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变淡,是从大人变得随便开始的。

文化   情感   2025-01-22 20:55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查收【个人成长+情感故事+自媒体写作】干货


01


普鲁斯特笔下的主人公,在吃了一口被红茶浸泡过的蛋糕后,引发了他对童年的深刻记忆。


对我而言,过年的记忆大概也保留在各种各样的气味里面。


是热闹集市里各种油炸制品的焦糊味,是淡淡的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是大年三十下午祭祖时坟头的烟火味,是一家齐聚吃年夜饭时的饭香菜香味…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能让我想到过年。


家里没盖砖房前,住的是地地道道的土房子,院子是用土铺的,墙壁是用土垒的,就连睡觉的炕也是用土盘的,十足的接地气,也十足的土气。


这种房子,毋宁说今天,即便放在十年前的农村,也没多少人愿意住。


但在老屋土房生活的十余年,却是我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原因无他,只因我有一个从未因贫穷就放弃给孩子营造仪式感的母亲。

02


每年过年前,各家各户家都要来一场大扫除,陕西人将这项仪式称之为“扫灰”。


起初我对此抱有偏见,这种偏见源自一个孩子对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满,我并不认为我们家需要扫灰,本来都是土房子,有什么好扫的呢?


面对我的疑惑,母亲笑而不语,只是自顾自地把房间里为数不多的家具搬到阳光下,阴暗逼仄的房间顷刻间宽敞亮堂起来,接着又把墙壁四周发黄的旧报纸一张张揭下来,露出它本来的颜色。


做完这一切,她便来到院子里,取出那个平常用来洗衣服的笨重的大铁盆,往里铲几锨细如砂糖的黄土,最后再倒上一大桶水充分搅拌,一盆混浊的黄褐色的土水就兑好了。


这是农村特有的涂料,最适合用来刷土墙。


拿一把高粱杆做的笤帚,绑在一根又长又直的竹竿上,像蘸墨似的在铁盆里一浸一蘸,然后向四周的墙壁刷去,立时整个房间就充满了新鲜的泥土气息。


这个味道,就是埋藏在我记忆里的特别的年味。



03


为了不让墙壁看上去单调枯燥,母亲通常会等它晾干后,再专门熬一锅浆糊,取一沓新报纸,一张一张贴到墙上,这时候,房间里不仅有泥土的气味,还有一股油墨的清香。


当然比起贴报纸,母亲最爱贴的还是我们的奖状,对她来说,那些黄灿灿的奖状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母亲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尽管她可能连仪式感是什么都不知道。


但出于女性特有的直觉,她总是把屋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力求给大家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同时她也相信这样做可以给一个家带来欣欣向荣的气场。


母亲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在经营家庭方面有她独有的智慧,许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她的理念是对的。


仪式感从来都与穷富无关,穷人也应当在重复琐碎的生活里不断挖掘,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仪式感。


那些看似繁琐甚至有些可笑的仪式感,不单是生活的点缀品,更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使我们在物质差异巨大的世界里,也能感受到生而为人的乐趣。

04


母亲走后,这个家仅有的仪式感荡然无存,我们逢年再也没有刷过墙,甚至连扫灰都很少做了。


和母亲不同,父亲的处事风格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随便。


凡事能应付就行,衣服只要不脏就接着穿,家里卫生只要看得过眼就不去管,饭菜只要是熟的能吃就行,实在不想吃了就上街买。


母亲走后十几年里,过年期间各种热闹的场景都没了,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变成了一个日益敷衍的人。


过去几年间,我唯一做的有仪式感的事,便是把母亲当年在老屋种的那棵杏树挪栽到新家门口,为此我和父亲争论了很久。


后来那棵杏树不仅活了,而且长得极好,每年都能结一树硕大香甜的杏子,在家家户户门口普遍都种柿子树的村里,我们家门口的那棵杏树,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观。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空气里依旧没有半点过年的味道,我已经好些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父亲也去了姐姐那里过年,空无一人的老家似乎就更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但不知为何,只要一想到家门口的的杏树,我心里就涌起一阵热乎乎的暖流,我想起了母亲当初对我说的那句话:“无论以后在哪里,都要好好生活。”


是啊,只要对生活充满热爱,每一天都是过年,只要不抱着随便的心理,什么样的生活都能活出精致感和幸福感。



往期推荐:

28岁,专科学历,可把我熬死了!
底层女性,正在像流浪猫一样死去
穷人家的孩子,30岁是个坎!
我的父母,被困在没有退休金的日子里
妈妈这一生,尽是耻辱。

作者简介:

秦尹,一个靠写作即将实现人生逆袭的95后农村青年,喜欢读书写作、睡觉吃饭,最大理想:站着挣钱。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找我玩

秦尹
分享读书感悟,也记录世间百态; 秦尹是我,闻凉也是我; 人生理想: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