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五年,我一直在试图对抗主流,不上班只工作可不可以,不买房可不可以,不结婚可不可以,不生孩子可不可以…
但最后发现,我根本做不到。
人只有在穷尽一切努力后,才能意识到自身的狭隘与渺小,有些选择,不是被喜好决定的,也不是被理智决定的,而是被你骨子里的某种东西决定。
这些决定,定义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不想上班,但我不敢丢掉月薪带来的安稳,去承担不确定收益的风险,所以我循规蹈矩当了6年打工人。
我不想买房,但我对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在外租房这么久,我深切感知到租房只能维持生存,给不了我生活。
我不想结婚,但我对爱情抱有憧憬,并且遇到了一生所爱,于是我又想用婚姻缔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小家庭。
我不想要孩子…不,我还是喜欢孩子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又不愿意被一个新生命束缚人生。
我不想走入负债的深渊,但我知道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必要的经济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所以我纠结,拧巴,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左支右绌前后徘徊。
毫无疑问,虽然我现在还没负债,但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负债累累之人了。
02
均值原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可能是他身边五个朋友的平均值。
当我环顾四周,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身边的朋友时,发现他们已经先我一步,背上了沉重的负债。
诚然,他们代表不了所有90后,但在他们身上,至少可以看到一大批90后的生活样态。
出身农村,家境一般,没有成为优秀的小镇做题家,上一所普通大学或者大专,毕业之后,找一份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拿着三五千的工资,做着在大城市扎根立足的白日梦。
不缺爱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收到一个小礼物就能感动好久,就像不用租房的人,无法理解租为什么有些人对房子有那么深的执念。
有人说90后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一代,或许有吧,但仅限于在一些日常消费方面。
在诸如结婚买房生育这些重大人生选择上,90后无比清醒,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绝对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感到无比痛苦。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是选择太多,而是别无选择,自嘲牛马的背后,是一大批90后无可奈何的心酸。
03
说实话,我很同情身边的90后朋友。
我也曾站在朋友角度,给他们提过一些自认为理性的意见,但他们给我的一致反馈是,当你走入婚姻,才算是真正走入了生活。
但我觉得,婚姻并不是走入生活的标志,婚姻只是一个人身份角色转换的环节。
那什么才是真正走入生活的标志呢?
我猜他们想说的应该是,当你不再以个体,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去生活时,你才算是进入了真正的生活。
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是一团巨大的感性。个体是完全可以按照理性过活的,但家庭不行,除非这个家庭没有爱。
一个人一旦选择承担组建家庭,那他必须舍弃掉一部分理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他将变得身不由己,被感性这只大手推着往前走。
尤其是负债之后,他就不再属于自己,他的所有动作都被无形操控着。
04
我一直觉得,负债让大多数年轻人沦于平庸,因为它杀死的是我们宝贵的创造力。
负债的直观表现就是全民焦虑,所有人都变得患得患失,不想内卷又不敢躺平。
我一直对“寅吃卯粮”的做法不置可否,这种靠透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青春换取的繁荣能维持多久呢?
当然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维稳最有效的手段,我们这些底层小民除了发发闹骚不敢多言。
加缪说过:“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但目前来看,这样的人格,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是很难看到了。
最后,向每一位负债前行的90后致敬,余生路还长,请慢慢走。