梯队专家组成员
• 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课题,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文章
• 长期致力于各种肝病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教研工作
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的黄疸,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胆红素是有害的。其实,胆红素的积累很少会“引起”疾病,它可能仅提示机体内存在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引起黄疸的原因,除了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溶血等以外,还包括以慢性持续性或波动性的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肝病,尤其以Gilbert综合征为常见。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长期过量食用橘子、胡萝卜、南瓜等食物,也会表现为皮肤发黄,常见部位为手掌、足底、前额和鼻翼,而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不高,这种现象则属于假性黄疸。
我们相信,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诊治,一定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审稿:叶 青
责编:张美玲 唐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